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

 wkwable 2011-06-22
三段式实效读书法
(一)略读:浏览中形成备读心向
读书须有动机,不过,当学生的读书动机多半是外铄的。外铄的动机使人不得不读,不敢不读。在这种心态下读书,很难获得持久的效果。因此,读书开始时,尽盆使自己摆脱读书只是为了考试或分数的意念。如果读书只为应付考试,考过之后就不再有读书的动机。最好的办法是因读书活动而引起人的读书心向,不需外力催促就会去自动读书。在略读阶段如能善用浏览技巧,就可以使人在面对书本时形成一种准备读书的心理倾向。
浏览有广狭两种解释。广义的浏览是指对一本书甚至多本书的泛观活动。到书店买书或到开架式图书馆找书,常采用这种浏览方式。就一本书而言,浏览范围包括序文、目录、本文、注解方式、参考资料以及索引等部分。像此种浏览花费的时间,约需10-20分钟。浏览过后或决定购买或决定借阅,读书的活动即暂告停止。此种浏览不是我们在三段式读书法中所要讨论的。
浏览的狭义解释是指精读阶段的前奏。此种浏览所涉及的范围,通常是教科书的一章或指定阅读的一篇论文。浏览的范围除本章的主题外包括节与段的标题、专有名词的黑体宇(有的书这样排法)、图表、照片,章末摘要以及练习题等部分。普通一章书的篇幅约在20-40页之间,一篇专题论文的长度约在5-10页左右,浏览所需的时间,约在10分钟左右。
浏览虽然是走马看花,但必须看到美丽的花朵在哪里。每章书或每篇论文都是一个专题,专题有它的题意、目的、范围、理论、方法、要点、结论等重要事项。浏览时只瞥及这些事项的表面,你对该事项的印象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是陌生的。无论如何,只要是你初读的文章,它总会带有几分新奇,使你产生一知半解的认知失调心理,价如,当你看到“大学生与精神病”这样一个标题的时候,就会产生不看内容就心理失去平衡的感受。也可说这是人的好奇心。好奇本来就是人的动机,因好奇而有求知意念,用在读书上正是我们所说的备读心向。
(二)精读:分节进行边读边思考
浏览过后,趁着备读心向正浓的时侯,应该立即坐下来进入精读的阶段。精读时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其一,不求快速,读教科书或读专题论文,速读技术绝对用不上。其二,不要贪多;贪多了难有心得,反而丧失兴趣。平常一章书分为3-4 节,每节都是一个分立的主题。所以精读时以节为单元最为适宜。
精读的意思,并非只是要人聚精会神一字一句地念书,如此读法是古人主张的眼、口、心三到读书法。此种方法很容易使人疲劳,也不符合前面所列的心理原则。欲期精读有效,而且不易疲劳,必须同时配合其他活动。
边注笔记  如果阅读的是自己的书,在书页边缘写注解,如果读的是借来的书,那就按节段写笔记。边注也好,笔记也奸,切忌抄书,而且文字不宜多,多了反而失去功效。边注的方式是引起你思考,把原来节段标题的平叙句,改以简略的文字写成问句。例如,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受作者的引导,使你变为被动,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时候你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向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当你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自会直觉的提出你个人的看法,同时也会期待本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言是一种考验,对读者言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开始阅读。阅读之后会有几种情况发生:一种情况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候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因而提高兴趣与信心。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的见解远超越你的看法,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因而受到启发。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之处。这时侯你就无形中升高地位给他一点批评,前文介绍的读书方法中一再强调的问题与反应两种活动,与我们此地所说的颇为相似。不过,我们更进一步采取“学而思”的观念,强调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圈点划线  很多人读书喜欢圈点划线,可是未必知道为什么划线,在什么情形之下划线。划线必须配合前文所指边注笔记与边读边思考的心理活动。边注笔记的是问题,阅读活动是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你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划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然后划线将它标示清楚。划线用手划,不用直尺,这样使你再重复阅读一遍文字,可因而加强记忆。
在这个原则之下,划线在精不在多。很多学生从读第一句起就开始划线,结果满页全是红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已经读过了。其实,这种划线方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因多余的红线把要点遮盖了。划线的目的,除了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加强认知效果之外,另一效用就是为以后温习时做为唤起记忆线索之用。将来查用这段读过的资料时,未必有充分时间再读全文,只瞥一下划线就可记起概略的内容。
