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王芗斋拳学》100例

 李永刚的资料 2011-06-30
                                                                                董  川       
王芗斋前辈是近代武术大家,他所创的“大成拳” 顾名思义∶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对武术爱好者而言,谁不尚往。故王芗斋三个金字无疑是巨大的隐形资产,蕴有巨大商机,在经济大潮的今天,于是王先生的衣钵弟子的衣钵弟子,亲传弟子、亲传弟子的亲传弟子、谪传弟子、谪传弟子的谪传弟子等等就如潮水般湧来,真不知如何适应。至于这些亮晶晶的金字招牌后面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为学王老先生所创的武术,于是找到《王芗斋拳学》这本书,该共300000字,其中只有P309 ─ 329是明码标价的《芗翁遗著》,约占全书容量的5/100,换言之,其余95/100均为“水货” 。下面我们就此对“水货” 部分进行质疑。
1、序P1“其治未病,其法站桩。”
质∶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宝坻县等地,都曾有过在站桩中发生胸闷而致呼吸困难的现象,究其原因系教者或函授者没有把站桩要领讲清楚之故。有些教者或函授者往往连他们自已都不知要领和怎样避免发生偏差,自然不免出现问题。故应作“其治未病,其法站桩;若不得法,反而添病”。 怎样避免在站桩中可能会出现的胸闷等现象呢?太极拳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含胸、拔背、沉肩、塌腰、气沉丹田。书作者对太极是颇有微词的,这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知太极,不懂硬要装懂。
2、P1“中华武术极为幽深浩繁,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
质∶武术说到底乃是技术,任何一种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政治属性,而是服务于政治,谁掌握了技术,技术就为谁服务。故而所谓“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 则是把本末倒置了。
作为“拳学”应当是研究“拳”的本身规律的学问,而不是其无限的外延,否则就是走向邪路了。
3、P2“芗拳的创立是中华武学的返朴归真…….”。
质∶请查阅字典,“返朴归真” 即“归真返璞”,璞是什么?未经雕琢之玉,“归真返璞”也即回归至最原始的未经任何加工的状态。古有名言∶“玉不琢,不成器”,可见即便是天才也要经过教育、学习、锻练才能成为人才。
P332有芗翁习艺的一段故事∶“……后郭老病,寝衽。翁朝夕侍其侧,延医煎药,自昏达曙,目不交睫,郭老感甚。居无何,渐愈。乃授以平生心得。……”可见王芗斋先生本人也是由郭老等前辈“雕琢” 而成功,又岂会是“返璞” 呢?故就武术训练而言,所谓“返朴归真” 那是不符实际的。
4、P2“何谓深州形意?乃李洛能太夫子同门下弟子多年习练之心得,以郭云深先夫子为代表。”
质∶(1)、深州形意是流而不是源,它不但有李洛能夫子同门下弟子们的心得,而且还应有姬隆风、戴龙邦祖师们的创造,这是无论如何不可抹煞的。(2)、李洛能夫子门下主要的有八大弟子、所以深州形意并不包容郭云深以外的七大弟子的心得,故“深州形意乃李洛能太夫子同门下弟子多年习练之心得”之说太过褊颇。
5、P3“何谓太极?乃拳溶导引……。”
质∶“古人认为天地初分时期为太极,也叫太初。人们所以起名叫太极拳,寓意为最早、最高的拳。”“太极拳为什么又叫做十三势?根据旧说,十三势系指五行八卦。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兑、艮,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太极拳常识》西安体育学院  周稔丰编著)在这里,书作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是不懂装懂了。
6、P3“站桩乃蓄力全过程及根本手段”。
        P51“站桩的首要要领是入静,而入静状态不同于睡眠和平时的清醒的第三内态 ── 内抑制状态。”
质∶也就是说蓄力是在非睡眠和非清醒下进行并完成的。为什么蓄力?蓄力是为发力作准备的,发力是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的,很自然发力前的蓄力也必须高度集中精力。试想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下能做到蓄力吗?
