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寓教于乐之游戏精神

 昵称7012594 2011-06-13

寓教于乐之游戏精神

庄子言:游,戏也。游戏精神的宗旨就是这样:“自由、自在、自然”,把幻想的光荣还给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游戏给现实进行了一次解放,打破了很多理性的、严肃的思维;孩子们心理上最大的满足就是能随心所欲,游戏则给了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的空间。
我常常这样想:假如走进我们学校的有爱迪生、法布尔、华罗庚,走出去的是否就有未来的科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缺少自由,缺少游戏,缺少快乐的学校生活是学生“大逃亡”的根本原因。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状态。没有游戏的人生,是残缺的,也是遗憾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儿童的游戏与成人所从事的游戏活动有根本的不同。成人的游戏只是为了解除生活的疲劳,暂时忘记人生的忧烦,他们无法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之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获得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获得智慧潜能的滋养生发,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弥足珍贵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就是“玩”的儿童精神,是“以情趣为本”(即以快乐为原则),是自由的,非功利的。这种精神融合了独特的儿童文化,伴随着儿童生命的成长!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充斥了功利、弥漫了浮躁:刚刚播种,就想收获!于是,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被塞得满满的;课余甚至成了他们的第二个课堂,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愈演愈烈的各类培训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少有自由呼吸、快乐游戏的闲暇。过重的负担常常使学生疲于奔命,必然没有心思去批判、怀疑,只能是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自主探究,去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因而必然导致内心的贫乏、苍白和肤浅。过重的负担剥夺了孩子的游戏闲暇,就有可能淡化、扭曲,甚至剥夺儿童以游戏的精神理解和把握世界,催生出“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失去独特鲜明的个性,乃至健康高尚的人格!呼唤游戏精神,就是还孩子一个属于儿童的世界!“任凭自己的小孩子去玩把戏,或许在其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期盼吗?
有一句话说得好:“啊,母亲,培养并抚育游戏;啊,父亲,保护并留心游戏。”我希望孩子们个性鲜明,爱玩、爱唱、爱跳、爱说的是鲜活个体。每个星期能痛痛快快的玩场游戏…….我想:在孩子们游戏精神的充溢时期,走向儿童,走近儿童,用游戏进行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心灵沐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