谈到读书划线技巧,我还有两点建议。其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边注笔记和圈点划线,借来的书不能随意笔记划线,只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影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笔记划线。其二,划线用笔要选择。在习惯上划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易于辨别引起注意。笔锋不宜太粗以免浸及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徐抹,以代替划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目力,不宜采用。
生宇注解  大专学生开始读外文书籍时,查生字与在书页上注上中文的习惯,是不能避免的。生字加注中文的目的在加强对生字的认识与记忆,是不得已的办法。最后必须克服困难,在需要时查生字,尽可能不在书页上注中文字。生宇查过之后,最好注写在哪里?一般学生习惯注在生字下边。有些英文较差的学生,常在一页书上密密麻麻注满中文字。此法虽方便,但从读书长程效果的观点看,不是最好的办法。生字加注,原非得已,查过的生字将来终须变为个人的熟字,才能使语文进步,字旁加注常使人阅读时产生依赖心理,每读到生字的地方,注意力转向中文注解,反而忽略了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在字旁行间加注太多中文字之后,既影响书页美观,又有时因中文字写得太大侵及原文,甚至喧宾夺主将原文遮盖以致不易辨认。
对生字注解方式,我建议采用以下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在书页之空白处写出英文字和中文解释,并在前面编号,同时也在文中生字旁边编上同号。写出英文生字的目的是使你多一次练习,如求省事不写英文字也可以。换言之,本文中只编号码,不加注中文字,读到生字处可向旁边空白处按编号寻找中文解释。号码编列方法可按一页计算或按单双号两页计算均可,无论如何编法,最好写在固定位置(如每页之外上角)。此种编号注解生字法有两种优点:其一,可保持书页清洁;其二,可避免重读时依赖心理。阅读时如忘记生字意义,按号照查立即可得,这样促使你对生字多一次练习。如果阅读时对原来生字不需查对就认识,生字已变成熟字,你会为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感到得意。除此之外,遍号记生字的办法,还会发生一种学习心理学上所说的增强作用。一本书的用字范围是有限的,专有名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开始时固然生字生词很多,但只要你随读随查,读过几章之后,生字生词的出现率就自然会显著的降低。因为你把生字编号注解,其出现率表现得特别清楚。如果从开学之初的平均每页编号21减低到学期末的平均偏号12,语文能力的进步感将增强你的阅读行为。
对读原文书生字的处理的另一建议,是只查不写,遇到生字随时查字典,查到了用心去记,不在书页上写中文注解,只在生字旁用铅笔作一点小记号(如划一底线或打一小勾),标明它曾经是你的生字。当然,查一次之后可能很快忘记,忘记再查,查了仍然不加注中文字。如此三番两次复查的结果,总会将生宇变为熟字。语文程度较好生字较少的读者,不妨试一试这种自我挑战的生字查记法。
疑点备查  阅读时对书本或论文的内容总难免有疑问的地方。对书中疑问所在的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住意的事。读书时的疑问,大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产生: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懂,读专门性的书籍,有些地方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事实上,对任何一门专门学问,没有人完全精通。甚至写书者本人,也不可能对他写的内容毫无旋问。在从前生活简单知识领域较窄的时候,古人尚且概叹学无止境,更何况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呢。因此,在读书时不怕有疑问,有疑问时如何处理,又怎样因不知而求知得知,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你必须把问题所在标示出来。标示的方法,如果你读的是自己的书,可以使用与一般划线不同的色笔,并用不同的线条在看不懂的文句下划线。如果一般划线用的是红笔,划的是直线,对疑问之处就可改用蓝笔划成曲线。划线之后,同时在页边适当空白处做一“? ”号,或用三五个字的简单句标出你的疑问。
标示出疑问所在之后,对问题的求解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处理。
第一种方式:查阅书末索引(英文书均附索引,有些中文书也附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两种,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第二种方式:留待上课时请教授解释,或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瑕如阅读的时间是在教授讲解之前,上课时将会引起你对有疑问的部分特别注意,也许经教授讲过之后,疑问自然消失。这也就是一向鼓励学生提前自修然后听讲的理由。
第三种方式:利用其他参考资料寻找答案。到图书馆去,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接近的其他专著。例如,心理学中借用了很多生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名词。如果你在心理学同类著作中查不到满意的解释,就直接查阅生理、社会、医学等相关的书籍。查专著时,最简便的方法是查书末索引或前面的目录。当然,除了专著之外,像词典与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也具有参考的价值。
读书遇到疑问的另一种情况,是在不疑处发现有疑。此类疑问只有读书时喜欢思考者,才会发现,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和张载说的“于不疑处有疑”,都是指这类情况。阅读心理学中所谓批评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与创造式阅读(creative reading) ,就是建议在从众信不疑的知识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想想看,科学上哪一件发明不是经过“于不疑处有疑”的历程!