7、P3“何为试力?乃着重试着发力,又为试着发拳。实质乃桩的原则在空间的延伸和放长,以及不同方向、角度上的变化和应用。”
质∶既然是桩的原则,那末由P51桩是在第三内态 ── 非睡、非醒状态下进行的,试问在此状态下又如何做到在空间的延伸和放长,做到不同方向、角度上的变化和应用。
8、P3“何为发力?乃全身之功力,集中于一点发于对方。”
质∶集全身功力于一点是不可能的事,例如肩打、膝打、脚踹、踢时能将手的功力集中到肩、膝、足上去吗?
9、P3“而且周身无处不弹簧。”
质∶人体是被肌肉所包络着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指出每一条肌肉纤维就是一个弹簧,所以周身无处不弹簧是人人皆然的,并非练功者所特有。
10、P3“无处不是点,无处不发力。”
质∶这就是说全身所有的点都可以发人,那末就请用鼻子、耳朵、嘴唇、眼睛、喉结、舌头、膻中、胁窝等各点发人看看,夸大其词了吧!我看还是沿用十三打或十四打这样说法为好,不要故弄玄虚!
11、P3“何为万法归一?则为一拳深入,不学千招会,只诣一招精。”
质∶认识论指出∶世间事物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所谓“万法归一” 则是抹煞了事物的各自的特性,故有背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例如在武术领域有踢、打、摔、拿、刀法、剑法、棍法、枪法,虽然它们有共同规律但却也各有特点,这难道不是习武者的共识吗!至于一拳深入,不管你深入到何种程度,那也是代替不了万法的。至于一招精,那是对某一个人而言的,就社会而言,你会这一招,他精那一招,还是存在千招,万招而未能归一。
12、P3“何谓拳打六合?则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步要过人,头要撞人,脚要踢人,手要打人。”
质∶此乃六要非六合也!
13、P3“何谓进?进则闪。”
质∶膝打须进但不能闪,挑枪须进也不能闪,可见进则闪不是普遍规律。
14、P3“神园力方。”
         P3“屈臂直力,弯臂时直力发出。”
质∶上述两段文字仅相隔两行就自相予盾,怎样适从?
15、P3“近身如猛虎扑食,拳点如疾风暴雨。”
质∶此乃说评书者语,作为拳学理论则必须讲清楚怎样才能做到如猛虎扑食?怎样练?怎样使拳点如疾风暴雨?疾到什么程度?拳点的密又要达到什么样的频率?
16、P9“即使没有练过拳术的人,执械进步也会本能地整体前撞。”
质∶此说不然,不习站桩会有整体力?普遍的情形是即使练过拳术,甚至练过枪的套路的人执械进步也不会整体前撞。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国家级的枪套路比赛,就一清二楚了。就以书作者本人而言罢,在其发售的录像带中也没有体现整体前撞呀!
17、P9“从器械杀法上受到启发,历史上产生了以枪为拳的形意拳和八卦、太极等拳种。”
         P11“据调查组考证∶原传八卦拳形成于反清复明的秘密组和农民起义军中,……而且代表本门户的标记是利于步战的八盘刀。”
质∶由此可见八卦并不是以枪为拳而是以刀为拳,书作者又一次自已否定自己啦!而太极拳是以揽雀尾为其招牌式的,揽雀尾也不是枪式,所以八卦、太极不是以枪为拳,书作者这里乱点鸳鸯谱了!
18、P10“王氏还说∶拳也由博而约。”
质∶拳的由博而约是一种进步,可使习者不走或少走弯路。但书作者自已为何不约?例如养生桩就有11个,技击桩就有10个,约一下,提炼一下就可使习者少走弯路,就可早出人才,不约却又为那般?
