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个认知偏见,让你在狭隘的路上,越走越远

 寥斋 2020-04-12

虽然,我们常常希望自己可以保持理性,客观,公正,但事实是,我们一直处于认知偏见的影响之中。

这些偏见会扭曲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危害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些时候,这些偏见是很明显的,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偏见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无法察觉的。

这是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注意力都是一种有限资源,我们无法在形成思想和观点时,有效评估所有的细节和事件,因此,有限的信息形成的惯性偏见,会侵蚀我们的思想,并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可以说,认知偏见本身无法避免,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形成原理,以及是如何在左右我们的思想,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认知偏见造成的损失。

12个认知偏见,让你在狭隘的路上,越走越远

1. 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是指: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确认的观念和观点,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支持自己,或有利于自身信念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不惜扭曲新的证据。

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会让他们在偏见的路上越走越远。

确认性偏差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很多写作者们提供案例支撑时,他们所说的也许是事实,但是片面的事实就会形成认知的错位。所以,对于读者而言,要多听多看,而不要听信一言堂。

2. 可用性启发式偏见

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在我们生活中特别多见,比如,前不久因为个别留学生的任性,导致数百万的中国留学生,都承受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污名,这就是因为新闻负面报道,所产生的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在左右人们的思维。

从本质上讲,这种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就是我们从已得到的信息,启发式的产生联想,造成一种错误的偏见,或者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

这是一种心理捷径,为我们省去了复杂的思考,但后果是,依靠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估计和决策。

比如,一个身边没有亲人,死于和吸烟有关疾病的人,可能会淡化吸烟危害,而一个人,如果刚好有一两个至亲死于肺癌,则会让他们强化吸烟危害,甚至认为吸烟导致的患癌率,远远高于科学统计数据。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要规避自己陷入这种偏见的陷阱,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新闻爆料的只是个例,一两个外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不代表几十万外国人都是如此,不要用个例造成的心理冲击,去自动代入背后更多的群体,否则就会因为刻板印象,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有损大局的决定。

3. 锚定偏见

人们做决策时,容易受到我们听到的第一条信息的过度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将一个人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因为限定性和规定性判区,产生锚定偏见。

锚定偏见最早产生于金融学,指的是投资者下决定时,往往过分依赖最初接收的信息,或者那些反复出现的熟悉的信息,从而因为信息倾斜,产生不客观的倾向性决定。

这种偏见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个患者看病时,医生对患者的第一印象,或者第一手诊断,通常会产生锚定点,有时会错误的影响后续的诊断评估,所以,一般专业的医生,在诊断前不会参考别的医生的诊断结果,却会在自己诊断后,参照所有记录在案的诊断结果,以防止因为锚定偏见,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12个认知偏见,让你在狭隘的路上,越走越远

4. 注意偏差

注意偏见,包括注意某些特定事物,而与此同时忽略其他事物的倾向。尽管我们在观察和做决定时,尽量想要保持客观,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注定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少数选项上,而不自觉的忽视了其他选项。

这种倾向代表了一种认知偏见,即注意力偏倚。

研究人员发现,饮食失调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关注与食物有关的信息,而患有药物成瘾的人,则倾向于对与药物相关的信息敏感。这种倾向于注意某些信号,而忽视其他信号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由于人们可能过度专注于单一刺激,因此在收集事件和信息时,陷入片面事实和不完整事实的组建,从而导致内存失真。

5. 乐观偏见

乐观偏见是指,人的大脑有时会出于捍卫自己利益的倾向,而保持过分的乐观。比如很多人,低估了自己离婚,疾病,失业或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也低估了此类事件将影响您生活的可能性。

这种大脑内具有的内在乐观偏见,会助长个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靠谱的盲目乐观主义。

该乐观偏见本质上是一种误解,认为我们遇到负面事件的可能性较低,我们经历积极事件的几率比别人更高。

这种现象最初是由温斯坦在1980年提出,他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出现饮酒问题,或离婚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要低,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拥有住房和老年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同学要高。

这种乐观偏见,可能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从而增强幸福感,践行自我实现的预言,但糟糕的一面是,个人可能会因为心存侥幸,而忽视自己的健康体检,不注意系安全带,或者没有在平时储备,应对灾难和意外的储蓄。