在上课时我常举一个心理学研究的例子,要同学们判断研究所下的结论是否值得怀疑。例子是这样的: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调查研究结婚妇女生第一胎的年龄,与其所生子女智力的关系。经对资料分析统计后发现,两者间呈显著的正向相关,母亲生第一胎时年龄越大者,其所生子女的智力越高。基于这个事实,研究者在结论中建议:欲期子女聪明过人,为母亲者最好等到30 岁以后再生孩子。
同学们听过这个例子之后,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提供的是一项肯定的事实,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接受研究者的建议。大家仔细想想看,这个建议是不是值得怀疑?如果说这个建议就是该项研究的结论,结论是根据逻辑推理,那就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推理是错误的。母亲年龄与其子女智力呈正相关是事实,但事实本身并不一定代表真象。换言之,“母亲年龄大”未必是构成“生的孩子聪明”的原因。把单纯的相关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是科学研究的最大禁忌。可是很多人习而不察,很容易接受这种只根据表面事实的推理。问题出在哪里?是大家忽略了“第一胎”三个字,妇女生第一胎年龄大者,结婚较晚。在工商业社会里,结婚晚的妇女多数受过较高的教育而且多数是独立谋生的职业妇女。这群人的智力本较一般人高,她们的配偶也会具有较高的智力。夫妻的智力均高者,其子女智力较高,这是遗传的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专门学问。大专学生,因不知而求知,然后得知,这不但是一种乐趣,而且是做学问的必经途径。同学们切忌抱着“反正大家都不懂,我不懂没有关系”的态度。“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自我解嘲的说法,不适用于现在的科学时代。要知道,大家不懂只有你懂,才是你超越众人之处,也是你成功的基础。
(三)复习:通盘整理成系统知识
复习有两种涵意:一是指平常读过的书,到考试前再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这种复习也叫温习,是一般的说法。复习的另一涵意是指阅读到一段落时,回顾检查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统合的观念。此种复习,实际上是整个阅读活动历程中的一段。像开会的议程一样,它是最后主席作的结论,是三段式读书法中最重要的关键。必须靠复习的通盘整理,才能使分散零碎的资料成为系统的知识。可惜的是,多数学生精读过即行停止,在心理上自己觉得每页均已读到,尽了心力就安慰自己赶快休息。没有想到省去最后的几分钟,读书的效果却可能丢掉一半。
在精读阶段,我们强调边读边思考。对一段文字读过之后,再思考一遍,这思考就是复习。教科书通常一章就是一个大主题。精读的单元是节,每节读时即已圈点划线,读完再回头看一下笔记划线的要点,也是复习。但是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在一章读完之后,必须再从头到底作一次总复习。复习达到什么地步才算成功?我有4 个标准可供读者参考:
(1)能清楚了解本章的主题是什么。
(2)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3)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那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4)能对通章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以这4个标准做基础,复习的时侯可以引导你从回顾检查中有系统地整理你学到的知识。
按照学习心理学的原理,人类学习之后的记忆分两类:一为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简称STM ) ,一为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简称LTM ) ,短期记忆的经验很多沿街商店的招牌,陌生人的姓名,电视里的广告,日常生活中很多资料,你只有机会练习一遍,也只能构成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形成的当时,纵使你印象清楚,如不加练习也就很快就会消失。你在街边电话亭查号打陌生电话,放下话机即不复记忆的现象,那就是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就不同了,它可能经年累月地保持学得的资料,不会忘记。你小学时的歌曲现在还会唱,你家中的电话号码永远不会遗忘,因为这些都是长期记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练习,尤其对刚学过之后的资料,有组织有系统的复习将产生更大的效果,学后立刻复习对防止以后遗忘的效果,不只是事半功倍,与即学即停的效果比较,很可能达到事一功十。读者如不粗信,不妨尝试比较一番。
四、阅读的速度与准确度
提到阅读速度,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两件事:其一,当学生就有永远读不完的书,个人总会感到读书太慢,恨不得自己具有像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的能力。其二,常见到报纸上刊登速度训练的广告,也曾听人传说,学过速读的人每分钟有读到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能力。根据这两个联想,接下去我们要讨论3个问题:(l)影响阅读速度者是什么原因?(2)阅读速度有办法增进吗?(3)像广告上宣传的速读训练,对阅读专门书籍有没有实际效用呢?
