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就是战斗力 李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而唐皇族不属于这一房。史载李晟祖上因仕而从古陇西进入关中京兆,李晟的高祖父李芝、曾祖父李嵩、祖父李思恭都并不显赫,或为小官,或任裨将,李晟的父亲李钦一度曾任职三品左金吾卫将军,因朝廷派系斗争,被贬黜至陇西守边关,其墓尚存今甘肃临洮,李晟出生于洮州临潭(今甘肃省临潭县)军营。 李晟生活在中唐时期,他在御寇击胡的战争前线,从基层以战功升迁,中晚年平内乱、安天下,而出将入相,受封西平郡王,从此开了西平李氏这一新支系,但绝不是唐皇族。李渊、李世民并不是西平李氏,西平李氏绝非李渊、李世民之后裔。 血缘宗法制度和世家士族是我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至少在西周就已“发达”起来。到了秦朝皇权膨胀,推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对先秦的世家大族以“革命”性打击;可新的士族政治在汉代又出现了,这在魏晋南北朝达到高潮;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的士族政治又以沉重一击,但隋唐士族仍为政治格局之主导;而晚唐五代的乱世,中国传统的士族政治被彻底摧毁,绝大部分家庭的谱世家史散佚不可考。
所以到了宋代,连大官名宦之家几乎都没有旧家谱,仅知近三代左右而已,于是新修家谱的世系表仅能从宋代开始重新计算。宋代才是真正的科举主导的时代。也是从宋代开始,中国的士族政治才算结束了。也是从宋代开始,新的宗法制度重建,家谱改由私家自修,利弊皆由此丛生。流传到当代中国的家谱能将世系追到宋代都是凤毛麟角,多追到明清,此前不过是种种传说、传闻,无法一代代地确认考证,且由于文革等原因,有家谱的家庭又不多了,其中不少由于前世茫茫不可知、为了攀龙附凤而忘典数宗,明清以来就冒出无数没有确切实证谱系的“皇族之后”。 现代有许多人都不清楚李家史,这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是有的人不清楚却乱发言,妄以为既然李晟在唐朝封王,就臆测为是唐朝皇族因血亲得爵,孰不知李晟出身本是唐朝廷中下层的边缘人,以自己的功业而封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记者胡乱报道,误导人更甚。 相对于“唐皇族”而言,西平李氏知名度低,“光环”小,也许算是“小族群”。自中唐李晟开基以来,代代详实记述家史,地地修谱,维护自己的纯洁性,既不依附外人,也不欢迎外人的依附。结果,反而因为坚决摒弃走“乌合之众”的道路,西平李氏家史详实可信,剔除杂质,同气连枝,凝聚力强,Y基因传承不乱,反而人丁兴旺,英才辈出,越做越大。 还是那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生身亲爹若富,是光荣,更有捍卫延续光大这种光荣、这份家业的责任压力,爹若穷,平淡是一种幸福,对自己、对后人同样也是一种鞭策。认祖归宗,是对自己生养出处的敬畏、认同和感恩。 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那么就是说宪宗承认与陇西李晟的同宗关系。才能附属籍,入宗正寺。况李晟已逝,就算其有再造唐室之功,宪宗也大可不必此举。看来目的还是睦宗亲。 又李晟奉旨立五庙,当是时,“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庙成之日,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李彝篆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