乐观偏见增加了人们的信念,即无论如何生活中都会发生好事,但这也可能导致决策不力,因为个人不担心风险,从而降低了应对风险的能力。

6.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被称为是晕轮效应,是一种物理吸引力定型观念”和“美丽还美好”的原则。

光环效应意味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影响我们对他们性格的看法。

比如,我们觉得一个人很美,会下意识认为他很善良,从而接着认为该人可能很聪明。对单个特征的感知,可以延续到人们如何看待该人的其他方面。

物理外观通常是光环效应的主要部分。被认为具有吸引力的人,在其他积极特质上的评价也较高。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产生这种光环,从而影响我们对特定特征的评估?

研究人员发现吸引力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将人评为好看时,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他们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且更加聪明。一项研究甚至发现,陪审员不太可能相信,有魅力的人会犯有罪行。

求职者也可能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如果准雇主认为,申请人有吸引力或讨人喜欢,他们更有可能将这个人,视为聪明的,可以胜任工作的人。

光环效应只是许多偏见中的一种,它使人们可以做出快速决策,但也会导致判断错误。

12个认知偏见,让你在狭隘的路上,越走越远

7. 现状偏见

变化,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倾向于选择事物保持原样的原因。

在心理学中,这种倾向被称为现状偏差,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维持现状的偏见,可以使人们抵制变化,将与变更相关的风险降到最低,但也会对他们做出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会导致人们错失更多可能性,甚至超过风险的潜在收益。

那么,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对现状,有如此强烈的偏见?其他许多认知偏见也支持现状偏见的存在。

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人们损失厌恶偏好导致的。当人们考虑自己的选择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失去的东西上,而不是如何从中受益。换句话说,损失的潜力在人们的思想中,比收益的潜力要突出得多。

现状偏差会严重影响各种日常决策。例如,人们更倾向于去固定的餐厅,吃固定的美食,而不愿意去尝试新的美食,所以餐厅推出新菜单时,同时伴随着打折和促销,以鼓励人们尝试新食物。

在政治中,现状偏差也经常被用来解释保守的心态。被认为是保守派的人,往往会专注于保持传统并保持现状。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变更相关的风险,又会错失变更可能带来的好处。

8.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的趋势。

这是一种归因偏见,本质上,人们倾向于根据具体情境中,自己是行动者,还是观察者,来做出不同的归因。

例如,当医生告诉某人胆固醇水平升高时,患者可能会归咎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遗传或环境影响。但是,当我们处于观察者的角色,评价别人的胆固醇水平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结于饮食不良,和缺乏运动之类的事情。

换句话说,当它发生在我们身上时,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当它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这都是他们的错。

那么是什么导致行为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人们是局势中的参与者时,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行为。但是,当他们是观察者时,他们很容易观察其他人的行为。

因此,人们在归因于自己的行为时,更倾向于考虑情境因素,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则将重点放在内部特征上。

这种偏见性的归因,经常会导致误解和争论。

作者布什曼,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与人性》中解释道:推断他们之所以打架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们是卑鄙的,而我们之所以打架是因为他们攻击了我们。

这种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也是基于一种自助偏见。

比如说,当你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你倾向于归因为,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很努力,很聪明。而假如你失败了,你则可能归因为运气不好,教室太热而无法集中精力等。

总而言之,人天生有一种自助偏见,这是一种源于自我维护的偏见,因为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自尊,从而不承担任何个人责任。

9. 虚假共识效应

人们还有一种出人意料的倾向,那就是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信念,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这种倾向被称为虚假共识效应。

怎么解释呢,就是一个人评价一件事时,他倾向于相信,其他人都同意他的观点,他的观点因为是正确的,有共识的,而不至于遭至反对,这种偏见的后果是,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观点,以至于和别人产生分歧,或者别人发出质疑时,我们会在心理上接受不了,感到受伤。

研究人员认为,错误的共识效应是出于多种原因而发生的。首先,我们花很多时间和家人,朋友,亲人相处,这种相处中,会缔造许多非常相似的观点和信仰。使得我们产生一种误解,这种观点和想法,就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而由于我们这种误解,可以很好的维护我们的自尊心,和内在认同感,让自己感到自己很正常,所以,会驱使我们更容易陷入这种认知误区。

