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给了北京一耳光编者按:文章描述了各大城市在水灾面前的现状,引出了作者对城市建设的思考,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下水道的建设。文章把中国的建设标准与日本等国比较,揭示出了我们的不足滞后,文章更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城市建设不注重下水道建设的原因。该文有很强的建设性意义。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给笔者的感觉就是金碧辉煌,宽敞的大街,林立的摩天大厦,天安门、天坛、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鸟巢、水立方等一个又一个知名的地方令人神往。然而,6月23日下午的一场大雨给了北京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场强降雨导致北京市很多地方出现积水,天安门广场积水严重,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内涝,部分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导致交通瘫痪,受降雨影响,地铁站渗水险些被淹,北京地铁多条线路运营受影响,部分站点停运。首都机场及往来首都机场部分航路被雷雨天气覆盖,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69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97架次。
按理,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况且是中国的首都,应该有着庞大而完善的排水系统,这种十年一遇的暴雨根本就不应该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除北京之外,最近的大雨也给中国其他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内涝,6月18日暴雨导致武汉全城内涝,有网民发帖称:6月到武汉去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坐公交冲锋舟;杭州、南昌均严重内涝,杭州西湖可看海,南昌街上可垂钓。由此可见,一些大城市徒有其表,地上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美丽如画的城市风景,而在城市的地下,城市排水系统乱糟糟的,这充分暴露了这些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 为什么各大城市在城市的建设中,竟然都对地下排水系统不重视呢?著名作家龙应台给出了答案,他是这么说的:“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许多城市的政府就是喜欢追求表面文章,追求所谓的政绩和面子工程,而对于掩埋在地下的下水道工程采取的态度就是能省则省,不愿意投资。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投资没有效益,又看不到政绩,一场大雨也只是偶尔出现的,带来的影响也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城市在今天使用的还是明清时期的下水道系统,如北京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就是明朝时期建立的,真可谓是老古董了。 据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北京市城区道路排水一般按一至二年一遇设计,重点地区按三至五年一遇设计,立交桥雨水泵站按二至三年一遇设计,这个排水系统的标准并不算高,只要雨降到每小时50—70毫米暴雨级别,道路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时的积水、滞水的情况,相比美国纽约十至十五年一遇的标准和日本东京五至十年一遇的标准,可以说中国北京乃至其他城市的排水系统还严重滞后。 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就很清楚地明白我们的祖先是非常重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每座城池的周围都会修建一座护城河,在城市的街道下都会修建宽敞的下水道,每一户前后都有排水沟,而今,很多城市只注重地面上的建筑建设,却忽视地下排水网的建设,一旦遇到强降雨,就造成严重的积水,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一场大雨就将表面繁华的北京打回了原形,这场大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出行的不方便,更多的是带给了我们反思,城市化的进程在给人们带来快节奏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场暴雨,就如此狼狈。关于城市的排水系统,非常有必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排水的理念和态度。并且也有必要向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国家针对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高度了,比如美国针对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相当完善,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日本制定了《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德国除了制定了防治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外,还制定了《城市内涝保险法》,这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国民的防洪意识。可是,我们堂堂的大中国,出了一部《防洪法》外,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几乎就是空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山坡被挖掘,用来建高楼;有多少水库、池塘被填平,用来筑大厦。一场大雨就让城市的管理者们惊慌失措,一场大雨就让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无地自容。其实,这不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 北京,中国的首都,尽管被一场大雨抽了一记耳光,但这是好事。我们应该感谢这场大雨,它让陶醉在繁华都市的我们清醒过来,至少让我们认识了表面的光亮随时都有毁灭的危险。如果我们还不迅速行动起来,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城市防治内涝法》,规范城市内涝的预防、规划、治理以及政府责任、民众义务等,那么我们依然还将忍受下一场大雨抽给我们耳光的痛苦。 雨水,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对于北京这种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雨水显然是上天送给城市的“红利”,在防治暴雨给城市造成内涝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建立综合利用雨水的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让它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够真正享受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雨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