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假期做的工艺品——三个和尚没水吃。老鼠的尾巴是用的我的一根眉毛)
六、 把单调变成多彩
在当代,有不少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过分幼稚,能力太差,却没有想想,这正是自己把孩子整天封锁在闭门读书的单调生活环境中,必然造成的后果。由于孩子参加的实践活动过少,使得他们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去我们常常笑话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不知道馒头、米饭是农民生产出来的,说是从商店买来的;而现在有些孩子,你若问他馒头、米饭从哪里来?他的回答更加可笑,竟然是:“从冰箱里来”,真让你哭笑不得。
指望这些过着极其单调生活的孩子,能够聪明、有能力、并能很快地成熟起来,那真正是在缘木求鱼。试想,一个只见过小操场的孩子,从没有看过大海、草原,能真正理解“辽阔”的含义吗?一个连吃饭都要别人喂的孩子,能变得心灵手巧、富有创造精神吗?
解决问题的出路并不难找,要想把孩子的生活由单调变成多彩,只要看法改变了,办法就在身边。
(一)掌握核心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智力背景
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要想学习好,关键是要熟记核心知识,尤其是那些要考的知识。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学校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要考一考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但是这个看法隐藏着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有为人类服务的本领,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二是要想掌握好核心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智力背景,没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死记硬背的核心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使孩子变成只有分数,没有智慧的可怜虫。
丰富的智力背景如何建构?
要有两套学习计划
一套是学习核心知识的计划,这个在课本里和教师的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另一套就是丰富智力背景的计划。需要一方面想方设法让孩子大量积累感性和理性知识,多读有质量的课外书(少读卡通漫画、作文指导);另一方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现丰富智力背景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借助丰富多彩的知识,通过千变万化的实践,学会思考,学会体悟,就像小麦有着长长的根系,广泛地吸收营养,才能孕育出饱满的籽粒一样,孩子们只有在丰富的智力背景条件下,才能真正发展思维,掌握核心知识。
智力背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掌握核心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产生感悟,出现创造。我们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智力背景的重要作用。
智力背景可以比作一个拥有许多集成电路的设备,它们有许多接点,当一个核心知识出现之后,立刻可以和许多集成电路通过接点连接上,通过运转,可以使储备的各种系统都开始工作,通过各种系统的筛选、比较、融合,不但可以对核心知识加深了解,还会产生创造的火花。
一个人的智力背景还可以比作气球。智力背景如果丰富,就好比是西瓜那么大的气球,智力背景如果狭小,就好比是芝麻粒那么大的气球。在气象万千的环境中,大气球可以大量地感知周围的各种信息,捕捉到核心知识中的各层次和各方面的信息;而小气球,由于它的球面积很小,眼界狭小,对有些核心知识,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到一些,由于没有丰富的智力背景支撑,也只能生吞活剥,死记一点毫无用处的词句。
阅读课外读物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世世代代人类的智慧,浓缩在一本本好书当中,丰富智力背景,首先要安排读课外书的计划。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看待读书、听广播、看电视的关系,是许多家长倍感困惑的问题。有人曾经尖锐地断言:经常看电视的没有经常听广播的孩子会思考;而经常听广播的又没有经常读书的孩子会思考。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当我们第一次了解刘备,如果是通过读书,就可以看到书中对刘备的精彩描述是“两耳垂肩,两手过膝,双目自顾其耳”,由于它的叙述语言生动、优美,使孩子在看到这些的文字符号后,脑海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两只眼睛怎么能够看到自己的耳朵呢?那眼睛需要长得多么长啊!”,从而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听广播的效果,比读书就差一些,一是因为它代替孩子完成了从文字到说话的转换;二是它不能像读书一样,可以方便地反复看、反复想。而看电视对思维的发展最为不利,那是因为电视是直观影像,刘备是什么样子,不需思考,全都奉献在你面前。长此以往,很容易就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只知道享乐,懒于动脑筋的笨孩子啦!
