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组图)

 昵称535749 2011-06-20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如果不是近期发生的蜱虫叮人致死事件,您肯定不会对这种平常只在山林草木和野生动物身上出现的寄生虫如此关心。从2007年至今,仅河南省信阳市报告的可能因蜱虫叮咬而引起的疑似无形体病例就达557例,其中死亡18例。蜱虫夺命事件让不少人提心吊胆,人们恨不得在野外立上警示牌:小心,蜱出没!小小的蜱虫,小则如芝麻,大则如蓖麻,以吸食动物和人的血液为生,本来长期与人类共处并无大碍,何以掀起如此波澜?

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走近蜱虫,才发现如此众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您知道蜱虫与跳蚤和蜘蛛二者谁的亲缘关系更近呢?您知道蜱虫真正的头长在哪里?蜱虫致命的传染病元凶是细菌还是病毒?遇到蜱虫叮咬要不要尽快把它们拔出体外?在本文当中,笔者将带您拨开笼罩在蜱虫身上的迷雾。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蜱(pí)古已有之,我国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称:“螕,啮牛虫也。”公元4世纪吕忱撰《字林》中,也说螕是牛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到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更对牛虱有了详细描述:“状若蓖麻子,有黑白二色,啮血满腹时,自坠落地。”但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对蜱中少数几种家畜寄生类有过直观印象,蜱传染疾病致人死亡的情况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果您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蜱虫,您会发现它的长相与“人品”一样差:它长着一只“头”,却是用于刺穿皮肤的假头,这只假头无眼无鼻无脑子,仅为一只有众多倒钩刺的口器,因此一旦叮咬就会如鱼钩一样把“头”紧紧地钩在皮肤当中,如果强行拔出,这只假头就会留在皮肤内,留下的当然也可能还有传染病;一双眼睛位于背部的盾板两侧,用于呼吸的气门,也位于躯干两侧。蜱的视觉中枢在身体中部,但有的蜱没有眼睛,而是凭第一对前肢上的化学感应器来“看”东西,因此,可以说,蜱真正的“头”就长在身体内部。在晴天,或者早晨露水干后,或者雨后植物上的雨滴刚被晾干,蜱就出来活动了,它用后3对腿紧紧趴住植物,前一对腿则高高举起,一有动物或人经过,它就会噌地一下粘了上去了。

蜱虫不仅长相奇特,连它的种族归属也不同寻常。您可能想,它与跳蚤、蟑螂、蚊子这些黑色阵营的恶棍一样,都是昆虫家族的一员。实际上,蜱虫不是昆虫。通常昆虫有3对足,而蜱却有4对足;蜱由假头和躯体两部分组成,而昆虫却有明显的头、胸、腹。蜱虫实际上是蛛形纲动物,它们体形虽小,却与蜘蛛和蝎子是近亲家族。就好比鸭嘴兽,虽然它们像爬行动物一样产卵,实际上却是哺乳动物。

此外,蜱虫噬血的时候也十分恐怖,成蜱一般为褐色或黄褐色,饥饿时,只有芝麻大,但吸饱血后,身体可以扩大几十至上百倍,一般大若人的小指甲壳,最大的也有如蚕豆的。一种我国最常见寄生在牛身体上的牛蜱,饱食后,体重竟可以增加82.5-160倍。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与蝴蝶等昆虫类似,蜱也属变态动物,即一生中会经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个发育阶段。而且不同种类的蜱,在其变态过程中,会寻找1至3个不同的宿主,每一个发育阶段,它都必须在吸饱血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大多数硬蜱一生都要经历3个宿主。正是这种宿主的频繁更替,使其成为人畜虫媒传染病中传播病原体最多的一种媒介动物。全世界有蜱800多种,其中我国有9属101种蜱,因此,我国也是受蜱虫危害较大的国家之一。提起虫媒传染病,您知道蜱虫都可以传染哪些疾病吗?最近发生的蜱虫夺命事件究竟是哪种传染病作祟呢?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您可能会问,平时我们被蚊虫叮咬,留下的不就是个痒痒的小红包吗?为什么蜱虫会致人死亡呢?其实,我们生活的生物界是一个相互交织,彼此依存的世界。蚊子、跳蚤、蜱,它们依赖于人或者动物这些宿主进行生存,而它们自身作为一种生物体,也会成为看不见的微生物的宿主。如果这些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或者真菌通过蜱虫的唾液进入人体的血液,那么它们就会在我们的体内为所欲为,甚至产生致命的疾病。这种由嗜血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的一类传染病在医学上称为虫媒病,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由蜱虫所携带的病毒就叫做“蜱传虫媒病毒”。

