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杰. 食品打黑困局[N]. 半岛都市报,2011-06-21(B1).
“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染色馒头”、“膨大剂西瓜”、“牛肉膏”又接踵而来……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是一句网络上流行的话,这句貌似夸张的调侃 ,在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透露出的是公众的愤懑。摊开这些让人揪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问题食品涉及范围之广,让人惊愕。而食品的问题也几乎出现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恶性造假事件此起彼伏,各种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毒食品“食”面埋伏,让我们措手不及。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并非没有努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食品安全一直高喊狠抓严打,纳入食品监管领域的执法部门也越来越多,监管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小作坊、黑窝点在高压打击态势下已大幅度减少。但是,成绩单的背后,仍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太多的肆无忌惮。 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拷问着食品生产企业的社会良知,也拷问着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跨前一步”的要求。跨前一步的不仅是上海,在各种实践中,重典治乱者有之,另辟蹊径者有之。重庆警方宣布将“像打黑除恶一样治理食品安全案”,成立食品药品犯罪侦缉支队,向上深挖生产源头,向下清理销售网络,着重铲除犯罪产业链条;苏州率先通过信息化手段、物联网技术,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让肉菜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由政府的“点监管”发展成为一个“闭环”无缝的链监管…… 不过,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需要政府部门与民众多方给力,这本身是一个立体式的系统工程,各地的尝试都是从多方面下手,贯穿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 从6月13日至20日,我国举办第一个食品安全宣传周。青岛市在全市范围内也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整治活动,市政府联合各区市政府和市农业、商务、海洋与渔业、畜牧、公安等十余部门建立“无缝隙”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联手重拳出击,保障食品安全。此前,以“食安大行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也已启动,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活动,提出了把青岛打造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的目标。 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短短几天,就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取缔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70余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200余起,罚没款100余万元,查获假冒伪劣食品40余吨,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涉及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2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3人。其中,刑事拘留8人,逮捕3人,移送起诉6人。 与此同时,据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孙建波介绍,对于市民关注的食品追溯体系,青岛市已进入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阶段。 可见,管好百姓吃饭这一“天大的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当然,这是特殊时期才会有的战果,但它不代表着持之以恒。接下来的问题还有很多:专项整治的利剑收起后,如何发挥日常监管的威力?目前的食品安全执法难,难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打击食品违法犯罪需要一个完整的稳定的链条。立法机关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立法,完善法律法规;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要完善各类产品国家标准。这些都需要白纸黑字落实下来,我们的餐桌才能找回安全感。 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零风险”、“零容忍”,这个要求真正实现,目前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在各地大显神通积极实践的当下,我们已经看到了突破困局的可能。 记者 陈浩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