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一、偏好1、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式中的符号意义、函数与自变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1、Md为名义货币需求,它是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决定的。 2、P为价格指数,为了实现正常消费或经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所需货币量就应该越多,二者正相关。 3. w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按弗里德曼的思路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中, 与 是什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弗里德曼没有说明。而且,在货币理论界,对此也无普遍接受的研究结论。 4.Y为“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同于人们经常使用的“统计收入”概念,它是统计收入与“临时收入”的代数和,换言之,恒久收入的统计量是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弗里德曼为什么用恒久收入替代一般的国民收入呢?人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长期中,假定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月薪6000元,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消费支出习惯,因而决定了货币需求量。他不会因某一个月收入偶然的提高或降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货币需求量。譬如,增加了1000元,他可能用其购买公债;减少1000元,他可能卖出一部分手中的公债,以保证消费支付习惯不变。如果他确信平均收入从此就提高(降低)到了某一新的水平上,他将调整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决定新的货币需求量。这里所说的“平均收入”,大致就是“恒久收入”的含义。恒久收入与Md的相关关系如同凯恩斯的收入与Md一样,是正数相关的。 5.u为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等。显然,由于u的随机性,它与Md的关系不定。 需要说明,在许多经济学专著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都是用一阶偏导数来表示的。人们知道,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是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这个斜率大于0时,自变量与函数同升同降,正数相关;反之,斜率小于0,自变量与函数反向变动,负数相关。弗里德曼进一步假定,函数由实际变量决定,即与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完全独立。如果衡量物价、名义收入的单位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作同比例变化。 三、前提假设由于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欧洲复兴等事件先后发生,世界经济长时期萧条,因此,从1936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是“萧条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的全盛时期。但在这之后,大规模经济萧条现象已经不是世界经济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到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又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这种经济环境大前提的变化,导致了货币数量说的复兴。弗里德曼的前提假设与凯恩斯的假设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 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出量(Y1)接近或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Y。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从AD1到AD3),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价格从P2到P3)。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从P1到P2),价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从Y1到Y);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60年代以来发生的持续通货膨胀,不能不对人们关于下一期的价格预测发生影响。价格预期一定有三种情形:看涨、看跌和不变,前两者都会对人们的支出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发生作用。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说,“大多数人预期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