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央电视台北配楼发生火灾,大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化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火灾的现场情况,而在今晨很多大型网站都将CCTV大火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有意识的屏蔽,不管消息是否能够让大家知道,只是希望没有人员伤亡,看到有很多关于大火的视频,我们来一起看看并反思人们在大火面前的反应。 最新消息:不幸之中的万幸,听说大楼正在装修阶段,希望没有人员伤亡。 凑热闹是人的本性? 人类对于新异刺激总是充满好奇,如果有同学读过彭聃龄老师那本经典教科书《普通心理学》的话,一定不会对下面这幅图一定不会陌生。 这其实恰恰说明外界刺激对于人本身的重要性,而新奇刺激不断唤醒机体所不可缺少的。在CCTV配楼着火的视频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录像的先生在发现火情之后第一反应是:“走,去看看”。 我 们从刺激的角度上讲,CCTV的这场大火发生在元宵节晚上,火势很大,又在北京的繁华地带,围观群众很多,而且越来越多,整个场景集中性的充满了新异刺 激,可能在很多不知情的人眼中更像是一场大的焰火。凑热闹其实凑的是刺激集合。所以人们最初最关心的问题是,在哪?有个孩子喊“北京电视台”(实际是中央 电视台),录像的先生在说“什么声阿,这是什么声阿!”“这是什么楼啊?”每一种新异的刺激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凑热闹”中我们的表现 1 旁观 松 鼠会的0.618,在第一时间说明了凑热闹中人们表现的问题,说简单一些,就是在一些紧急的事件当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 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详见:你还在看热闹吗? 人们虽然不都是科学家,但也总有凡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楼是怎么起火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归因,最直接想到的某过于烟花爆竹,据某新闻称,过年期间 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占全国总火灾数目的一半左右,这不能不说是最为可能的一个因素?还有人说是由于电路问题,他可能更多的想起了刚刚发生不久的武汉大 火。 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说明了,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们将人看成是认知经济学家,即在归因上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问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为什么会有人幸灾乐祸? 1 没有亲历过火灾,刘未鹏同学在新发文中曾经写下如下文字:
这些人似乎不清楚火灾是要死人的,是财产和人员的一种巨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并不能感同身受的去考虑火灾中人们的感受,如果将自己置身其中不知道还能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 2 对不确定的期待 关于cctv着火,有人拍手叫好,就像当时五角大楼被撞时的那群看客一样,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对于cctv的进一步行为很感兴趣,cctv作为中国 最大的媒体以及我国政府的发声器,在多年来都是在报道和其他人有关的新闻,而这次的大火和cctv本身所代表的身份密切相关,也构成了一件“必须要发生的 事件”,就是cctv对这次大火的报道和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