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史实重温
潘家峪位于丰润县东北30公里处,群山环抱,峰峦叠翠。这里有15000亩山场、2000亩耕地,居住着400多户人家,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村庄。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政策有所改变,由“安抚”改为“三光”,企图用武力吞并中国,加之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初,我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李运昌、孔庆同等先后到潘家峪宣传抗日救国伟大真理。潘家峪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奋起抗战。在20万冀东人民的抗日武装大暴动中,潘家峪人民始终站在了斗争的前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方主要机关、兵工厂、报社、印刷厂、地下监狱等十几个单位先后设在了潘家峪。1939年潘家峪党支部光荣诞生,抗日烈火越烧越旺。从1938年到1939年春,敌人来村烧杀、抢掠138次。村青壮年组成的报国队同敌人打了54次村头仗,乡亲们烧毁敌人发给的户口本和良民证,不交租、不交税,极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敌人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现在潘家峪留有六处惨案遗址:西大坑、潘家大院、小铁门、老槐树、南岩子和日本指挥部。
西大坑长30米、宽10余米,周围是一人高的石坝。当时日寇召集3000多名鬼子和2000多名伪军,将潘家峪团团包围起来。他们将伪军全部安排在四周的山上站岗,日军则进入村中,用枪托、刺刀,把人们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因为人多,坑边也站满了人。鬼子兵怕开枪时人群容易疏散,就临时改变了主意,将人们赶到了潘家大院。
潘家大院是日寇残杀我无辜群众的主现场,它分为一宅三院,是大地主的宅院。院内早已布置好杀人的现场,遍地铺满松枝柴草,浇了煤油,院外搭着梯子,鬼子兵端着机枪站在院墙上做好了射击的准备。日本鬼子一开枪,人们就开始反抗。教员王荣带领几名乡亲跑出北门,穿过街道直奔对面的街门。鬼子兵发现后立即追过来,抬手就是一枪,子弹打偏了,见门已经插上,顺手就是一刺刀,刺在了铁门上。直到解放后,幸存者王荣谈起这段往事,仍痛骂侵略军惨无人道。至今小铁门上仍留有日本鬼子烧杀潘家峪人民的子弹和刺刀痕迹。老槐树当时树高30米,树上部有个洞,我军的机密文件全部藏在这里,日本鬼子烧庄时,连这棵老槐树也未能幸免。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春天,老槐树又冒出新芽。现在这棵老槐树已经生长了六百余年,需四人合抱才能围过来,并且树已中空,只剩四周一层皮支撑着,景象巍为壮观。
南岩子是我32名妇女和儿童的殉难地,惨案发生时,一群妇女和儿童跑到南山坡,日本鬼子搜查发现后想把她们赶进潘家大院,乡亲们誓死不从,日本鬼子就将他们挑死在山崖下,然后铺上柴草,用火焚烧,令人惨不忍睹。
日本指挥部是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烧杀潘家峪的临时指挥部,至今仍保持原样。这次屠戮,共有1230名无辜同胞惨遭杀害。
潘家峪村除上述与惨案有关的六处遗址外,还有十处革命传统教育旧址。距村四里之外的东沟,有当时的冀东军分区旧址、丰滦迁抗日联合政府旧址,尖兵报社旧址、地下监狱旧址两处、被服厂旧址、地下兵工厂旧址两处和节振国工人大队旧址等。这些旧址有的完好,有的已损毁。
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名更定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省、市、县总投资412.8万元建设新馆,并对西大坑、南岩子等六处惨案遗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新建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于1997年8月12日动工兴建,1998年11月30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