“观察、思考和动手”三结合
怎样才能深刻地认识一个事物?怎样使孩子获得真知?我们以“怎样认识兔子”为例,可以看出认识深浅的不同层次。
如果仅仅给孩子写“兔子”两个字,介绍一些兔子的知识,孩子只是得到一些概念;如
果再给孩子看兔子的图片,就能够得到一些形象认识;如果看兔子的录像片,孩子可以观察到动起来的兔子,得到的认识就更接近真实的兔子。
但这终究不如养一只兔子。因为只有亲自养兔子,才能够触摸到它柔软的毛皮,感受到它的体温,听到它发出的声音。喂它饮食,和它游戏,才能了解它的习性、特点。
所以,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要设法获得丰富的信息,尽可能在实践活动中,采取“观察、思考和动手”三结合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多参加养蝌蚪,种辣椒的实践活动。这时候孩子要亲自动手,观察蝌蚪和辣椒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孩子要思考:怎样给蝌蚪喂食,怎样给辣椒浇水,它们才能健康地成长?在实践中观察,在实践中思考,这才是好的学习方法。
(二)让每天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铃……”这是孩子自己上的闹钟在响,他在学习解放军,看看自己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起床,并能把衣服穿好(甚至自己要有个记录本,看看能否打破记录);接着每日的跑步开始了……临上学前,没有忘记给小乌龟喂食,并向家长深情地告别。在学校里,他们迫不及待地相互交换着新的消息,询问着、评论着、争论着……在课堂上,他们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探索知识的海洋,体验心灵的撞击……在课间,他们玩着最喜欢的保留游戏,试探着发明新的游戏……放学了,他们走进了兴趣小组,和自己的知己研磨技艺,畅叙未来……回家了,他们工整地把作业完成,然后选择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认真地干了起来:阅读书报,小制作,艺术创作,和爸爸杀一盘棋,学习乐器演奏,甚至躺在床上冥思苦想……
上面是一个孩子一日生活的写照。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安排也应该是各有特色。但是丰富多彩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
如何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下面介绍两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每天读一篇美文
有一位中学特级教师曾经很诚恳对我讲:“你可以对家长们讲:如果您的孩子从小每周能够读一本课外书,书不一定很厚,只要内容好、文笔美。根据我的经验,能保证您的孩子到初三毕业时,语文学习一定是优秀的”。
怎样安排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有一位家长,总结了一个经验,其他家长模仿着做,基本上都有效果。这个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每天晚饭后,全家一起读一篇好文章。
方法简单为什么效果好呢?我感觉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不一样,积累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每天读一篇好文章,一年就是365篇,这在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尤其是作文水平上,有很大帮助。
二是,方法灵活自如,轻松愉快,不会让孩子感到有什么压力,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的效果;
三是,全家一起欣赏作品,其乐融融。天长日久,不仅大家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家庭和睦也会日益增进。
做好这件事,三个要点需要抓住:
一是选好文章。文章不要长,但要优秀,含意深、语言美。可以从《读者文摘》和各种报刊中选择。
二是孩子当家。这件事务必使孩子成为主人,由他来确定读什么?由谁来读?如果开始组织得不好,也不要急于批评。家长对他的安排积极提出建议,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平等参与。既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要给他权力,这时候,家长要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平等参与,也许您就会发现一个有潜力的孩子就在眼前。
怎样看电视?怎样用计算机?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计算机慢慢进入平常百姓家。电视和网络是当代人获取知识的宝库,是人才成长的平台,我们应该积极地使用它。但是它们又是双刃剑,尤其是面对孩子——一个尚未成熟的主体,我们应该在家庭中建立一些规矩,才能保证它的健康有序地运行。
一是时间的限定。全家讨论每个人看电视的时间,小孩子一般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有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安心学习,规定平时只看新闻联播,双休日可以看一些文艺节目;有的家庭给孩子发一种看电视时间专用券,自己确定每天看多少时间,直到“时间专用券”用完为止。
二是内容的选择。对孩子来说,电视内容可以分为必看,禁止看和选择看三种。必看的是了解国家大事的新闻联播,教师指定的内容,家长帮助选择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禁止看的有“少儿不宜”的节目,包括一些低质量、浪费时间的文艺节目和电视连续剧。选择看的是指范围适合孩子,具体选择看哪个,由孩子自己定。
三是收获的深化。这是家长容易忽视的做法。电视往往给我们带来五光十色的信息,其中有有价值的理念,但也难免鱼龙混杂,需要过滤和分析提升。看后或者观看当中,家长就应该引导进行很自然地讨论。包括,哪些是需要帮助孩子消化、吸收?哪些需要帮助孩子分析、理解?哪些需要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评判?哪些需要激发孩子想象、创造?哪些需要和孩子一起继续搜索、链接,走向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