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守旧,死抓硬逼,语言尖刻……
什么样的老师不受学生喜欢?征稿话题的帖子往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一放,短短几天,有长达23页的跟贴。为此,我们特别编排了以下12篇文章。当然,我们不难发现,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很多共性的元素,可能,这也恰恰是最应该引起老师们重视的——
老师们,注意啦
4月6日三版评论
一句话,无爱不成师
李彬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由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到评头论足和叛逆反感,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渎职的老师。这些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热爱教师职业,不喜欢与学生在一起,不能把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不受欢迎的老师往往“身在教室心想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活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更谈不上什么职业幸福感。总之一句话,没有爱,便不可能赢得学生的欢迎。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中心校)
“二流”老师遭淘汰
肖学堂
霸王流: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学生被迫按他说的去做。喜欢抢课上,总是占别的教师的课,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喜欢拖堂,喜欢布置大堆大堆的作业,恨不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他一门功课上,把自己科目的成绩建立在牺牲其他科目成绩的基础上。
混事流:经常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很少提前备教材备学生,上课的随意性很强,作业和试卷批改拖拉,一个对号到底或一个“阅”字完事,学生成绩好与差,课堂纪律静与吵,奖金福利多与少——无所谓。几十年书教下来,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教学方法单调守旧。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东至县汪坡中学)
“三缺失”者难生存
张爱光
一、缺少爱心。许多教育专家明确提出,缺乏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育中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是教师对学生以母爱为起点的情感投入。在日常的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地给予学生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不要偏激地理解爱学生是工作,是任务,而是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后再去爱,这样的爱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有老师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上课无激情,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爱自己的孩子或办自己的私事胜过一切,可以抛下100多双求知的眼睛;有的老师上课让学生自学,不管不问,出工不出力。学生自然不会认同这样的老师。
二、缺少学习。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能坚持学习的人并不多。繁杂的教学任务和日复一日的学生管理,让许多老师丧失了学习时间,甚至连反思的时间都没有,这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老师站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要好好学习,可轮到自己,总有一大串的原因,青年组建家庭事情多,中年人生活压力过重,老教师不思进取,为晋级可以拼几年,一旦功成名就,便放弃了学习。还有一个文人清高的原因,不愿向周围的先进或优秀老师学习,更别提向学生学习了。不学习导致了教师学识水平只能停留在学生时期的知识层面上,应对信息化时代三年五载还可以,时间一长就难免暴露知识的缺陷,以致照本宣科,讲课枯燥无味,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不学习的老师怎谈让学生喜欢呢?
三、缺少阳光。这里的阳光是指身体和心理健康,在教师群体中“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心脏”的大有人在,不到退休年龄而身体先垮的老教师也不在少数,更有一部分教师心理或多或少出现异常,他们缺少锻炼和心理疏导,直接导致了一些教育悲剧的发生,如讲课时突然晕倒,甚至因职业倦怠而导致抑郁等。这些悲剧都在警示着教师阳光生活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沭县大兴中学)
四“bi”老师招人厌
李艳玲
逼——为了抢时间,怕学生偷懒;争先进,怕学生落后,把学生困在教室里一天十几小时搞学习。全然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拼命抢占课间操、体育课、音乐课给学生补课,逼着学生做无休止的重复练习。或者让学生买他们并不需要的老师们自编的资料,然后又束之高阁。结果大家都费力了,效率不见提高。天长日久,学生心生厌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这样的老师其实不如开动脑筋,多用智慧换种方式让学生轻松自觉地高效学习。
鼻——有的老师一站在讲台上,就如同进了无人之境,鼻孔朝天,滔滔不绝自我“陶醉”,演绎各自的“别样精彩”;讲台下,众生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整个课堂老师是主角,是权威,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者眼里只把讲课当成差事,只求完成任务后走人。他们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至于学生的精神是集中还是涣散,对所讲内容是掌握还是困惑,不愿知晓,懒于管理。
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些老师喜欢用“比较”来批评或表扬。当学生做得不好时,就找一位优秀的学生来进行比较,“你看×××同学多好……”当学生做得很好时,就找一位很差的学生进行衬托,“比×××同学强多了……”殊不知,效果适得其反。拿优秀学生与差生比较,不管是比较优点,还是比较缺点,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害的。人是需要被承认的,老师应该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看到他们每个人的不同,看到他们每个阶段的不同。