虫媒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其死亡数字占了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蜱虫的直接危害仅限于此,不过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虫媒病”。因此,可以说,蜱媒病感染,其真凶不是蜱,而是蜱背后的病原体。我国近期发生的蜱媒感染疾病共同锁定的症状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科学揭秘蜱虫致死元凶及防治方法 - 博闻网 知道就好 - 博闻网---网易探索博客

 虽然病人的症状相似,但是这个病原体究竟是什么,目前医学界正在通过样本进行艰难的“反推”。其难度就在于“我在明处,敌在暗处”,因此,想通过现在有样本追踪千变万化的细菌和病毒有相当的困难。目前,医学界主要认为蜱携带的两种病原体可能是致病原因。 

无形体细菌:有人认为,真正致病元凶是“人粒细胞无形体”,因此蜱带来的新型传染病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这种病经由蜱叮咬传染,其病原体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细菌,由它侵染进入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该病的报告。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家族下面的一个属,这是一种极为刁钻的细菌。一般的细菌感染了人或动物后常常在肠道内、咽部、血液中繁殖,不一定非要“钻”进细胞。但是立克次体有些特殊,它非要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这还不算,还要专门“挑”它喜欢“住”的细胞寄生。我国最近发生的蜱虫传染病,可能是由于无形体“住”进了人体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因此被有些学者称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次蜱虫病的病原体应该是一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而不是细菌。卫生部专家已经从人的血液样本和蜱虫体内分离出来了这种病毒。布尼亚病毒科是一个大类,蚊、蜱等吸血性节肢动物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感染布尼亚病毒的患者虽少,但在我国和其他国家也不断出现。

这种感染疾病,轻微患者不需就诊即可康复;重症患者除了发热,血小板、白细胞大幅降低,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即呈现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至于这种病原体的来源,有专家认为,可能与国际农副产品进出口有关。直接从国外进口的牲畜等可能为蜱宿主,就连进口的植物,若土壤中携带了含有某种病菌的蜱卵,进入国内合适环境时,蜱卵孵化,也可能将某种强致病病毒带了进来。

蜱虫夺命固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们经过合理的防控,避免受到蜱虫的叮咬或者有效预防所传染的疾病,那么,蜱虫对我们的威胁就可以化解。

蜱虫往往出现在山区植物茂密的地方,在城市当中原本很难看到蜱虫的身影。不过,近些年来,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些动物的身上,特别是耳朵里、脚趾间和耳朵外沿,时常也能看到蜱虫的身影。因此,要避免受到蜱虫的叮咬,要注意对宠物进行及时清洁,或者尽量与宠物保持距离。

如果很不幸,蜱虫已经叮在您身上了,不要用手去捏,要用酒精涂抹叮咬处、或者用凡士林涂抹蜱背盾甲两侧的气门,使其自动退缩至体外,否则它只有吸饱后才肯离开。因为蜱虫一旦开始吸血,它的头部就钻进了人的皮肤里,用手捏往往是把身体拉出,可假头还留在皮肤里。

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赶快去医院。在目前暂时没有找到对因治疗方案之前,先实行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某些重危急症,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临床发现,多西环素和氧氟沙星等药品对这类病症疗效比较明显。

对于已经通过蜱虫叮咬患病的患者,其家属和朋友尽量要避免接触其血液或分泌物,我国曾发生过输血或器官移植而发生人际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道。因为虫媒病一般通过血液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切断传播路径避免人际感染。

另外,秋季是蜱虫的活跃期,去山区和农村旅游的朋友要特别注意防范蜱虫,回来后还要及时检查衣服,是否沾有蜱虫,如果有,用镊子夹出并烧掉。而那些生活在山区和农村的读者,也不用担心,平日里在家用普通的杀虫剂就可以杀死蜱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