(一)影响阅读速度的五大因素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五个:
阅读目的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在选择资料,只求从读物中得到概约印象,而不求深入探究,阅读速度自会增加。反之,欲求彻底理解或分析批评,则阅读宜缓不宜速。前述三段式读书法中的浏览阶段,要比精读阶段快速,原因就是两阶段各有不同的目的。
读物性质  如所读资料为通俗书刊报章杂志,因内容简单,易读易懂,速度自然增加。但如读的是专门书籍或学术论文,文字之外尚需专门知识,阅读时不可能也不适宜只求快速。
读者能力  读书需要两种能力,一为语文能力,一为知识基础。如两者皆备,自然困难减少,读速增加,如二者缺一,则欲速不达。
读书环境  读书需要专心。影响个人专心者有两类因素,一为个人能否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顾,二是环境中是否有扰人的刺激令人分心。固然有的人能在任何纷扰的环境下专心读书,那是修养成的功夫,一般人在嘈杂的环境下读书,都会减低效果与速度。
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是指个人阅读时不自觉地出现的各种行为方式。你的阅读习惯如何?请自我反省然后诚实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当你阅读时,是否不自觉地会有口诵、唇移与喉动的现象?
(2)当你阅读时,眼睛是否在书页上有逐字停留的现象?
(3)你是否对任何深浅难易的读物都采用同一阅读方式和同一速度去阅读?
(4)即使读物的内容浅近,你是否仍然感到一遍不够而不得不反复重读才能获得要领?
假如你对上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不但显示你阅读速度缓慢,更显示出阅读缓慢的原因是由于你的不良习惯所致。当然,在此我们所指出的只是影响阅读速度的习惯,其他有关读书习惯的问题,我们曾在第一篇内专题讨论过,读者可以回头去参考。
(二)从习惯着手增进阅读速度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既然如此之多,要想同时一并改进谈何容易!尤其涉及读者本身能力缺短者,更非短时间可能改进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把讨论的范围缩小,而且假定上述五大因素中前四个条件不变,我们就可以单独从习惯因素着手,去分析探讨如何增进阅读速度的间题。因为,在上述五大因素中,习惯一项纯属主观的心理因素,只要读者本人决心去改,是可以不加外力就会奏效的。改进阅读习惯的具体做法,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改除口诵唇动习惯  口到是传统的“读书三到”之首。在从前以“诵习”为主的教学情境下,口到是有必要的。但如从现在阅读心理的观点言,除了学习语言、音乐等科目和小学低年级教学宜于口诵朗读之外,口诵式阅读反而减低速度。小学生宜于朗读的原因有二,其一,他们初学认字,认字必须发音正确,故宜读出声音,读出声音教师才能听出错误,适时改正。其二,朗读可提高儿童读书兴趣,并能使他保持注意力集中,少受环境中其他事务的干扰。
朗读方法到中学以上不宜采用。普通我们说话时口动出声的速度,大约每分钟300字左右,口诵文章的速度略高,但也只有400字左右,所以口诵唇动的阅读方式,因受口腔肌肉活动量的限制,总是落在眼睛酌速度之后。因此,要想阅读速度增加,首先应改除朗读的习惯,练习默读。而且,到图书馆去看书,也不容许朗读。改除口诵唇动习惯的最简易方法,只须阅读时注意两件事:其一是口唇闭扰并将舌尖抵住牙齿,其二是用手指轻按口唇,如此可觉察口部肌肉活动,随时自行矫正。
尽量扩大认知广度  阅读一事,对小学儿童言,需要眼、口、心三到,但对大专学生言,只须眼心二到即可。前已指出,口到反而减低速度。按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最快的阅读是“眼脑直映”的方法,只要眼睛看见,直接反映到大脑,并由大脑立刻作认知反应。所谓“认知反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看见”, “看见”是指“视而见之”的心理活动。如果阅读时视而不见,速度再高又有何用!