避——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来请教时,不承认自己不明白,不去学习,反而回避问题或者推搪——此类问题高考不会考。如果勇于承认自己的知识有限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不会低看老师,反而会更加尊敬老师。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第36中学)
“五类”老师当劝诫
郑立
一、简单粗暴、不可理喻的教师。教师脾气要有所节制,如果简单粗暴,学生就会厌恶透顶。
二、以师为尊,不尊重学生人格。有些教师,自认为知识丰富,学历高人一等,端起架子。在尊卑差别很大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可能喜欢教师的。
三、独断专行,不顾及学生感受。有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上,事无巨细,皆有严格制度。不仅如此,一些制度缺乏人性化,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执行起来,还顽固死板,不允许有任何的特殊情况出现。这样的教师,学生不会喜欢。
四、迂腐陈旧,不及时更新换脑。有些中老年教师好卖弄资格,以为自己出道早,就很了不起。面对日新月异的课程改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一个不学习、拒绝变革的教师,是对人对己最大的不负责。不仅会遭受同事的非议,还会成为学生攻击的对象。
五、自吹自擂,不能省悟悔改者。有的教师上课,口无遮拦,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这样的课堂,也许一时半会儿能博得学生的言笑,但时间一长,自吹自擂终会被学生识破,从而露出马脚,不可能得到学生真心喜欢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盱眙县马坝初级中学)
“六好”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王必闩
一、好动怒。有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动不动就大声嚷嚷,甚至发火、动怒、痛骂。其实,有理不在声高,责备无济于事。也许老师的“威严”一时镇住了学生,但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打动学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应建立在耐心上。”没有耐心与爱心,又哪来动心与改变。
二、好唠叨。有人说,教师的强项就是语言表达,能说会道,这可以说是优点。但另一方面,若处理不当,也有可能成为缺点。试想,看电视时,同样的广告语反复滚动播放,它能给你好的印象?
三、好吹嘘。有些老师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课不甘兴趣、不买账,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便有意无意、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吹嘘自己如何能干,怎样优秀,甚至贬损同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殊不知,过分标榜炫耀自己的老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因为钦佩源于内涵,尊敬来自修养。
四、好拖堂。在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老师,他们不仅提前上课,而且推迟下课。可谓教学认真负责,时间争分夺秒。在他们看来,下课拖堂没什么,表明自己教学很投入,也是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其实,这样的拖堂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让学生非常反感,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备课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单靠拖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五、好惩罚。不可否认,现在孩子的教育难度确实很大。于是,不少老师对犯错的学生动不动就实施惩罚甚至体罚。如罚抄,罚站,罚背,写检讨,喊家长,回家反省,等等。必须承认,教育需要惩戒,适当惩罚,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若长期使用,必然会适得其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试想,教师如此反复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你又怎么可能被学生喜欢?指望他们朝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更是一句空话。
六、好私利。教育最需要公心,最需要淡泊名利。但有些老师在变动学生的座位、任免班干部、填写评语、家访、评先评优时,目光却盯着有背景的学生家长,盯着常常联系走动的家长。目的是适当的时候好推销教辅资料、收点小礼组织课外辅导、或让家长请吃请喝请玩等。“私”字当头,想让学生爱你不容易。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不讲章法的“七律”
李宏兴
没有激情满堂灌,照本宣科思路乱。
不修边幅形象差,没有笑容太古板。
抢占时间总拖堂,题海战术重负担。
缺乏爱心搞体罚,知识老化无特长。
遇到矛盾叫家长,有偿家教收礼忙。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
“八项注意”,有则改之
陈文成
一、语言尖酸刻薄,当众侮辱学生,对学生冷嘲热讽。
二、对学生犯过的错误死盯不放,给予冷眼或者蔑视,让学生抬不起头。
三、对待学生不公平。
四、向学生索要财物,送了礼的就有好的待遇,不送的就找茬儿。
五、不负责任,课堂信马由缰,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六、课程内容总是讲不明白,考试后才发现老师讲的有些甚至是错的。
七、用非常的手法(比如:打、罚、留、不准吃饭)硬逼学生学习。
八、形象邋遢、行为猥琐。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第三初级中学)
“九项臭名”,无则加勉
孟凡玲
一、缺乏责任感,不讲信用。
二、唯“成绩”论学生。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偏心眼,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特别关照,歧视后进生。
三、滥用权力,一人专制。
四、把拖堂当作家常便饭。
五、作业布置超量。
六、情绪化严重,动辄批评人。
七、与学生缺乏沟通,下课走人。
八、敷衍了事,不务正业。
九、推销资料,挪用班费。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学生最不喜欢的“十种”老师
胡传锡
一、“体罚学生”的老师:学生最怕、最难受、最恐怖的就是当“犯错”时受到教师各种形式的体罚。体罚侮辱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失去尊严。
