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环境和发展观
一、考纲要求
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高考命题探究
三、考点突破
高考原题回放
例1(2007年全国卷)1.(17分)图7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8分)
答案: 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在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要迁出城区。
例2(2007年北京卷)读图2,完成2~3题。
2.图中箭头(B)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3.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D)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2007广东卷)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城市中饮食服务店应该(C)
A.集中布局在居住区 B.都远离居住区 C.分门别类进行布局 D.集中布局在商业区
例3(2007广东卷)5.图4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C)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知识点分析)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环境问题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在不同的地区各有差异,在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类在四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都各有不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最终达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增长是物质增长的简称。常用于生产、财富、人口和消费的增长。人类活动正是陷入了一系列增长的旋涡而难以控制。这些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但人类正是在追求这些增长时,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其最终结果是生态破坏,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发展则与增长不同,它的含义更丰富,指标更综合。发展观的含义除包括产品的种类、生产技术和方法、就业状况、贫富差异等。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的发展观。现代的发展观的含义有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讲就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倡导精神和文化追求等。发展不是不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社会进步的全面性、持续性。所以发展需要人的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也需要国际间相互援助和国际新秩序的确立。
4.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知识点小结:
四、巩固训练
(07年广东)1.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共10分)资料:见图24~25。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本题共10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2007年山东)2.(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10分)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3分)
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2007年山东)3.(10分)[地理——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静湖水”(图23)。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
(1)图23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说明原因。(3分)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3分)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4分)
答案: (1)B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在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分);影响旅游景观(分);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