19、P10“太极拳的产生是武术向高层次发展的结果,原传拳法并非一味松柔,以求取整体劲力为旨。”
         P10“与太极同时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虽然其劲力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练功要求是一致的,而所追求的也是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劲力。”
         P13“单纯从学术上讲,八卦掌的功力和威力在原传之始就已优于太极拳。”
质∶前面刚说过太极、形意、八卦“其练功要求是一致的”, 后面八卦优于太极,自已又把自已否定了。在历史上孙禄堂先生是以形意、八卦成名的,成名后又习太极,融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而创孙氏太极拳。由此可见八卦并不见得优于太极,所以说对于拳种优劣的评价绝对不可轻率。
20、P11“详考李振清、董海川、肖海波、张长祯各系八卦拳法得知∶该拳求取整体劲力的口诀为出、入、退、地、悬、空六诀。”
质∶莫要忘了这本书叫做“王芗斋拳学”, 把他人的成果搬到王先生名字命名的书中合适吗?侵犯了知识产权啦!
21、P11图5肖海波先生同门下弟子合影照
质∶用他人照片来装点《王芗斋拳学》这本书的门面合适吗?
22、P13“原传三体式的原则至今仍是中华武术最科学的预备式。”
         P26“芗斋先生首先意识到自己原传三体式的后手太低,置于腹部发拳离对方距离也太远,而前臂也不适应拳击虚实无定频率和节拍速度。所以他先把三体式的真传加以提高,……。”
质∶莫要忘了前面刚说过“三体式原则至今仍是中华武术最科学的预备式”呀!
23、P13“执枪决斗,自古无正身对敌者,所以形意拳对身法的要求是呈45度斜面对敌。”
质∶(1)人体有三个坐标轴,它们是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并组成三个坐标平面,今问这45度斜面是相对于哪个坐标轴和哪个坐标平面呀?
        (2)呈45度斜面的理由是什么?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能想当然,要有力学依据。
        (3)枪之对扎情况有三∶大面对大面、小面对小面、大面对小面,怎能都用同一个角度呢?你说书作者是真懂枪还是装懂枪?
24、P20“中华武术几乎没有接受过外来影响。”
质∶中华文化博大浩瀚那是因为既有本民族的创造,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武术也不例外。日本民族学习了中国武术后融入了他们的智彗使部分技艺得以提高并返回中国,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不必讳言。明末,倭寇之乱,少林棍僧数十人赴战,因不敌长刀之利,全部壮烈阵亡。这是血的教训。后,倭刀传入中国,八卦改用长刀并以此为门户标志。在诸多著名的枪谱、刀谱中都载有倭刀刀法。例如“手臂录” 就是。又如当代散打的步法不正是舶来的西洋拳击的步法吗?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能力,有好的不学那才是傻呢!
25、P20“中华武术都是在我国内部发挥威力的,尽管威力无比,都是自家人厮杀博斗。”
质∶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次援朝抗日战争,这一次战争中国军人和朝鲜军人并肩作战,打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这一次战争仍是冷兵器时代,中国武术通过当时的中国军人在境外发挥了威力。难道不是吗?又前述的抗倭难道也是“自家人撕杀博斗”吗?
26、P26“正宗的步型是弓、马、虚、歇、仆。殊不知这些步型是技击中最落后的,它将体重压在自已的腿上。”
质∶天下有不负体重的步型吗?没有,不信你可以站到磅秤上去做实验,不管你步型如何变换,磅秤的指针不会改变。
我们再来看图108、图243、图255、图256、图257、图258都出现弓步,不知该作何解?
27、P29“从某种意义上说意拳的创立是高层次的复古。韩星桥先生语。”
         P27“终于使中华武术在几千年之后艰难地前进了历史性的一步。正文先生语。”
质∶上述两种评价是不同的,那么谁是正确的呢?书作者应当有自己的见解。
28、P37“尤其近年来拳术界谬传误用,一些拳师往往执一褊而从之,……使学者往往如入深山穷谷不易窥得武学全貌。”
质∶在P3说过“万法归一,不学千招会,只诣一招精” ,现在又说执一褊而从之不易窥得武学全貌,哪到底该怎么办呢?
