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古代才子那些事儿》前言(2010-03-05 14:30:13)前言 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其实是缘于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一个孩子写练笔告诉我寒假过年的经历:他跟外公外婆感情很好,以前过年总是赖在外婆家,跟老人一起守岁,等来零点的钟声、爆竹声,是那样的美好。然后可以收获一点点肆意的放松,因为慈爱的外婆会帮她挡着父母关心她作业是否完成是否看书的督察电话。而每次这份机会的获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期末的考试成绩。爸妈的口头禅是“这次考试考的好的话,就送你去外婆家玩几天,考不好的话,就给我在家呆着!”这句话从小的确很有用,小朋友以此为奋斗目标,似乎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去外婆家似地。虽然偶尔失利,爸妈也没太绝情。可是他慢慢发现去外婆家绝对不只是去玩,去放纵自己,而是他真的想念外公外婆,一手带大他,最疼他最爱他的亲人,有几次梦里看见他们醒来时泪水都湿透枕巾。因为只有寒暑假才能看到他们。而这样的机会却恰恰在这个高一的期末,因为成绩有一点退步,结果在那样一个充满团聚的温暖的日子里,父母用严厉的无法抗拒的口吻对着她说,就考这种成绩还想在外婆家过年?晚上吃完饭回家。后来外婆心酸的帮孩子围上围巾说:“每年三十都在我这里过惯的啊”。孩子在练笔的最后写道:“今年除夕,我睡的很早,从来没那么早睡过,我关了房门,拉上窗帘,关了房里所有的灯,一个人,在黑暗里坐着。”读罢我的心隐隐作痛,我始终无法理解那份父母对子女成绩的渴望竟然表现得如此粗暴简单,可以轻易弃置孩子内心那份脆弱而真挚的祖孙之间的情谊。固然成绩很重要,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美好心愿而言,并非楚河汉界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二件事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明文禁止频繁举行月考之类的测验考试,本市某名校高三年级举行月考,有一个学生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最后这件事在网络上传开,结果预想中的淹没在年级其他同学网络口水之间,甚至还有很多所谓的“优等生”振振有词:如果没有月考我怎么知道我考的怎样(好)呢?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多少英雄,但是泛黄的故纸堆里我们依然会铭记那一长串如数家珍熠熠闪光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司马相如、郑板桥、解缙等等,还有一群翩翩风度的魏晋名士。穿透时空去思考一个亘古的话题:他们的名声是如何敌得过成百上千的似水流年?在那样既无纸张又无笔墨的年代是如何口耳相传延绵至今?简单的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又如何能让我们触摸几千年岁月背后那浩如烟海的故事。那些个性耿直秉笔直书的字迹又如何在历朝历代无数疯狂毫无人性的文字狱的夹缝中保全?因此我们从这些历史的焦点人物中去寻觅一点追逐的营养。 所谓才子,词典的定义是有才华的人,何为才华?古今中外没有明确的定义,琴棋书画是为才华,腰缠万贯能够在生意场上长袖善舞也是一种才华。当我们回首历史总是会有一些人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回想,会用才子的名号去定义,大概应该有某些共通的值得我们铭记或者让我们欣羡的地方,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要满腹经纶,工诗文,但仅仅会吟诗作赋未必可以配的上才子,比如杜甫就比较牵强,尤其是和李白一比较,自然天平会向李白倾斜,因为前者太过现实,沉郁顿挫的诗风属于苦吟一派,适合存放在博物馆或者图书馆以供考据之用,而后者则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那种非凡的绮丽的想象让我们目眩神迷,就像演唱会上为偶像疯狂的粉丝一样。因此除了诗文绝佳之外,还应该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富于生活情趣,老实巴交再有才华也未必算得上才子。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子的生活才会五彩缤纷,而不是一潭死水按部就班,总是在人生浮沉之间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一点恰恰是中规中矩或者是为生活所累内敛的中国人最为缺乏的奔放,尤其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更应该学着张扬自己的青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伟大的目标才会有伟大的行动,有伟大的行动才会有伟大的激情。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为他们揭开历史的面纱,让他们有一方窗口可以窥视那些穿透历史的昂扬的生命的激情,让他们聆听前代先贤才子们意气风发的召唤。如果有一天我的宝贝们脸上都能洋溢着生活的才情,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过的更幸福,这只是一介草莽非名师在自己三尺讲台上尽自己最大所能所作的小小探索。 目录 前言 1.东坡聊发少年狂 2.锦瑟无端李商隐 3.人间唯有杜思勋 4.吴兴宝贝李季兰 5.浣花溪畔赏薛涛 6.何人为吊柳屯田 7.居大不易白居易 8.烟云水气话魏晋 9.只如初见纳兰心 10.功成名遂陶朱公 11.万古云霄一羽毛 12.文君白头不相离 13.沉醉易安不知归 后记:珍惜生命,远离才子 部分参考书目: 李国文《李国文说唐》 《中国文人的活法》 辛文房[元]《唐才子传》 江湖夜雨《唐才子评传》 叶嘉莹《唐宋词十六讲》 林语堂《苏东坡传》 孔庆东《空山疯语》 还有诸多网络写手网文及其他作品以及那些赏脸选这门课的宝贝们,不一一标注,一并谢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