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蒙曼听课笔记(一到五讲)

 crmtsg 2011-06-21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蒙曼(中央民族大学)

一、天子风流(09、12、07)

风流天子,唐玄宗风流在哪里呢?一是事业,二是情趣,三是爱情。

先看事业风流,五十年太平天子,大唐在他的带领下达到巅峰层面。政治上,标志性成就,一是君明臣贤的政治风气。刚开始任命姚崇为宰相,他曾找唐玄宗问郎官名单行不行,唐玄宗没反应,看着姚崇。再念一遍,还是没反应。姚崇没谱了。刚退出后,高力士问他为什么摆什么架子?唐玄宗说,你不懂,我任命他为宰相,小事自己处理就好了,也要我一一审批,怎么办?高力士跟姚崇说,这是信任你,要你放手办工作。这事反映君明臣贤,说明他识大体,知道皇帝当干什么,必须放权。这是明君。大臣呢?姚崇三朝元老,声望高却并不专权,这就是好宰相。高力士主动沟通,也是难能可贵。正因为这样的政治空气,难以摆平的君臣内宫关系就好了。还有宋(王景),还有高力士,可谓群星闪耀。二是彪炳只册的典章制度。强调依法办事。靠仁义的官员,难制度化。所以,那时也进行典章的编纂。有了这些,好的政令才可以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向前发展。第三个是崇高的国际地位。这是绝对的超级大国。当时有大量商人等汇集到长安洛阳。像李白有诗哭晁卿衡,这是日本留学生。当时跟唐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七十多个,长安外国人有2%,不亚于北京。当时更多人是来唐取经。

经济上,唐朝人口有五千多万,这是官方统计数字。现在估算真实的达到七千到九千万。当时欧洲有八千一百万,这是十四世纪的数字,而唐是八世纪。再看人均粮食,唐玄宗时,大约在七百多斤。中国建立后,到1982年才达到这个数字。现在改革后,人均达到八百斤。这在当时了不起。讲开元盛世,不是虚名。杜甫写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社会风气好了。

文化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写的,诗仙。还有许多有名的诗人,全都生活在玄宗时代,诗人成了时代宠儿。日常生活都在写诗。那是一个诗的国度。我认为李白最厉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人性的张扬。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些,不都是在唐玄宗时代吗?这不就是唐玄宗的事业风流吗?

情趣上呢?业余爱好太多了,文武双全。文的,会写诗,写得好,好到唯一入选唐诗三百诗的。这是清人编的,七十七位入选,不必再拍唐皇的马屁,靠的是名气。更有名气的是作曲。大部分法曲靠的是他创造与主编的。最有名的是《霓裳羽衣舞》。最好的还是打羯鼓。声音高亮,宰相夸过。民间有李龟年,也打得好。两人交流。李龟年打断了五十根槌,唐玄宗打断了四柜子。创办了梨园。相当于艺校。唐玄宗相当于校长兼教授。现在成了戏曲界的代称。他被尊为鼻祖。武的,他玩得最好的是打马球。吐蕃与唐和亲,当时流行打马球。友谊赛打打。派了一支丈内队上场,十人对十人。没想到不中用。连输,唐中宗看不上,组织票友队,其中之一是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击。把十人打得落花流水。李隆基到晚年都不肯放弃这个爱好。

爱情佳话,李隆基长得英俊,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人帅还多才多艺。感情丰富也不足为奇。多情,妃子多,生了儿子的有二十四个。开元末年,唐玄宗想到百花盛开时,采花在脸上,妃子遛答着,彩蝶飞停到哪个头上,就宠谁。妃子太多。更多的是宫女。多到四万人。他也有专情的一面,就是杨贵妃。自从有了她,他不再玩了,专心对待解语花了。虽以悲剧告终,但打动了多少人呀。

集这些风流于一身,让大唐焕发出大彩。但月圆则缺。在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八年结束了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甚至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分水岭。比如文化上再也不那么自信地吸收外来文化了。世界主义减弱,民族主义就抬头了。政治上,战争形势从西北转移到东北,战略重心也随之转移,首都从长安慢慢转发移到了北京了。经济上,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江南。南北问题取代了东西问题。更遗憾的是经历了若干朝代,全盛再也不复盛唐风范。唐玄宗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回到长安,他是太上皇了。很快就被软禁,晚年相当失意。常诵《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时自己不正是像谢了幕的木偶?也失去了杨贵妃,爱情神话也破灭了。这不是最大失败吗?唐玄宗的人生充满矛盾。这样的壮丽事业与悲凉让我们对他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对他,爱恨交加。更容易把他当成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这样?明代张岱说,“不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唐玄宗也爱好也有缺点,每个人都能与他神交。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审视这个皇帝这个时代,历史教训历史经验在哪里?看下集。

