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财有道的陶朱公范蠡

 紫雨剑 2011-06-19
生财有道的陶朱公范蠡

2008-01-29 20:38:24|  分类: 神话传说与故事 阅读207 评论2   字号: 订阅

 

 

按语:古史记载,神农氏曾教人们用实物进行交易,所谓“日中设市”,大力倡导商品交换,互通有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神农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商祖”。这个传说足以证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商业活动,也说明商业与农业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神农氏是农业神,又是商祖)。然而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所谓农本商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

 

范蠡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文财神,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且从事过经商活动。关于他的传奇身世,古籍中有记载。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大商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理财却不爱财,毅然将自己的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散而积,积而再散。他乐善好施,屡次把财富全分散给朋友和故旧,视钱财如粪土,大有君子之风,范蠡的这种“财富观”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他聪慧、正直、疏财、仗义、济世,具有神的崇高品格,自古来为世人所敬重,被奉为财神。因其足智多谋,被称为“智慧财神”。

 

范蠡(前517-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范蠡操计然之术(即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范蠡著作《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史书中有语概括范蠡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范蠡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这些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