29、P37“芗斋先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之梗概,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发挥和运用,使之成为芗拳的指导理论。”
质∶这也就是说养生术之梗概是芗拳的指导理论,芗拳是养生术梗概的具体发挥和运用。这一结论是否正确,留待习芗拳的朋友去回答。不过从P30获知,芗拳是实战拳法,对实战拳法以养生术为指导理论这一点,确是不可思议的。从不习芗拳者看来,芗拳既是实战拳法,那么“战”是第一位的,一切手段(包括桩法在内的一切功法)都是为“战”服务的,养生只是副产品,主与从的关系不可混淆。
30、P47“只有站桩是养练结合,补脑益髓、神明体健的术数。”
质∶所谓站桩,顾名思义,就是要像木桩那样牢牢地站着,尽管意念、呼吸、肌肉等需要相应调整,但全身各部分相对位置是不动的。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所以在站桩过后,都要作一些辅助性活动,特别是活动关节,不然才叫做执一而偏呢!
31、P47“站桩是处于相对静止不动的状态。”
        P39“在站桩中对精神和形体进行合理的协调地调节……其特点是具有使精神和形体各部高度协调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质∶既要相对静止,又要一动无有不动,这又是一对矛盾,不知怎样统一。
32、P47“站桩是要求自然呼吸。”
质∶芗拳是实战武术,站桩的目的是为“战” 服务,就要求气贯丹田,自然呼吸不可能达到气贯丹田的目的。这一点看一看《运动生理学》就明白了。
33、P48--52“第五节芗拳与人体科学∶一、站桩有益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二、站桩可改造人体的血液机能;三、站桩可改善人体其他功能;四、站桩可增强人体整体肌肉力量。”
质∶由P332“郭老德隆望尊,门人弟子盈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翁常站桩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见王芗斋前辈之站桩是从郭老那里“俯身倾耳以请”地学来的,所以这一节应当改为“郭拳与人体科学”才对。因为站桩的知识产权属于郭老。
34、P53“芗拳的训练方法以站桩为主,并主重强调放松,松中求静。”
质∶在P3“站桩乃蓄力全过程” ,今又强调放松,不妨验证之。今欲下击,必须把手提起来以蓄力,如果放松怎样把手提起来?如果不把手提起耒,又如何蓄力?看来这段文字与P3那一段文字也是相矛盾的。
35、P55“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慢慢逐渐体会到空气的感应及地心的引力。”
质∶(1)关于体会到空气的感应
人们打开窗户,由于室内外的温度不同,所以室内外空气的密度和压力也不相同,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就出现了密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空气对密度梯度和压力梯度产生了感应就会发生流动,空气流动的结果带走了人体身上的热量。不过人们平时不这样说,只说有“风”吧了。不习站桩不也同样可以体会到空气的感应──风吗?何必故弄玄虚呢!
(2)关于体会到地心引力
人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地心引力也即重力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体,不习站桩不亦同样可以体会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吗!
36、P57“养生桩和技击桩也无高低之别。”
质∶P59图19养生桩与P80图38技击桩比较之,其手的高低位置是不一样,显然习图38较之习图19需更高功力。故无高低之别的说法乃作者欺人之谈也!
37、P57“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反而最长功夫。”
质∶此言欺人。P55所载诸如站桩时要不动中求微动,不平衡中求平衡,阳面肌肉初长度拉长,但也积极收缩(也即既要拉长,又要收缩),站桩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等等,原始吗?简单吗?
38、P63“意念诱导∶意想微微细雨、鸟语花香、青松翠                              柏、明媚春光、小桥流水、温度迨适中的水流从头到脚缓缓                                                                        流下 ┄┄。”
        P58“不可追求虚幻效应。”
质∶意念诱导水流从头到脚缓缓流下算不算追求虚幻效应?