 

二、忧患王子(09、12、08)

先看看李隆基的家系,他是第六任皇帝,连武则天是第七任,高祖是唐高祖李渊;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是唐高宗李治;伯父是唐中宗李显;父亲是唐睿宗李旦。这是一个帝王谱系。母亲姓窦,不是父亲正妻,是侧妃,身世显赫。李隆基兄弟六个,他排行三。出身显贵,但是是庶出老三,不需要承担什么政治责任。正常会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本与磨难无缘。但历史往往不是常理。相反他经历了三大磨难,一是父系凋零,虽是皇帝家族,但他小时正倒霉,武则天横天出世了。685年,武则天杀了二儿子把三儿子贬到地方,扶立了小儿子李旦,这是武则天小儿子,本不会当皇帝的,李隆基是这样出生在皇家的。父亲没有皇权,甚至武则天软禁,武则天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武则天要想当皇帝得把李唐铲除干净,所以在四年时,三代皇帝的子孙几乎被杀光了。没杀的只有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李显被贬到远方,李隆基没见过,父亲一人在他身边。李隆基五周岁时,一个更大变故来了,武则天当了皇帝,李旦不能当皇帝了,降为皇嗣。武家的侄子没事就算计他,李旦就战战兢兢了。李隆基就活在这样的威胁中。姑姑是太平公主,当时留下来了。不可能与奶奶争皇位,这是李隆基能看到的亲戚。太平公主得宠,李旦受猜忌。太平公主不见得愿意跟李旦多来往。

李隆基母亲出身名门。更惨了,被武则天杀了。曾祖父是窦抗,是李渊的大舅子。李旦对妻子德妃窦氏满意,武则天在692年正月初二杀了德妃。据说韦团儿告密了。韦团儿勾引李旦,没成功,于是告密,说她们诅咒皇帝,于是武则天杀她们了。这事不可能这么简单。韦团儿只是一个低下的人,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武家侄子们受益,当然他们是最大嫌疑人。武则天心里清楚吗?应该清楚。要杀两妃子,是因为她对儿子及儿子一家有防范之心。震一震李旦看看,看李旦有什么反应,没反应。一切如常。严格教导两个妃子的小孩子,不要流露不正常情绪。李隆基这时七八岁,要表现出冷静,何等艰难,但他办到了,环境催人成熟呀。武则天该放心了吧?但不放心。窦氏是大族呀,死后不久,又来了,窦氏母亲半夜在诅咒,当然许多人不认可,窦氏全家被流放了。李隆基也失去了外祖父家的保护了。很是凄惨了。母亲也有一个留下来,是窦妃的妹妹,是李隆基的姨夫。唐代姨最重要,半个母亲,跟孩子亲近,李隆基身边出现了,整天带他,成为他童年难得的依靠。

童年记载不多,只有三个故事。一是摔不死,三次虚岁时,武则天抱他,一松手,他掉下来了,人们来抢,没人够着,掉下去了,没死,还怡然自得,笑了。这事后,武则天称奇。二是摸大奖的故事。太平广记有载,“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武则天曾带着孙子们玩,突发奇想摆着玉器,跟他们讲,拿着哪个就赏哪个,每个人抢着许多,只有李隆基端坐,武则天抚着背夸耀他,中了大奖。三是闹朝堂的故事,七岁时,武则天做了一段皇帝,心情好,身体机能好了,让孙子们出阁了,让他们去宫外住,给他们自由,但每月初一十五要来拜见奶奶。一次武则天堂侄武懿宗看到李隆基来了,仪队整齐,落落大方,发话了,叫你们再进来。李隆基一看,马上板起脸来,这是李家朝堂,你有什么资格来呵斥呀?武则天称道。如果属实的话,可见出他虽没有强有力保护,但照样不一般。可是,这三个是真的吗?

