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4)-

 雨寕藏經閣 2011-06-15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4)
上述几个特点,是梅尧臣的也是宋代边塞诗的 时代 特点。和盛唐边塞诗相比,宋人没有盛唐那样气势恢宏,也缺少威猛雄壮的气概。这固然是两朝武力强弱的差别,也是两个时代精神内涵迥异的反映。盛唐主动扩张,杀伐征
上述几个特点,是梅尧臣的也是宋代边塞诗的时代特点。和盛唐边塞诗相比,宋人没有盛唐那样气势恢宏,也缺少威猛雄壮的气概。这固然是两朝武力强弱的差别,也是两个时代精神内涵迥异的反映。盛唐主动扩张,杀伐征讨无往不胜,强迫四夷臣服;而宋代被动挨打,防御失措,屡遭败绩,屈己图安以“事夷狄”。这种大相径庭的时代特点表现于诗,自然会形成唐宋边塞诗主体风格的不同。前者往往有一种悲壮慷慨、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如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之“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后者却时常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哀、每战必败的悲伤主义基调,如梅诗之“马乏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
但是,宋承唐绪,虽然二者边塞诗风格迥异,但其相通之处仍然存在。比如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梅尧臣就继承了杜甫手眼诗法,其《田家语》、《汝坟贫女》的内在精神与杜诗《兵车行》、《石壕吏》等是相通的。唐诗中述边塞军营之劳苦,征人思妇的苦情等内容在宋人诗词中同样有所反映。
中国古代边塞文学源远流长,是与戍守征战伴随始终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相当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形成、融合互补与发展,对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对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是,过去较多注重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很少涉及其它时代的边塞诗,更少涉及诗歌以外的其它文学形式;只注重于从汉民族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很少反过来从其他少数民族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应当放开眼界,打破局限,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着眼于包括诗、文、词、乃至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在内的整个边塞文学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这是笔者在探讨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边塞诗(苏之边塞诗另有专文论及)时产生的一些粗浅认识,附记于此,企盼得到学界的重视与呼应。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和免费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literature/gdwxll/15419_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