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唐山丰润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 - 二A级『AA』 - 旅游论坛 - CCOT...

 胜利1535 2011-06-13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史实重温


  潘家峪位于丰润县东北30公里处,群山环抱,峰峦叠翠。这里有15000亩山场、2000亩耕地,居住着400多户人家,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村庄。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政策有所改变,由“安抚”改为“三光”,企图用武力吞并中国,加之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初,我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李运昌、孔庆同等先后到潘家峪宣传抗日救国伟大真理。潘家峪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奋起抗战。在20万冀东人民的抗日武装大暴动中,潘家峪人民始终站在了斗争的前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方主要机关、兵工厂、报社、印刷厂、地下监狱等十几个单位先后设在了潘家峪。1939年潘家峪党支部光荣诞生,抗日烈火越烧越旺。从1938年到1939年春,敌人来村烧杀、抢掠138次。村青壮年组成的报国队同敌人打了54次村头仗,乡亲们烧毁敌人发给的户口本和良民证,不交租、不交税,极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敌人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现在潘家峪留有六处惨案遗址:西大坑、潘家大院、小铁门、老槐树、南岩子和日本指挥部。


  西大坑长30米、宽10余米,周围是一人高的石坝。当时日寇召集3000多名鬼子和2000多名伪军,将潘家峪团团包围起来。他们将伪军全部安排在四周的山上站岗,日军则进入村中,用枪托、刺刀,把人们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因为人多,坑边也站满了人。鬼子兵怕开枪时人群容易疏散,就临时改变了主意,将人们赶到了潘家大院。

 


  潘家大院是日寇残杀我无辜群众的主现场,它分为一宅三院,是大地主的宅院。院内早已布置好杀人的现场,遍地铺满松枝柴草,浇了煤油,院外搭着梯子,鬼子兵端着机枪站在院墙上做好了射击的准备。日本鬼子一开枪,人们就开始反抗。教员王荣带领几名乡亲跑出北门,穿过街道直奔对面的街门。鬼子兵发现后立即追过来,抬手就是一枪,子弹打偏了,见门已经插上,顺手就是一刺刀,刺在了铁门上。直到解放后,幸存者王荣谈起这段往事,仍痛骂侵略军惨无人道。至今小铁门上仍留有日本鬼子烧杀潘家峪人民的子弹和刺刀痕迹。老槐树当时树高30米,树上部有个洞,我军的机密文件全部藏在这里,日本鬼子烧庄时,连这棵老槐树也未能幸免。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春天,老槐树又冒出新芽。现在这棵老槐树已经生长了六百余年,需四人合抱才能围过来,并且树已中空,只剩四周一层皮支撑着,景象巍为壮观。


  南岩子是我32名妇女和儿童的殉难地,惨案发生时,一群妇女和儿童跑到南山坡,日本鬼子搜查发现后想把她们赶进潘家大院,乡亲们誓死不从,日本鬼子就将他们挑死在山崖下,然后铺上柴草,用火焚烧,令人惨不忍睹。


  日本指挥部是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烧杀潘家峪的临时指挥部,至今仍保持原样。这次屠戮,共有1230名无辜同胞惨遭杀害。


  潘家峪村除上述与惨案有关的六处遗址外,还有十处革命传统教育旧址。距村四里之外的东沟,有当时的冀东军分区旧址、丰滦迁抗日联合政府旧址,尖兵报社旧址、地下监狱旧址两处、被服厂旧址、地下兵工厂旧址两处和节振国工人大队旧址等。这些旧址有的完好,有的已损毁。

 


  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名更定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省、市、县总投资412.8万元建设新馆,并对西大坑、南岩子等六处惨案遗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新建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于1997年8月12日动工兴建,1998年11月30日完工。

  红色寻踪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坐北朝南,坐落在村中部,东隔小河与“潘家大院”相望,南、西、北均与大道相连,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庄严肃穆,主题突出。内部展室包括序厅、主厅、尾厅和音像放映厅。馆内现有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4件。其中有杀人魔王佐佐木二郎使用过的战刀,日寇压死儿童的捶布石,尖兵报社用过的石印石,日军挑死孕妇的大石槽和至今仍清晰可见子弹痕和刺刀迹的小铁门。

 


  纪念馆结合地形的特点,采用不对称布局,将主入口设在道路一侧,墙上书有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写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名,入口广场用导向性很强的大台阶把人流引向由6米高石墙围合的半封闭院落,院落中形成一种情绪与空间的转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沿台阶向上入口处,树立着一组中英文写的纪念碑文,表明时间、事情与纪念馆建设主题。内庭院中墙面沉重、封闭,突出其质感与肌理,表现出一种纪念尺度,一种历史的沉重感,重现历史片段(一丈高的潘家大院围墙)。地面由不规则的青石板与卵石铺成极富冲击感的“爆炸形”。中心设置枯树雕塑,整个院落给人一种寸草不生的荒凉感,空旷、寂静、萧瑟……观众人流由院落进入主馆的序厅,再由序厅向下走半层,步入表现惨案整个发生过程的一层展厅。展厅顶部均涂为灰色,展厅内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在满足展品照度的前提下,尽量压低展厅内的照度,采用声、光、电等展示手段,让观众感到气氛恐怖、压抑。二层展厅表现惨案后潘家峪人民及复仇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内容。尾厅展示了今日潘家峪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展厅顶部涂为红色,形成与一层主展厅空间强烈的明暗对比,喻示由黑暗走向光明。步出展览厅到达二层平台,观众可凭栏远眺河对面的惨案发生地“潘家大院”的全貌,凭吊死难的同胞,也可以进入放映厅观看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


  步出展览厅,迎面为18米高的钟塔,它是整个潘家峪村的至高点。钟塔的另一侧,面对潘家峪希望小学,寓意“警钟长鸣”,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发生在这里的悲惨一幕,更企盼未来世界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的建设意义,也是我们所刻意表现的主题。

 


  1999年9月18日开馆至今,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累计接待各方面参观人员12.5万人次。 每年“清明节”、“五一”、“七一”、“八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这里形成参观高峰,最多每天接待6000人次。

 

基本陈列


  《潘家峪惨难史基本陈列》 一层展厅展示了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惨案的过程。展厅顶部均涂为灰色,展厅内全部采用人工照明,采用声、光、电等展示手段,让观众感到气氛恐怖、压抑。二层展厅表现惨案后潘家峪人民及复仇团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内容。尾厅展示了今日潘家峪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展厅顶部涂为红色,形成与一层主展厅空间强烈的明暗对比,喻示由黑暗走向光明。在二层平台,观众可凭栏远眺惨案发生地“潘家大院”的全貌,凭吊死难的同胞。

珍贵藏品


  日寇支机枪用的高桌 惨案发生时,日军在这张八仙桌上架起了机枪,潘家峪父老乡亲几百人死在机枪扫射之下。这张桌子成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

 

   村民抵抗日寇时使用的杆秤 纵156.5厘米,重2500克,木质结构。1941年发生惨案时,有19名乡亲躲藏在东粮房内,用土坯封堵窗户,用杆秤顶住房门,外面火焰没有进入到粮房内,19名乡亲得以幸免。

 

   日寇压死儿童的锤布石 惨案发生时,日军用此锤布石压死了许多儿童,至今锤布石上仍留有红色的血迹。

 

   潘家峪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 1937年~1941年间,冀东军分区在潘家峪设立了兵工厂,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等武器。

基本信息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

 

   交通线路:从唐山(丰润)乘坐开往潘家峪方向的公交车至终点站

 

   开放时间:淡季9:00~11:30,14:00~16:00 旺季9:00~12:00,13:30~16: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