第一个肯定不是真的,摔不死肯定有可能,但摔笑不可能,把武则天当成农村老大妈了。摸大奖的事,不可能,李隆基是老三,怎么也轮不到他当太平天子,武则天不可能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他傻吗?无动于衷。第三个故事呢?闹朝堂的故事,流传广,应该可靠度超过前两个,英气勃发也像的后来的特征,但我觉得主体是真的,但有部分不真,结尾说武则天赞赏,这一部分不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事后不久,就出现了李隆基窦妃被杀的事,这意味着正是李隆基一句无心之言,激起了武则天的杀心。可能导致了武则天对李隆基母亲的痛下杀手。三个故事都是帝王神话。那么童年少年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真实的情况是,地位一降再降。看看他的履历表,一个官方身份是楚王,在一岁半时得到,当时父亲是皇帝,皇子自然封为亲王。这是第一个身份。但是,这个身份到李隆基五岁时就变了,从楚王变成临淄王了。这是从亲王变成了郡王。差一级。李隆基身份变化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当了皇帝。爸爸不是皇帝,降为皇嗣,儿子当然跟着降了。降到临淄王,当时也不踏实。后来软禁起来,自由没有了,软禁到698年,李隆基十三岁时,武则天决定让三儿子李显当皇太子,武则天表明还政李唐的心迹,对于李唐是好事,对于李旦就不是好事。对李旦意味着皇嗣白干了。接班轮不到他,让他当相王。随着李旦为相王,李隆基第三个身份还是临淄王,但不同了。以前是皇嗣的儿子,没准会接班,现在是相王的儿子,以后不会当皇帝了。李隆其实际地位下降了。但祸福相依,李隆基得到的是久违的自由。武则天让他们几个出阁了。他十三岁了,童年基本过去了。自从他记事,身份一降再降,幽禁多于自由。那样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于李隆基成长意味着,一是少年已知愁滋味,从小饱尝宫廷斗争,对于与政治要打交道的人是难得的经历;二是李隆基心机深沉,可以喜怒不形于色,环境使然;三是多才多艺,与兄弟们被幽禁六年,接触到的是李旦与一帮乐工,李旦是文学素养极高的人,李旦只能教儿子念书,李隆基也是有文学才华的,音乐天分也得到极好的发展;第四个是情深义重,重感情,在感情荒漠中才知道情义无价。像对兄弟对窦姨都是充满感激之情。李隆基这些素质,但当时他不是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人。当他还只是一个孩子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名字。

大多数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外号叫阿瞒,是曹操的小名,在唐朝时曹操还不是一个完全奸臣的形象。他固然意味着亦正亦邪,也意味着大才大略。政治家的素质,只是还没有机会。下集再说。

 

三、因祸得福(09、12、09)

698年武则天决定由李显当皇太子,让李旦为相王,李隆基兄弟几个出阁,这时他十三岁,尽情地过。一晃到了神龙元年,这一年出现神龙政变,让武则天下台了。这是大事,当时李隆基才二十岁,他没参与。当时是他的父辈们活跃。李隆基离政治本应更远,但许多宗室回到首都,封官。李隆其官拜卫尉少卿。没太大变化。神龙三年即707年又出事了,改变了李隆基的命运。是太子重俊政变。因为前一次政变功臣有功,封了五王。李显皇帝觉得不安稳,功臣实力强,为削弱,中宗李显被迫与武三思结盟,把安乐公主嫁给武的儿子。三家结盟刺激了安乐公主的野心,她是中宗与韦皇后的女儿,三家结合她是结合点,所以她特别张狂,提出要当皇太女,以后要当皇帝,这也就打击了李重俊的信心,他是太子。他不是韦皇后生的。他看来是夺他的皇帝位置,李重俊决定政变,捍卫自己的地位,因为考虑不周,他成了刀下之鬼。

唐中宗并不想就此结束,他想借此扩大。想把太平公主等笼络进来,把相王与太平公主牵涉进来了。相王与太平公主被拘,大臣们叫屈。一时间舆论大了。李旦相王与太平公主暂时无事,但在李显心中,始终是防范之下。政变后不久,相王的儿子们被发配。李隆基去了潞州当别驾。地位仅次于刺史。

李隆基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发配后,是好事。看来官职降了,由四品降到了五品;地理位置也不一样,长安是首都,到了地方,离了温柔乡,到了边州小城。好的方面也有:可以了解民间,对于政治人物必不可少;实际政治地位得到提升,长安是首都人才集中,他不只是一个王子而已,在长安他不算什么,到了潞州他是李唐皇族代表,官职是副长安,仅次于刺史,综合实力强;自由度增加了,在长安受到李显的猜忌,这次就是背黑锅,这儿是广阔天地;对政治生涯是有利推动,他有英雄气,在长安只能是消磨英雄气,在这儿却是强刺激,要想在政治斗争中自保得有实力,从此他也要扩充实力,主动投身政治舞台,变为了自觉。

