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拿食品安全问题冲击信用底线

 qdxiao 2011-06-21
 李龙. 别拿食品安全问题冲击信用底线[N].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1-06-19(05).

    国家三令五申“重典治乱”,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不时出现。笔者调查发现,一次性发泡餐盒仍然违规生产,用废旧塑料作原料、甚至添加了致癌物荧光增白剂的“黑餐盒”大量流向珠三角。令人诧异的是,非法生产者胆大包天,监管部门前脚走,他们随后就撕掉封条开工。

    这样的事实,实在让公众难以接受。食品安全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础的秩序,可谓底线中的底线,倘若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其他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令人揪心的是,这个底线却面临失守的危险。在食品安全底线失守的背后,暴露的则是消费信用之忧。

    弄虚作假、唯利是图的奸商或许只是个别,然而,整个社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表明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问题食品显示的恐怕不只是食品安全网上的漏洞,也显示整个社会的信用出了问题:国人抢购境外奶粉的无奈,折射了消费者对内陆奶企的不够信任,进而延伸到对食品安全监管效力的不够信任。

    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如果最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又何谈信用?没有信用,又何来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放眼食品安全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一旦某个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并被查实,其社会信誉就彻底失去,这样的企业很难再获得银行贷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优惠,很难再有机会在本行业中继续生存发展。

    当然,食品企业可以辩解说,缺乏诚信的何止是食品领域,放眼其他行业,信用度也并不见得有多高!此话固然不错,但须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这种损害非常“致命”。底线倘若失守,结果便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性溃败。

    如何坚守食品安全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底线?要求食品从业者每年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强调企业自律、诚信经营,当然很有必要。但维护食品安全,不仅需要从业者的良心发现及道德血液,更多时候要靠先进的科技鉴定真假,并通过监管体系的层层把关机制,堵住安全漏洞。

    因而,执法主体首先要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让底线率先从监管这里突破。有了执法主体的底线坚守,再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密不可透的安全网,逼迫食品企业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否则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下架”的危险,如此我们才能找回食品安全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