分享

虎兔相逢、卯年寅月与猴年马月的含义

 昵称6921762 2011-06-13
冯守卫
内容提要 从对《红楼梦》中“卯年寅月”、虎兔相逢的理解,与成语“猴年马月”语义的联系对比中,分析互证了二者的含义来历。它们都应从立春后节气新年与实际农历年的二重含义上理解。“卯年寅月”的含义是:当实际寅年十二月立春后,即可算作节气“卯年”,即在实际“寅年之月”中就已有了节气卯年之日,故是虎年兔年相逢了。“猴年马月”的来历是,即使马年十二月立春后,也只可算是到了节气羊年之日,而不可能在“马年之月”中就有节气“猴年”的日期,故“猴年马月”是不可能有的日期。
关键词 虎兔相逢,卯年寅月,猴年马月,含义

《红楼梦》贾元春判词最后一句,在大多数版本中,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仅己卯本和杨本中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己卯本中还侧改为“兔”字。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中校为“虎兕相逢大梦归”。但不知类似刘心武所说的日月斗争、虎兕相争背景是否确有根据?《红楼梦》是否也是一部宫廷斗争的秘史?

最近看到红研所本校注人之一林冠夫先生的《“虎兔相逢”与元春的结局》一文,猜测其校取“虎兕”的原因之一,还可能与对“卯年寅月”的理解有关。本文就此谈些商榷看法。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写元春之死时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对此,林先生说:“虽然死在甲寅年十二月,但在立春之后,可以算第二年正月,即‘卯年寅月’。论十二地支配属,这个时间是‘兔子年老虎月’,确是‘虎兔相逢’了”。但“又觉得以‘卯年寅月’来解释‘虎兔相逢’,漏洞甚至抵牾之处不少”。而且“‘卯年寅月’这个解释本身,也是矛盾百出。照续书说,元春生于甲申(第八十六回),死于甲寅岁末,算来只有三十一岁。续书则说‘存年四十三岁’,这里就已经矛盾。按年月配地支,每十二年就可各重逢一次。从甲申到甲寅岁末这三十一年中,庚寅、壬寅、甲寅年的二月,都是‘寅年卯月’。而辛卯、癸卯、乙卯年的正月,都是‘卯年寅月’。前后加起来共六次(如果四十三岁则是八次)碰到了‘虎兔相逢’。为什么前面五次(或七次)都平安无事,而偏偏在这第六次(或第八次)‘相逢’时才‘大梦归’呢?也不好理解”。[1]

笔者认为,这里林先生关于“卯年寅月”的理解似有商榷之处。

我国的农历是以阴历为主的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球视运动的朔望周期为一月,称为朔望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节气称为“节”或“节气”;偶数节气称为“气”或“中气”。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例如大寒必须在十二月,雨水必须在正月,而立春则可能在十二月的下半月或正月的上半月。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还创制了以斗柄所指方位用十二支纪月,后来主要采用“夏正”,即“建寅为正”,制订了“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从太阳历角度讲,这种历法中只有二十四节气是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和寒暑季节准确对应的。故古人又有立春之后即算新年说法,后文中把此种说法特称为节气新年。在辛亥革命之前,人们也是把立春日称为春节的,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日、元旦等。

但古人关于“月”的概念只是阴历朔望月概念,故林先生说:“在立春之后,可以算第二年正月,即‘卯年寅月’。”此点可能值得商榷。

在现在网上的万年历中,关于年月的干支配注有两种:一种是按实际农历年和朔望月配注,闰月干支从上月。一种是以立春时刻作为年干支的界限,以两个奇数节气时刻之间作为一个节气月,并以此来配月干支。经请教中华农历网有关专家,认为网上的万年历都是以公历为基础的,不同于古皇历,也没有标准答案。下面笔者试从农历历法和古人八字算命两方面谈一下古人关于“月”的概念。

张闻玉先生说:“干支纪年在东汉普行。”[2]P36“甲骨文中用数序纪月。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纪年、纪月都呈现出混乱。天文学家创制了岁星纪年,还创制了以斗柄所指方位用十二支纪月,这就是十二支纪月法。”[2]P45“甲骨卜辞使用的是干支记日,……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干支记日从未间断。”[2]P54“商周间已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宋代以后把每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此即‘小时’之称。”[2]P61“西汉初期的《淮南子》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2]P120