李隆基在潞州的实际行动是结交英雄。张韦是当地县令,家里有钱,好打猎喝酒,朋友多,与李隆基有共同趣味。两人成了好朋友。李隆基又结交了许多朋友。第二个重要人物是李宜德。他是大户人家的奴隶,喜欢骑马射箭,也是英雄人物。惺惺相惜,想弄到身边来,李隆基买他,原主人是一个土财主,卖了五万文。这是当时正常价格,李隆基眼中他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迅速成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正是这样。李宜德愿意为李隆基效劳。李隆基身边就有这两人常陪他,另一个是王毛仲。也是武士出身,做他的保镖。小人物在关键时可以办大事。别小看他们。

这时李隆基才二十三岁的王子,还办了一个件事,结交美人。这儿结交的是赵某,她出身乐工家庭,当时地位低,赵家在山东,跟着父亲来到了山西,想在这儿混生活,在街边卖艺。李隆基也爱好艺术,潞州民风彪悍,让他有缺少知音的感觉,听到赵的歌声,有知遇之感。这时,他有两个妃子,吃醋,不想往家带,张韦家有钱,收留在他家了。李隆基的性格表现出风流倜傥,不拘小节的一面,不管出身。还能看到他除了爱美丽外还得能歌善舞的特点。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甚至不想回长安了。

710年接到敕书要他回长安。李显在韦皇后的唆使下准备祭天大典。要求他们回到长安,李隆基也在召唤之列。李隆基忐忑不安。这时韦皇后地位攀升,她要当亚献。武则天当年就当过,她要向她看齐。李隆基想起武则天假借宝石召唤宗室在洛阳集合,后来李贞父子不是也害怕了吗?这是李隆基小时候的事,现在又来了,他不由得不想是凶是吉。怎么办?他找人算卦,当时有术士韩拟礼,用筷子算,摆开来,嗖一下站起来,按倒,又站了起来,韩跪下了,贵不可言。我相信,这本身是政治野心的反应。他没野心,他算卦干什么?这说明他是不想甘心接受命运摆布,他在想对策。还反映了潞州豪杰的野心。有人操纵,肯定是潞州豪杰,他们地位不高,但有野心,这不奇怪,政治流动激烈,对潞州豪杰是刺激。他们想推李隆基一把。他们看到奇货可居,他们会跟着沾光。不管怎么说这卦有鬼,李隆基当然信心百倍地准备回长安了。三年,潞州之行意味着三个收获:一帮朋友,出身不高但有欲望有野心,他有了自己的一班人马,成了他的重要帮手;一个经验,与中下级中下阶层打交道;一种政治企图,想干一番事业。他在潞州收获的是草根经验。他复制了英雄创业的基本过程。

 

四、异军突起(09、12、10)

李隆基接到敕书要求回长安参加大典,在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唐中宗死了,暴崩,有人说是韦皇后毒死的也有说是自然死亡的。但是事实是他死了,李唐王朝向何处去的问题。当时有政治势力左右发展的是:一是后党以韦皇后为首的集团,包括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另一个是宗室,李旦与太平公主。这两大势力势均力敌,唐中宗这个皇帝一死,政局怎么发展呢?本应该推选共同信任的元首组成内阁。当时也一样,只是没有选举,通过老皇帝遗诏来实行。但中宗死亡是突然,所以没有遗诏,只好帮他起草。当时韦皇后委任上官婉儿,她聪明知道不相上下的两方势力。于是动议让李唐宗室派太平公主来参与。两派人物共同组成起草遗诏的集团。这种人物选择好,两人都不是老大,所以不会把她们写进去,不会牵涉到本人,但也是核心成员,可以代表老大出面办事。另外,无论两人都是政治经验丰富的人,能摆平各种局面。当晚,遗诏写好,让李重茂接班;韦皇后临朝理政;相王李旦辅政。这个好不好?相当有水平。每条都好。

李重茂当皇帝,父死子嗣,符合政治传统。他是十六岁,未成年,不能亲政,得有人帮忙,两人就可以插手,双方都能接受。二条三条也好,保证两派系各自利益。第二天找到宰相班子,但没得到接受,宗楚客说这个不像样子,无法执行。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节,李旦与韦皇后是叔嫂关系,说不说话呢?他说第一条没问题,第二条也没问题,第三条不行,干脆删掉。其他宰相随声附和,要知道当时韦皇后理政不短,所以宰相多是她的党羽。韦皇后知道这个意义重大,索性调军进京城,实行军事管制,分成六方面力量,由韦家人担任主职。把枪杆子抓在手中。她想的明显是复制了高宗死后武则天的一套办法。想自己当皇帝。最害怕的当然是李唐宗室。再来一次,李唐就彻底灭亡了。只能自救自保。谁来组织?李旦来出头最合理,事实上不行。韦皇后不傻。早布控了。没门。李唐就群龙无首了。但是,有一失,韦皇后没算到李隆基这些相王的儿子们了。