39、P 68“反婴寻天籁”
质∶籁是什么?古代一种箫的声音,今泛指声音。婴之天籁又是什么?据妇产科的医学研究,婴儿在出生前在母体子宫中听着母亲的心跳声,婴儿出生离开了母体,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受到了剌激所以要啼哭,当母亲将他抱入怀中并将其头贴在妈妈胸脯时,他又听到了母亲的心跳,以为返回到了原先的环境,他就不哭了。这不就是婴寻天籁吗?在武术界就有人喜欢制造玄之又玄的名词,有人见到了以为是什么宝贝,其实却是被所愚弄。
40、P69“返先天之体”
   质∶“返先天之体”这个名词是个创造。但据生理学的研究,人体的发育过程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可逆的,所以世上不存在所谓的返先天之体。如果真的有返先天之体岂不真的返老还童了吗?      
        41、P68“使习者挖掘出这种遗传的潜意识基因──兽性。”
        质∶基因科学是当代的前沿,那么被习者挖掘出的这个基因是笫几号基因?按书中方法,如此这般地操作,真的可挖掘出这个基因吗?
        42、P72“进一步则可以二目平视,以35度朝远上方平视,所视上方景物似见非见。鼻子要求如嗅花草树木之香味------耳要有静听远方微雨之声。”
        质∶还记得P58说过的“不可追求虚幻效应”吗?
        43、P72“腰部”
        质∶本段文字所述不符合黄百家《内功心法》,而该“心法”是中华武术质的飞跃呀!(P9语)
        44、P73“肩部”
        质∶也不符合黄百家《内功心法》。
        45、P74图31
        质∶此式之气必受阻于腕而不能达之于指尖。
        46、P74“可进一步用意念诱导全身的毛孔都张开来,使之风可以穿堂而过,汗毛也逐渐滋长,在空气中随风飘摆,还可以精神放大,想象自身无限涨大,溶于四周景物空间,以致本身都不复存在。”
        质∶这样的境界还不算P 58所说的“虚幻效应”吗?
        47、P 80图38
        质∶此式不符黄百家“内功心法”三尖要相照之要求。
        48、P83图 43
        质∶此式也三尖不照。
        49、P84图 44、P85图45、46
        质∶P13指出“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斜实正”,此三式何处是正?
        50、P87“意念是∶ ------双手就势掐住猛虎脖子  ------(图 50)”。
        质∶若按图50所示那猛虎的脖子至少直径二尺以上,在下孤陋寡闻未曾见过这样大的虎,当然在下只是在动物园中见到,也许在自然界真的有这么大的老虎。
        51、P90“深入后自然还会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和地球磁力的存在。”
        质∶胡天啦!因为人体不存在磁感应元件,所以人体不会感到地磁的存在。
        52、P95“起拔放长------颈椎处随双臂的运动向上拔起 ----。”
        质∶黄百家《内功心法》指出∶平视头略拔。要息心体会这个“略”字,否则就有可能头晕和血压升高,特别是血压褊高者,这可不是玩的,初习者尤当注意。
        53、P97“变面即变化躯干面积。”
        质∶此说纯系笑话,改变躯干面积只有改变躯体的几何尺度才能够做到,除了缩骨法又如何能改变躯干面积?
        54、P108“神龟出水试力”
        质∶不习“出水、入水” 只能形似耳!但本书未介绍“出、入水” 功夫,是疏漏,是保密,还是没有听说过?
        55、P159“发力应首先使自己进入灵蛇惊变、烈火烧身以及雄鸡相搏,蟋蟀鸣翅之状态。”
        质∶不着边际的废话而已,根本问题是实施内三合,做不到内三合全是空的。
                  → → →
        56、P159  公式F=        M V/Δt
        质∶M是标量而不是矢量。故公式错误。
        57、P161“芗拳中涉及物理、几何、仿生等多门科学,限于篇幅不便详述,只是偶尔提及而已。”
        质∶真正需要用物理学、几何学等说明时就限于篇幅了,就不便详述了,就只是偶尔提及而已,那么不禁要问,书作者真的懂得物理、几何吗?
        58、P163射腿法
        质∶此法是属于芗养拳范畴吗?为什么习射腿呀!