二、“状告家长”的老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动辄就打电话状告家长,让家长“教训”学生,或是让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和孩子一起当面接受老师的批评,致使家长都害怕见老师。
三、“作业过多”的老师: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大,一是让学生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二是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完成;三是导致教师自己也无法认真批改。
四、“处事不公”的老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或冲突时,老师带着“学生成绩”、“过去表现”、“人际关系”等偏见去处理,或偏听一面之辞,不做调查研究,不能实事求是。
五、“歧视差生”的老师:老师看不到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即使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或表现优秀,也会被老师“另眼相看”,甚至怀疑其真实性。
六、“不守规矩”的老师:一是上课常迟到、下课拖堂,让学生没有课间活动时间,甚至没有上厕所的时间;二是不按课表上课,挪用课程,特别是占用体育课。
七、“失信诺言”的老师:事先向学生定下的规矩或承诺,到头来不兑现,或是随意改变。
八、“教学无术”的老师:不求上进,教学思想和方法老套,缺乏教学艺术,课堂乏味,甚至抓不住重点,学生很难听懂。
九、“言行不雅”的老师:说话粗鲁、罗嗦、举止不文明、衣冠不整、生活邋遢,让学生觉得当他的学生都不光彩。
十、“严肃有余”的老师:课内课外只讲纪律,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缺乏生气和活力,没有诙谐与阳光,使学生害怕接近,更不敢张扬个性。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
“百分百”不受欢迎
尚庆安
首先是好发火的老师。人在发怒时,容易失去理智,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给学生一顿训斥或体罚。老师虽然痛快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样不仅师生关系极不和谐,见面时双方心里疙疙瘩瘩的,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讨厌,进而引起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厌恶。经过调查,97%的学生都讨厌这种爱发怒的老师。
其次,学生最讨厌向家长告状的老师。老师向家长告学生的状,一方面会导致家长和学生发生冲突,导致家长的恼火批评和孩子的不服气顶嘴,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觉得教师无能,只会搞一些背后告状的小动作,使学生看低了老师的人格。经过调查,81%的学生不喜欢这种老师。我觉得如果真有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可以先劝说两次,如果其还不改正,可以先让学生告诉家长,再由家长写一个知道此事的条子,传给老师。这样就会使学生变得诚实,家庭关系也会好一些,同时也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再其次,仅凭想象就判断是非的老师不受欢迎。我们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亲身体会:最受不起别人的冤枉和委屈。学生们更是如此,由于阅历少,心地单纯,往往认定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学生出现了矛盾和问题,教师又没有仔细研究和调查, 仅凭想象就断定是某个学生的错或者是某个学生干的坏事,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对。调查中有个学生说:“最见不得老师冤枉我,这比打我的嘴巴还难受。”由此可见,作为教师要多做细致工作,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谨记并且要身体力行。
最后就是经常挖苦学生的老师不受欢迎。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任何人都受不了别人的讥讽和挖苦,何况学生的脸皮更薄,自尊心更强也更脆弱。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耐心沟通,俯下身来委婉地教育和劝解犯错误的孩子。这样,才符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刘湾小学)
“千万”不要这样
王淑贤
“苦大仇深型”,满脸乌云。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给自己套上一副冷冰冰的面具,剑眉倒竖,满脸严肃,结果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尖酸刻薄型”,出口伤人。这样的老师口中带剑,抓住学生的一点点过失或小小的错误,竭尽“口诛笔伐”之能事,把学生损得无地自容,虽然学生敢怒不敢言,心却早已经背离。
“道貌岸然型”,表里不一。此类型的老师说一套做一套,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行动却远不是那回事,学生的心是敏感的,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身正为范,老师的言行不能做到表里如一,怎么能赢得学生的心?
“因循守旧型”,故步自封。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学生,他们活力四射,易于接受新事物,一个因循守旧的老师是没办法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疏远。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迁西县旧城乡初级中学)
三言两语
王荣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可能犯错误,但是,对于不能勇于承认错误、不敢直面现实的老师,爱憎分明的学生肯定不会欢迎他的虚伪和懦弱。
宋晓楼:教师要想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就必须从无聊、繁琐、低级、重复、枯燥、虚伪、侮辱、说教、干预、指责、教导等没有意义的行为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还学生应有的“人”的地位和尊严。
高 鑫:学生喜欢豁达大度、昂扬乐观、平易亲和、幽默风趣,善于沟通交流,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标准在不同学龄阶段有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偏重感性,对老师的外表、性格和态度比较在意。他们喜欢年轻漂亮的、和蔼的、有爱心的教师。中学生相对来讲偏重理性,更在意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他们喜欢知识渊博,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