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6/29
意象之美 自然之韵——中国写意花鸟画家郑亚林内容概要:郑亚林的花鸟画富有强烈的个性,那强劲的线条 、干净利落的用笔、清新自然而又没有丝毫粗俗之气的画面,出奇制胜的构图,无不表现出一位创新者所具有的能力。
还是一天平常的工作,编辑书画家的资料和发布作品,突然在显示屏上出现了一幅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查看完这个书画家的所有作品,这几幅作品也是自开办网站以来的佳作之一了。我心想在云南有如此的画家,真让人兴奋。他就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家郑亚林。 郑亚林, 他,1969年生于山东。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副教授,自幼秉承家学,系统学习绘画。从传统入手,对名家、名作多有涉猎,擅长中国画写意花鸟,术,师从朱颖人、叶尚青、何水法、韩璐等名家、教授。崇尚清代虚谷画风,刚柔相济,虚中求实,立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和传统进行创作,他十分注重画面全局构图和墨韵气势,强调对物象的感知和理解。用强悍、稚拙、富有节奏的线条,描绘出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物象。画面之上,又多以诗入画;韵味浓浓之感顿与画面画意恰当融合,使朴素与华丽,雅俗与共赏相得益彰。有多篇美术教学论文和个人作品专版发表于 《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中国书画报》、《美术界》,《江苏画刊》、《中国书画报》、《中国艺术教育》、《美术大观》、《中国美术教育》、《书画艺术》等全国各大美术报刊、杂志。现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和教学,《郑亚林花鸟画欣赏》、《郑亚林国画—---花鸟》、《郑亚林国画笔墨》等多本绘画专集相继问世。书画创作业绩被多家电视台和出版媒体报道。作品相继在全国各级各类美术大赛中获奖和入选。2008年又考入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 意向之美 自然之韵 绘画大师潘天寿曾说:“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画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然之理法;然自然之理法,又非画中之理法也。”郑亚林先生的画就是立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并坚持学习创新,每幅画中都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郑亚林先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从自然界存在规律奥秘的轻重、动静、巧拙、巨细的变化中,他正努力的将人们的视线引到一个更加富于哲学意蕴的艺术天地。因此郑亚林先生的作品也增加了其他作品鲜有的厚重和意蕴。 看到
另外一幅《芦塘雪月》在气韵生动方面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芦塘里被压得的弯弯的芦苇,芦苇穗上沾了晶莹剔透的雪。再加上冷冷的月光,就可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人的面前呈现出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在厚厚的芦苇下面,有两只野鸭来避寒,画面的安排和构思都很独特,也是作者一直来的追求,艺术的根源生活。正是雪让原本飘柔的芦苇厚重了,所以芦苇下就成了野鸭们温暖的港湾了。 《芦塘雪月》 郑亚林的《芦塘雪月》画中的的野鸭让整幅画“活”起来,“活”才会生动。要想画“活”就要把表现对象的结构搞清楚。结构搞清楚后再把“神”的地方适当加以夸张。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郑亚林在“传神”的时候,同时把形适当地加以美化。突出野鸭避寒的享受,用野鸭水中倒影突出水面的宁静和祥和。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这就是 继承传统 超越自我 “艺术创新必须有根”,而继承传统就是最重要的根基。写意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之一,富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明清以来,备受世人关注。自青藤,白阳,到石濤,從揚州八怪到任伯年 吳昌碩 齊白石 他們都是独自蹊径,各自千秋,独占自己的艺术风格之上,把写意画推上了一个又一個的高度,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的郑亚林在写意花鸟创作时也是继承传统写意花鸟的艺术特点,同时强调“气韵生动”在画中求气韵,他对笔墨的探索和追求是下了功夫的。他作画严谨,从不草率落笔,他把书法节奏的变化美感参进画中,又将作画的笔墨用在书法上,强化书法布局气势起伏跌宕。无论是在创作态度还是思想内容上,传统和现代,笔墨和情趣,都紧紧相连。 《竹下八哥》 《竹下八哥》是 笔墨情趣 笔墨是动态的。笔墨既凝结了笔墨文化和历史的各个阶段的文化经验和审美旨趣;也包含有对笔墨语言和图式的创造。从笔墨的历史看,在某种程度上,魏晋唐宋时期,笔墨基本是处在从属客观表现的位置,是作为媒介和技术手段来介入绘画的,大体与中国画的“客体化”阶段相同步。在这里笔墨的功能旨在充分传达对象的客观形态和形态的内在精神,如此笔墨才有依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或者说,笔墨是为表现对象和对象的内容服务的,笔墨本身的意义是从属性质的;郑亚林的花鸟画富有强烈的个性,那强劲的线条 、干净利落的用笔、清新自然而又没有丝毫粗俗之气的画面,出奇制胜的构图,无不表现出一位创新者所具有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