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军衔制的几种方案

 yezhu8888 2011-06-16

1955年军衔制的几种方案

  我军1955—1965年军衔制与现在实行的新军衔制,在军衔等级设置上有所不同,这一点大多数人是了解的,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上一次军衔制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1955—1965年军衔制所实行的军衔等级,并非最初就是这样设定的,它在立法过程中曾经有过几种方案。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军就将实行军衔制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冬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军衔制的具体事宜。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向毛泽东主席并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最近邀请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实行军衔制度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拟制了初步计划,现报请军委审批。总干部部的报告中说,对于军衔等级的设置,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的共同意见是设6等20级,即:

  元帅三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四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三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四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二级:上等兵、列兵。

  这一军衔等级系列,与苏联当时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一致,只是多了一级“准上将”,而苏联的大将与军兵种元帅同级。其他各级基本都一一对应。至于中尉分两级:“一级中尉”、“二级中尉”,也是受苏联军衔制的影响。苏军的尉官分4级,我国分别译作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而我们译作上尉的俄文原词,系由“资深的”和“中尉”组成,说明苏联本身也是把它作为中尉里面的一级看待的。

  当时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还对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致。总干部部认为“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主要理由是我军当时军、师干部共分6个等级,即:正军、副军、准军、正师、副师、准师。这样势必出现:“将较弱的军长和副师长都合并为少将一级,在这一级内存在的悬殊很大”,如增加准将一级,即可解决这一矛盾。但苏联顾问持异议。苏军没有准将军衔,少将之下是上校,苏军的副师长通常为上校。如果我军设准将,副师这一级一般可授准将,在两军交往中会对苏军不利。可见,总干部部主要是从我军实际情况出发,而苏联顾问考虑更多的是两军军衔设置完全对等(至少不能高于苏军)。由于对这一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总干部部呈请军委裁定。

  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较1952年11月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商定的方案多了一级,即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大校”,这样,既符合我军实际,又考虑了苏联顾问的意见,同时,也参考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衔制。新方案共设6等21级,将原上将、准上将分别改称“大将”、“上将”,将官依次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增设大校一级,依次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将原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依次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少尉仍用原名。准尉以下等级不变。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的《军官服役条例》和有关评定士兵军衔的文件规定,军衔设6等19级,较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大元帅与国家元帅衔称均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余未变。确定的军衔等级设置如下: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这样,终于形成我军20世纪50年代军衔制军衔等级设置的格局。但在实际授予军衔时,情况又有些变化:一是大元帅衔未授。大元帅是专为最高统帅设置的。当时,毛泽东身为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理应被授予大元帅衔,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此衔一直空缺。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十大元帅”,实际上被授予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二是实际授予了准尉衔,这是由于当时我军有几十万副排级干部,总部确定暂设准尉衔,以解决这批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此衔在这次军衔制实行的10年里一直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