        59、P165“发放力要使物体产生位移,穿透力则是要破坏物体的几何形状。”
        质∶前面说过,枪是拳的放长、所以枪和拳的发力是一致的。今作一木人请君以发放力扎之,再请君以穿透力扎之,其结果难道会不一样都扎进木头吗?所以说力没有所谓的发放力与穿透力之别。
        60、P202“笔者所习惯的道新先生所传青龙出水式。”
        质∶全书照片、插图凡三百九十余幅,但没有青龙出水式,书作者留了一手“绝活”啦!不过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后面有神龟出水式,既然同是出水,大概手、脚的动作相仿,但龙的脖子比龟长,且不会收缩,所以青龙的前爪是不会过顶的,而神龟的爪是过顶的。也就是说神龟出水式之防护是优于青龙出水的。这里掏人家的底,不好意思啦!不过如果“青龙出水” 也没有以“出、入水” 功夫作基,那也只能是形而已!
        61、P203“死死抱住头部,虽把头护住,间架未散,然已僵死,也是破坏了间架。”
        质∶不然,此时头、肘正可用作贴身靠打,非议此式,说明不懂贴身靠打功夫。
        62、P204“甲、乙双方互搏,甲方以托婴桩逼进,乙方见甲方中线防护极严,根本无法进击,只能从两侧进攻……。”
        质∶对方防守虽严同样可以取中进击,其法也以托婴桩迎之,前手管前手,后手准备管后手,你变我变。此时就用到拳谱上的几句话了∶力气大打力气小的,功夫深打功夫浅的,懂得多打懂得少的,心眼多打心眼少的。
        63、P205“关于入中,即必须以对方中线为攻击的根本目标,无论战况如何改变,此原则绝对不能改变。”
        质∶这里又与P204“乙方见甲方中线防护极严,根本无法进攻,只能从两侧进攻” 相矛盾了!
        64、P207“双眼的练法是平时经常用干净的手绢轻轻抽打眼睛,亦可……。”
        质∶眼的作用不是抗击打,遇到击打就应闪避,所以此种训练方法下可取。武功中的眼法训练目的是要使眼中始终保有目标(对手),或心中保有目标(对手),说是容易也非易事,不信你去看套路表演,有几个人眼中(或心中)始终保有目标?
        65、P207“头部练法,以正直灵活为主,可于平时保持桩形使颈部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旋转 ……。”
质∶颈部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旋转那是桩形吗?那不是广播体操吗?
66、P210“尤其身形较矮的朋友们,实作时更应整体而上,纵跃而起,舞双掌直扑对方门面。”
质∶你高我矮,既然有了直扑门面的机会,说明对方已露胸腹之空门,那么为什么要纵跃而起舍近就远,而不直接取其胸腹。
67、P211“如欲将实作的性质和原则详尽区分,则是教条的编造,而把实作中的具体身法、步法和手法的运用绘图分解,亦属害人欺世。”
质∶当代科技就是可以描绘出运动的连续动作。
68、P219“我国的乒乓球……。”
质∶乒乓球成为《王芗斋拳学》之内容,不知为什么女排却没有入选,其实郎平扣球的劲力于习武者却是很可借鉴的。
        69、P225“刀如猛虎,剑如飞凤,枪如游龙,棍如旋风等,虽描述了各种器械的主要特点,但其身法、步法根本的运用是一致的。”
        质∶未必尽善,因枪棍是长兵,刀剑是短兵,虽有共性,却也各有特性,例如枪棍不能作开合而刀剑则可,又如枪步、刀步也不尽相同,刀为兵中之贼,贼就需流窜,故刀步就要比枪步灵活得多。
        70、P226“自古名将使用此兵(指枪)者居多,所以有枪为兵中或器械之王之说。”
        质∶大谬也!枪乃兵中之王因其利也,并不是因为使用它的名人多。
        71、P226“但不论何家拳派都以十字为纲,即∶拿、拦、崩、挑、扎、提、沉、封、摆、压。”
        质∶孤陋寡闻也!明程冲斗枪法被历代名家认为是战场上的实用枪法,其中有大封大劈,这“劈”字就不在“十字纲”中,此外尚有锉、绞、卸法等。
        72、P237图279托枪式
        质∶谱曰∶“枪是缠腰索”, 如此持枪肯定做不到。
        73、P238图282
        质∶谱曰∶此式曰孤雁出群,弃枪是也,耍之可耳。
74、P241图291执枪式
        质∶此枪式为王芗斋前辈所传之说可疑,谱曰∶“枪是缠腰索”,如此执枪不能做到。
        75、P242“器械的主要用法∶……(2)枪∶圈步而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手半把掐枪,滑剌、直剌,力贯枪尖。蛇行步而上,枪划螺旋而剌胸挑腹。”
        质∶我用拦枪,你必“插标卖首” ,所以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那是极其有害的。如果真的搏命那可是掉脑袋的大事!
