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玩,一见孩子玩心里就会长草,特别容易着急上火。在他们看来,玩是学习的对立面,常言道,玩物丧志。当然有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玩耍很重要,也愿意陪孩子玩,但却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玩是孩子学的基础和精神食粮 玩则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是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当精神饥饿(无聊)时,孩子们首先自发启动各种游戏,而不是向别人请教,找人教导自己。游戏不是所谓的“瞎玩”,玩耍的过程也是孩子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学到了什么或许当时并没被意识到,但是在日后一定会被孩子不停地咀嚼回味。 今天的孩子被称为“电子宝宝”、“遥控专家”或“塑料儿童”,他们的童年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这与整个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过去大多数家庭儿孙满堂,而现在高楼林立,以独立家庭为单元,孩子的人际和物理空间被严重压缩,钢筋混凝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玩耍。 孩子上学以后,主要任务虽然是学习,但是学校的课程仍要建立在丰富的课外生活之上,否则作文写作会因缺乏生活体验而变得干瘪,科学探究也因脱离实践而缺乏经验支撑。毋庸置疑,玩是学习的基础,上再多的辅导班也达不到玩耍的效果。 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的研究人员制订了“10岁以下儿童应该完成的游戏清单”,共32项。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儿、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蝌蚪)、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 营造适合玩耍的家庭环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查发现,中国孩子普遍存在没地方玩、没时间玩、没人一起玩、不会玩等现象。针对这一现状,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孩子营造适合玩耍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首先要放下手机。家长要给孩子无聊的时间。无聊其实很有价值,人只有感到无聊了才会创造,才会与人交往。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就不会无聊,就没有冲动去与人交往,没有动力去创造游戏。家里要给孩子留出玩耍的空间,不必要求房间太过整洁,要允许房间零乱,地上可以摆放玩具,让家像一个有孩子的家。 其次要保证玩耍的时间。许多家长常常把玩耍排在日程的最后,或者根本不列入家庭的日程,这对孩子是不利的。玩耍的时间过于短暂,孩子的想象力、专注力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大家都希望把所有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就怕浪费时间。但是生活如同美妙的乐曲,是需要休止符的。伟大的作品,都不是被催生出来的,想象和创造都需要充分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带孩子玩,并不特指带孩子出去旅行或者去游乐园,生活里蕴藏着太多可以学习和玩耍的东西,家门口的一个小土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卧室里的床单被子等,只要家长肯花心思,就能带孩子玩好。 如何陪伴孩子玩耍? 很多家长自己都不会玩,如何陪孩子玩中学?养孩子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家长可以适当向孩子学习,把玩耍的规划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带着大人玩。譬如让孩子安排生日晚会、规划周末的日程等。家长在其中只扮演辅助支持的角色就可以。 自由玩和有目的的玩并不矛盾对立,自由玩是孩子主动参与,家长在边上适时引导,如果家长急于给出一个答案或目标,自由玩就丧失了意义。家长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寻找答案,也就是说,成人可以有心地去设计玩耍的环节,但孩子玩耍时一定是无意的。成人不要有很强的控制性和目的性,只有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从中感到乐趣,他才乐于调动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力,这才是玩耍的意义。 自由指的是意识的自由,而不是自由地疯玩,自由是有边界的,孩子感受到的玩耍应该是自由的,但成人对于环境的创设、结构性的准备,其实都是有所设计的。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