当时李隆基他们住在离相王府几个坊的去处。当时韦皇后手下李峤想到并提醒过她。李峤眼看着相王儿子们的生机,他就提出要让他们去外地算了,免得生事。韦皇后没采纳。她想,争的不就是皇帝吗?看好候选人算了,他人应该没兴趣吧?在她看来,这些不在眼里。

李隆基回到长安就着手发展自己的实力,有一群人马了,有三类人:①中下级官员,史载长安有尚衣俸御王崇晔仗义朋友多,李隆基知道这个人对自己有发展意义,常去请教,打动了他,王把他拉进了朋友圈,像钟绍宗等人,慢慢无话不谈,谈到朝政专权,都表现出义愤,共同政治态度就把零散的小圈扩大成政治团体,李隆基自然成了头,在长安社交中出名了,刘幽求来找了,他头脑好使,但恃才傲物,不甘心如此,所以来找他们了,李隆基奉为军师,小团体共同特点是身份上的文武都是中下级、性格上都是浮浪子弟有野心,两者相加,就意味着没什么失去无所顾忌的,也就可以办大事了;②万骑将士,能靠近皇帝,军人多爽朗,好喝酒赌钱,利用他们请客,李隆基请客,这些军官对他印象超好,两个贴身保镖王毛仲心机灵动李宜德忠心,两人替主人收买人心,一番努力让他们有了一批支持者;③三是方外之士,跟他们交往,和尚道士在那时有影响力可以左右舆论,交流广泛,收集信息,可以做情报员。李隆基交往是在潞州时的翻自版。未见得有明确目的,但做好了准备就能抓住机会了。

韦皇后想自己称帝,李隆基觉得机会来了。可是要与她搞对抗,光靠这些人都不够用。李隆基决定找太平公主。有道理:一是她可以依靠,感情上就是如此。智慧上也可以借助。也是李唐宗室成员,利益相关。二是她有势力但目标小,交往比较安全。三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作有助于今后发展。李隆基想政变,当时出于自保,保全李唐王朝,当时也肯定想过未来。本没有当皇帝的份,如果挑起了政变,就有了当皇帝的资本,有竞争力就得立大功,必须不能让父亲与哥哥们知道,否则会沦为打工者,姑姑就不会。这三个理由促使他前去寻求支持了。公主喜而从。甚至鼎力相助。这就成了未来政变的核心。这个结盟怎么样?李隆基是超一流的表现。谁是我们的敌人,是先要解决的问题,跟谁结盟表现政治眼光。李隆基有自己的实力,可以借用相王的影响力,再与姑姑结盟就把三股势力合起来,除了韦皇后最大的政治势力。

李隆基没想到有人察觉了,并加快了政变节奏,这是崔日用,当时兵部侍郎。他也是韦后一党,他眼光了得,最擅长见风使舵。许多政治风浪中都没翻过船。总能找到最佳船爬上岸,眼看韦皇后要当皇帝,他深知这有麻烦,他不踏实。当时李唐宗室他也不清楚,但他有渠道让自己清楚。李隆基结交和尚道士,其中有一个人是宝昌寺和尚是两人的共同朋友,就在这个过程中,普润的交谈中,让他知道政治动态。崔日用知道这种大是大非上他知道掂量,他决定支持李隆基。这时,他去找和尚普润,我知道你和那边有交往,我也知道要干大事,告诉他这边也要采取,要干就快点,否则就来不及了,如果有需要帮忙的说一声。普润赶快告诉了李隆基,他也正想知道,赶紧约出来。见面了,说得赶快动手,以免夜长梦多。李隆基有什么举措呢?