张培瑜先生说:“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可称之为干支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节气历日趋完整,它实际上是‘十二气历’和‘ 天历’的滥觞。”[3]

网上有资料说:唐朝星命学家李虚中最早采用年月日六字算命。五代末或宋朝人徐子平加入时辰干支,变成八字。自此始有八字算命,后人称为“子平术”。

戴兴华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正统和民间的纪年法,除了太平天国以外都是属于纪‘年’的内容,以朔望月来纪月纪日。……虽然汉朝时期就系统地记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可是从来也没有谁按‘岁’(意指阳历节气年)的内容来记述年月日。”[4]p20“干支纪时法与干支纪月法一样,古代民间用的不多,古代书面语言中也是应用得很少。但信仰阴阳五行说的人却很重视它,极力宣扬它。”[4]P170干支纪月法“也是不给闰月命名,对闰月中日期的处置办法同于十二辰纪月法。”[4]p118即以闰月的独一节气分割,分别取上下两月的命名。

网上姚延忠先生在《时空一统干支历》一文中说:“干支历法在处理闰月时,是采取不记名,不排序的办法。就是闰月无干支,它从属于前一个月。”

综上比较是否可认为:

(1)地支纪月远早于干支纪月,前者春秋时期就有了,后者由唐朝李虚中最早采用。而与地支对应的月只是纪时朔望月,唐朝李虚中用干支配月应该也是顺延配的朔望月,而不是节气月。因为那时可能还没有节气月概念。“节气月”的概念可能最早始于宋朝沈括的“十二气历”。( 他设想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朔望,而以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气,取消12月)

(2)用干支纪月与干支历、节气历也是三个互不相同的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用干支纪月既可以配朔望月,也可以配节气月。

(3)张培瑜先生说的:“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可能就是指:唐朝星命学家李虚中最早采用年月日“六”字算命。五代末或宋朝人徐子平加入时辰干支,变成八字。但是这里说的“历书月名”和月干支可能仍是沿用自古以来的朔望月,而并非节气月。所以它并不是后来的“十二气历”和“天历”的滥觞。同时沈括的“十二气历”也并未实际实行。而太平天国的“天历”也很短命,而且很不完善(它规定一年为366天,也无润年)。所以此处可能以戴兴华先生的说法为是,即除“天历”外,我国并不存在“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张培瑜先生说的:“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可称之为干支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亦可能欠妥。戴先生和姚延忠先生所说的干支纪月法的月也都是指的有闰月概念的朔望月。

此外,从史书上看,可能古人心目中的“月”也只是指的朔望月,而非节气月。如清朝乾隆年间姚鼐所作《登泰山记》中有:“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说戊申日是(十二月的)晦日。显然这里指的是朔望月。不知除沈括的“十二气”说法之外,在古人史料上是否有“月”指“节气月”的说法?

从八字算命来看,现在的网上电脑算命全都用的节气月八字,而且以精确节气时刻分界,不能以日期作基本单元。日八字和时八字还要精确到“地方时”,“真太阳时”。笔者怀疑,在民国以前,纪时皇历上用的都是朔望月。一般人和算命瞎子都不是天文学家,当时也没有万年历可查。而且当时一般人可能也没有节气月概念。故一般人生辰八字中可能还是用的朔望月八字。鲁迅的小说《故乡》说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此点可以作为一个例证,闰月显然只是与朔望月相关的概念。

此外,《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这里说“正月丙寅”,也并不说立春后才是“正月丙寅”。后面讲“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里“卯月”更不可能是指的节气卯月。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前,古人虽有节气新年的概念,但实际并无节气月的历法和称谓。此种节气月也不以日作为计时单元起始点,也无对应的“节气日”概念。故笔者认为“已交卯年寅月”中的“寅月”,不宜按“节气月”理解,即不宜解释为“在立春之后,就可算第二年正月。”而且如果这样解释,这个“第二年正月”的月底将跑到哪里去了呢?此外,林先生在后面谈虎兔相逢次数时,“卯年寅月”中的“月”,也又是指的朔望月。

