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它的时代

 swpyu 2011-06-23
    

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它的时代

时间:2011-05-11 08:37:32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余慧娟

余慧娟(《人民教育》记者):
您坚守讲台上课就快54年了,非常令人敬佩。您觉得现在上课和您10年、20年前上课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学生和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您如何理解“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李庚南(江苏省特级教师):
1978年,我在南通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指导下,创建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那时学生的学习观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老师布置什么作业,我就完成什么作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离开了老师自己不知学什么、怎么学。
我们实验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备课时重点备教材,备教法,研究怎样教教材中的知识,教学生怎样学教材中的知识。课堂学习中,学生基本上是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要求开展独立学习或群体议论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和动机。那时候,我们认识到,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应协调为一个统一体,如果没有意向,学习活动就失去了动力,智力发展就受影响;如果没有生动的智力活动,意向不能落实、持久和发展。虽然通过实践也总结出对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种种引导方法,促进了学生自学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但是我们还是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作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教师“满堂灌”的课堂进入了有时间、有空间、有平台自己学的课堂,体验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了。我们教学的理论也有了新的提升,由“相对论”转变到“主体论”,意识到人是认识活动和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要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得到发展。学生蕴藏着的学习内驱力和智力资源,通过自我开发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我们由首先研究“教”到首先研究“学”,研究“主体性学程”的导进技艺。
我们意识到,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的生长点和逻辑结构,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研究教学大纲要求,恰当地确定包含知识的深广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等侧重面的教学目的,组织与教学目的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组编教学链,这是形成“主体性学程”的基础。教学链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模式为:(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知;(2)自学活动,形成知识,发展能力;(3)反思总结,调控学程,掌握方法;(4)取得成效,形成结构,转化迁移。所以每堂课的主体性学程是上述过程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不只是把师生之间的思想、态度、情感的沟通和影响作为提高学习质量的手段,而是把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作教学目标之一。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的普及,促进了学生的课外自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老师的要求也高了,他们对只“教材材”的课堂不感兴趣。他们希望课堂中有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追求又有了新的得升,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学力。学力是指学生借助特定的教育环境和积极能动的学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因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突出了“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载”。具体做法是,首先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努力改变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钻研的局面,营造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境,运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自我改进。课堂中讲台师生共用,真正实现“生生互教”、“师生互学”。
所以,虽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名称没变,但内涵已有很大的变化,这也表明,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时代合理性,但如果固守这一合理性,自我封闭,而无视时代的变化,不对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那么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摘自《人民教育》2011.7《我怎么看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