 

五、诛杀韦后(09、12、11)

李隆基肯定吓出一身冷汗,幸亏崔日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旁观者崔日用说得有理,政变刻不容缓,但要评估风险。这个风险大吗?太大了。两边力量一对比,韦皇后优势明显。有三大优势:舆论优势,立了李重茂当皇帝,政令以小皇帝名义来施行的,反对皇帝就十恶不赦;军事优势,她调集了五万府兵进军长安,进行军事管制,还安排自己的六个亲信担任统帅,这是她拿得准的;政治优势,早就开始在宰相里安插自己的亲信,大多支持她,一呼百应。有了三大优势,实力就相当强大了。李隆基呢?这正是他的劣势。舆论上,皇帝继位了,唐中宗的儿子符合继承原则,名不正。军事上也不行,万骑中也有朋友,但关键时能否卖命谁也说不准。这些中下级军员,有没有号召力,还难说。政治上,谋臣都是中下级官员,足智但人微言轻,没政治影响力。综合起来看,李隆基有了几股势力,但与韦相比,他是相当弱的。要想发生政变风险极大。

韦皇后派了六个亲信控制军队,这是空降兵没经验,要想让军人服气,想用暴力来立威。手下兵常挨。尤其是韦播与高嵩,葛福顺、陈玄礼等就来向李隆基诉苦了。这时李隆基与刘幽求商量政变呢,军队不满,正是天助。李隆基就劝葛福顺,马上叫刘幽求去搞定这个事。为什么不直接下令葛福顺呢?避免暴露主帅,何况不能让主帅亲力亲为。李隆基要利用刘幽求的智慧。刘幽求到葛福顺面前一顿盅惑,他们果然应承。整个政变进入了倒计时,定在六月二十日,中宗死后二十九天,把握仍不大。韦皇后优势没变。意味着这场政变不会轻松。李隆基手下有人不干了,这是他心腹王毛仲。这是聪明人。他知道主人的心思,坏处在用脑过度,他分析主人要发动政变,他分析一点把握都没有,他想生命诚可贵,不能替死,开溜了。跑了。李隆基找不到他了。可以想像到情况的严竣。可以说这场政变是铤而走险。

李隆基定在十十日,带着李宜德几十人进入禁苑,找钟绍京,正当禁苑总监。这是皇帝后宫了,李隆基想借这儿作政变前敌指挥部。李隆基敲门,钟绍京不开门,着急了。夫人许氏说,这是替国家出力。何况你也躲不过呀。开了门,迎了进来。我觉得不对,钟绍京不开门有隐情。现在我觉得,他根本不是政变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他同意政变,但他不知道就在这晚政变也想不到这儿成了前敌指挥部。没有任何准备,才不开门。《新唐书》讲到三个因素:刘幽求之计谋;崔日用之知;钟绍京这果。他并不果,临时不开门,不果呀,怎么表扬呢?还有一证据:《旧唐书》公布一个名单,有六人,没有钟绍京。这是了解历史最重要的资料。恰恰证实了刚才的说法,此前他并不知道。既然如此重要,李隆基何必冒这个险?仔细想有道理。要清楚,钟是朋友也是五品官员。顾虑多。如果提前打招呼,万一有顾虑,不干,万一泄露怎么办?风险必然更大。不如从天而降。就凭手下武艺,强攻也得攻下。因此有惊无险了。

第二个考验是禁军的考验。军官支持,士兵未必支持。李隆基等到了葛福顺陈玄礼,九十点看到天降流星雨,天象出现,手下说这是天兆。这是战争动员,群情激奋。葛福顺提刀入禁军军营,四个将军中三个睡在军营,葛福顺出入无碍,手起刀落,杀了三人。这时葛福顺喊了要报仇,士兵要帮助逆党,就格杀。这是威望高的老将领,看到三人头都在,士兵没有二心了。这样,禁军收复了。这步冒险。可以想想万一三人没拿下来,万一首级拿下,士兵不响应,风险大。历史上,两个风险都没问题。政变第二个顾虑过去了。

下一步,葛福顺陈玄礼杀入宫中,李隆基坐镇玄武门指挥。第三个考验是禁军能否打败府兵。有五万人,占据优势。禁军打得过吗?他让禁军先进去,如果不顺,可能另做打算了。两个将军进展顺利吗?分析是相当顺利的。二更天在看星,三更天,队伍在宫中会师了。府兵都干什么了?倒戈了。看到万骑杀来,披甲应之了。这样,政变第三个考验也通过了。

三师会合,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死了。政变胜利了。刘幽求写了一百多道官职任命书。

李隆基取得胜利的原因:用人策略,人尽其才,刘幽求崔日用等都是人才;勇气,敢于背水一战,没有打过仗,能挺身而出,以弱战强,这是政治勇气;运气,古代讲天命,一定程度上是好运气,经历了三大考验,三大风险,可能会逆转,事实是三种情况都没发生,是好运气;人气,好运气来自人气,与李唐积累的人气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