笔者认为,九十五回中“已交卯年寅月”的含义应是:当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按节气日期算,过了立春即可算作节气“卯年”日期。而按实际农历日期说,此时仍属寅年十二月的日期,即仍是“寅年之月”的日期。即从“年”的这种二重含义上说,节气卯年与实际寅年的日期重叠了,即虎年兔年相逢了。再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这里的“卯年”是指过了立春后可算作是节气卯年。这里的“寅月”是指“寅年之月”,即寅年十二月,而并非是“第二年正月”。第二,这里也只是指农历中十二月就已立春的寅年,不包括正月立春的寅年。第三,它是指立春之后到春节之前这段日期。这里的“已交”是“交集”之意,而不是“交接”之意。第四,这里的“虎兔相逢”是指的年年相逢,而不是年月相逢。不是“兔子年老虎月”相逢。从数学集合论角度细看,“月”是“年”的“真子集”,“月”永远都包含于“年”中,不存在“年”与“月”不相逢的问题。

同前述道理一样,八十六回中的“寅年卯月”的含义也应是:当立春在卯年正月时,在春节之后立春之前,按节气阳历说,仍属“寅年”;而按实际农历说,则已到了“卯年之月”,即实际卯年正月而非“卯(二)月”。故也是节气寅年与实际卯年日期重叠,“虎兔相逢”了。

另外,这种特殊的“虎兔相逢”含义的“寅年卯月”与“卯年寅月”也是二者只有其一,不可能同时并存。二者只能是逻辑“或”的关系,而不是逻辑“与”的关系。即不可能有寅年12月与卯年正月都有立春的情况。而由万年历可见,一般情况下,每隔十二年,立春的月份也会发生改变。故“卯年寅月”“或”“寅年卯月”单独发生的周期,一般是24年,个别情况也可能是12年或36年。故不存在林先生所说的31年即有六次“虎兔相逢”情况,实际只有两次或一次。

此处的“卯年寅月”的上述含义还可以用来联系理解“猴年马月”的来历。“猴年马月”一语在流传应用中的含义,应是指无可指望或不存在的日期。这正好符合我们上面的分析。因为实际上可能有“羊年马月”日期,即十二月立春的马年,此时可说是在“马年之月”(十二月)中就已经有了节气“羊年”之日;也可能有“马年羊月”日期,即正月立春的羊年,此时在羊年之月(正月)中还留有节气马年之日。而猴年与马年中间还隔着羊年,故绝对不可能在马年之十二月中就已经有了节气猴年之日。即按天文节气年与实际农历年的二重含义来说,猴年和马年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交集”日期。亦即根本不可能有“猴年马月”的日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猴年马月”不能当作“猴年五月”来理解,那样理解则完全不能与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相吻合。另外,从“猴年马月”这个成语的实际语义与“猴年五月”字面意义的矛盾中,也反证了本文关于“虎兔相逢”的“卯年寅月”含义的看法。

笔者感到奇怪的是:“猴年马月”一语的实际应用含义,被正确的流传下来了。而这种原始释义的来历似乎流失了。在网上成语词典中看到对“猴年马月”的解释是:“泛指未来的岁月”。另有一个影响颇大的帖子也是如此解释,但又认为“猴年马月”是指猴年五月,因而无法解释这个成语的来历。故说:“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而在英语中,‘猴年马月’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不知道哪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有“驴年马月”一语。被认为是“猴年马月”的同义替代语,“猴年马月”成语被放在“驴年马月”词条的附带说明中。释义是:“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这个释义较“泛指未来的岁月”“不知哪年哪月”要好一些,但仍不如“指不存在或不可能有的日期”好。英文是否也应据此意翻译。另外这个“驴年马月”一语的来历不知为何?笔者怀疑,它可能是在“猴年马月”的来历流失后,人们由于对这个成语字面含义的不明白,只是从“猴年五月”角度理解,因而感到困惑,故用“驴年马月”来修正替代。

此外,关于贾元春的年龄问题,类似的年龄和时序矛盾,在整个《红楼梦》中都有。此点尚属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的一种猜测是:《红楼梦》是既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者把漫长的人生感受和众多复杂的人物故事,浓缩精炼在贾宝玉短暂的青少年时期,因而一些地方也难以周全。同时也可能有作者真真假假的手法,以及传抄的错误。对此我们是否也不一定非要求全较真。

参考文献:

[1] 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版p268.

[2] 张闻玉著:《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3] 张培瑜等著:中国古代历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pⅥ(前言)
[4] 戴兴华:我国的纪年纪月纪日法(修订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