比如,当过劳死成为热点时,一些明星也会跟风抱怨,演员职业的辛苦,无奈和痛苦。由于他们交往的都是同行,所以行业内有这种共鸣,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演员就是高薪酬低付出的行业,所以,这种抱怨不但不能引发同情和共鸣,还有可能遭至嘲讽和鞭挞,这就是抱怨者自身虚假共识效应,所导致的认知偏见。

12个认知偏见,让你在狭隘的路上,越走越远

10. 错误信息效应

人们觉得自己对特定事件的记忆,一定是非常真实清晰的,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可能会发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错位。

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进行过一项经典实验,让亲眼目睹车祸的人,回忆当时的现场状况,并在一周后,再次接受询问,回忆具体细节。

结果,伊丽莎白发现,只要自己稍加引导,提问方式的细微变化,会使得参与者想起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见证过的事情,比如,当问及他们是否看到车祸后,玻璃碎了一地之时,很多人表示自己看到了,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目睹玻璃碎片的场景。

和错误信息效应相像的,还有曼德拉效应,说的是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的错位。

2010年美国博客博主菲安娜·布梅,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南非总统曼德拉,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了,但事实是,曼德拉2010年的时候还活着,一直到2013年才去世。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自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们受到定向信息的引导,产生了错乱的定位。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信息效应引发的记忆紊乱。

错误信息效应,是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偏离的心理现象。

它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是,人的记忆是一种信息编码,这种编码把人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命名,最后在脑子里存储的就只是一个归类后的命名,而不是信息本身。编码和解码过程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信息在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记忆的错误。

11. 后见之明偏见

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早就预料到后果了,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在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中,要求大学生预测,当时的候选人托马斯,是否会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在参议院投票之前,58%的学生认为会,但当投票结果出来,托马斯果然进入最高法院后,再次对学生进行民意调查,高达78%的学生表示,他们一早就知道他会进入最高法院。

这种倾向于在回顾事件时,坚持相信我一早就知道的趋势,是一种长久的认知偏见,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过后,回顾自己做错的题时,会有一种我一早就知道正确答案,只是我粗心错过了。

事后偏见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我们“错误记住”先前的预测能力,我们将事件视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以及我们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它可能导致过度自信,并因为这种事后不深刻检讨和审视的做法,而在后续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如果想要消除这种偏见,就需要个人不断的训练自己去考虑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在预测结果和观照真实的结果中,去反省自己预测失误的原因,保持清醒,否则长期后见之明偏差,会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记忆。

12. 负偏见

负偏见,也被称之为消极偏见,指的是我们不仅倾向于感知负面的消极信息,而且会因为持续关注这种负面情绪,而陷入正负不对称的境地,这会导致我们感知斥责和批评,比感知赞美和喜悦,更加敏感。

这种心理现象解释了为什么不好的第一印象很难克服,以及过去的创伤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在几乎所有互动中,我们更有可能注意到消极的事物,并更加刻骨铭心的记录它们。

研究表明,在各种各样的心理事件中,人们在尝试理解世界时,往往会更多地关注负面因素。我们倾向于从负面结果和经验中学到更多。我们甚至倾向于根据负面信息而不是正面数据做出决策。

比如说,也许一天中,发生了十件开心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陷入负偏见的境地,就会因为那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而忽略十件开心的事情,并最终郁郁寡欢做出有失公允的评判。

此外,研究表明,负面新闻更有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由于负面信息引起了更多关注,因此它被视为具有更大的有效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坏消息,似乎比好消息更容易被人关注。

遗传学认为,我们倾向于关注坏事而忽略好事的趋势,可能是进化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关注世界上危险和消极威胁,实际上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些更加适应危险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于是,这种危机意识就 遗传了下来。

这种关注消极多过积极的思想倾向,是大脑试图确保我们安全的一种方式。但是,个人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对人们的思维,反应和感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决策,和对他人的看法。

比如,沉迷于暗黑思想,以及负面新闻的人,更有可能患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无法体味活着的幸福和乐趣。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