阅读时,眼球随文字顺序而转动,由视线投射所在文字上而得到认知反应。根据阅读眼动照像记录(一种特制照像机能把眼球转动的情形照下来)分析,阅读时的视线在书页上的移动,不是连续式的,而是间歇性跳跃式的。视线跃离书页时,视而不见,只有投射在跃点上的大约l/5 秒时间内,才会有认知反应。而且,阅读时视线的跳跃方向也未必一直是前进的,有时跳前有时跳后。因此,要想增加阅读速度,必须同时注意3件事:(l)使视线跳跃的距离加大;(2 )在跃点上停留的时间缩短;(3)使后退式的跳跃减少。如此看来,阅读好像走路,如果步幅迈大,脚掌落地停留时间缩短,而又只前不退时,自然前进迅速。
阅读时,只有视线投射在书页上的短暂时间,才有视而见之的认知反应。这时候个人视而见及的单字数量,就是他的“认知广度”( Cognitive span)。也就是说,一眼看到的字数越多,就表示认知广度越大。一般人的认知广度有多大?这要看他的语文能力和字体大小而定。普通横行排印的教科书,每行约有30个汉字。一般人的认知广度,大约是一行文字的1/4~1/3 。普通的英文教科书,一般英美学生的认知广度,大概在3~5字之间,不过,对中国学生来讲,初读英文课本时,其认知广度大概不超过3个单字。认知广度与阅读能力有关,只有在语文无困难、知识有基础、而又勤读多读的条件下,才会逐渐扩大。
力求阅读意义单元  书中的文字是表达意义的,单字有它的意义,由单字所组成的词、片语或句子,也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在语言学上,这叫作‘意群”(sense group)。儿童开始读书时,都是一字一字地读,成人学到每读就是一句。按照前述认知广度的看法,如果能把认知广度扩大到整句,那是最理想的。奈何整句字数往往太多,超过我们的认知广度,所以不得已只好断句。断句时不能随时乱断,必须颐到句中某些单字组成的意义单元多而且又须注意各意义单元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字本身有它的意义,它与其他单字或词组成较大的意群时,如“教授”、“教育计划”、“教育长期计划”等,也分别组成意义单元。属于一个意义单元的几个字,绝不可分开来读,分开了就失去意义。现行的标点符号,把一个长句用逗点分成几段,读起来比较方便。只是逗点间的字数仍然超过认知广度时,还是要靠个人自已按意义单元去断句。意义单元的取舍,要靠个人对文字内容的了解。内容如不了解,只求速度增加,仍然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因此,若拿阅读的速度与确度比较,只能在浏览阶段是前者重于后者,在精读阶段绝对是确度重于速度。
(三)速读训练的功用及其限制
报纸上广告宣传速读训练如何神奇,到底此种训练对实际求学研读专门性的书籍有没有帮助?对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把它变成比较具体可答的两个问题:其一,速度训练有没有学理上的根据?其二,在阅读活动中的什么情况下速读术才发挥效用?
在学习心理学上,速读训练是有学理根据的。经速读训练培养的阅读能力,称为“速读术”(Speed-reading)。速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阅读习惯,使之符合以下两项原则,其一,眼脑直映;练习默读,革除口诵唇动的旧习惯。其二,视线投射在书页上,只向前进不作回顾,
速度训练进行时,经常使用的器材有速读机、瞬间显露器、闪动卡片以及变速放映机等。使用此等器材的目的,都是借着资料出现时间的短暂,训练读者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地去追赶迅速闪过的资料,从而养成目不回顾只读一遍即可了解的习惯。其实,很多学生未经训练,自己也会如此练习。例如,把一张卡片覆盖在书页边缘,随着读到的地方向前推移,强迫自己只有阅读一遍的机会。只是这种训练投有像速读机等器材的详细记录而已。
根据参加速读训练者的经验,在训练期间对阅读同类资料的速度,确然有显著的进步。问题是,无论进步多少,速读术永远脱不了两种限制:
第一,只能在极短的几分钟之内采用那种聚精会神的阅读方式,时间稍久即无法支持。与其狠读2分钟而需休息8分钟,倒不如轻松愉快连续读10分钟更来得有效。换言之,速读术用在实验室临时表演性的效果,很难推广到实际求学读书生活去使用。
第二,速读术的使用条件,必须是阅读内容瞬显,既无语文阻隔又无理解困难的资料,在这个条件限制下,只有在阅读报纸、娱乐性杂志、小说故事之类的读物,速读术才能派上用场。如果拿我们三段式读书法来说,速读术只能勉强用于略读和复习两个阶段。因为略读时间极短,迅速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复习时间也短,复习的又是读过而且了解的资料。至于精读阶段,速读术绝不可用。研读专门性的书籍时,欲速不达的道理,必须牢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