        76、P261“若从纯生产技能而论,似乎是人类的进步,然而若是从人类根本利害关系而论,人体加强局部的适应性,熟练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实际是造成了内在的不平衡。这在人体机能老化时就逐渐显示出来,因此各种劳作和体育项目中的憋气和加强局部肌肉运动能力的方法是有害的。”
        质∶奇谈也!中国人训练使用筷子,大概是最典型的“加强局部肌肉运动能力的方法”,有害吗?造成了内在的不平衡了吗?
        77、P261“似尿非尿等意念。”
        质∶这种功夫太难了?
78、P262“人的运动主要由脊柱带动。”
质∶大谬也!由生物力学,人体肌力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脊柱并不产生动力,所以脊柱不能带动其他而只能被肌肉所牵动。
79、P262“首要解决脊柱返先天问题。”
质∶人体发育就现阶段科学水平而言是不可逆的,所以脊柱的返先天是没有那回事的。
80、P262“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的高级动物后,脊柱逐渐随着年令增长和劳作而形成S形的曲线状态。”
质∶人体的生理弯曲并不是劳作所造成,其生理基础是椎间盘前后缘厚度有差异,是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81、P262“这种后天状态(指生理弯曲,质疑者注。)利于负重,但是失去了本能,失去了弹性。”
质∶脊柱之有弹性是因为椎间盘有弹性,儿童的椎间盘发育不完全,所以弹性不如成人之后。所谓失去本能和失去弹性那肯定又是错了。
82、P263“肖海波的中指拔刚十二柔……。”
质∶《王芗斋拳学》中怎么出现了《肖海波拳学》的内容了呢?又是知识产权问题啦,这件事我看王芗斋先生不会同意,肖海波先生也不会同意。再说什么是中指拔刚十二柔呀!向人们解说清楚呀!
83、P266“松是拳学最高级境界。”
         P10“原传拳法,以求取整体劲力为旨,并非一味追求松柔。”
质∶上面二段文字以何为准?
84、P267“偷拳之事纯系门外汉之谈。”
质∶书作者搞了那么多的照片做什么?不就是为了使人们能从中借鉴吗?如果有真人可看岂不又优于看照片。所以看人练拳很有可能得到某种启示,关键在于水平。
85、P267“养生桩阶段即能感觉到地磁力作用。”
质∶真有那回事吗?科学验证报告何在?
86、P267“基本原理是周身各部互相吸引又相互排斥中心之力为零,相互吸引和排斥力为零。”
质∶中心的几何位置在哪?怎样测定?这一基本原理是谁提出并证明的?该论文现在何处?否则岂非又是满嘴跑火车啦!
87、P267“这是依从磁力的作用,在关节定位下的肌肉互相屈伸。”
质∶肌肉的收缩是化学能与机械能的转换,与地磁力无关。
88、P270“其真正含意是脱骨,目的是使肌肉与骨骼脱离。”
质∶若是真的肌肉与骨骼脱离那还是活人吗?
89、P271“浑元力提重心出体。”
质∶(1)请立正站定运用你的浑元力提重心出体,不能吧!谁也不能。(2)请前俯至一定位置时重心必出体,你想不让它出体也不行。
90、P273“动员参与发力的筋腱和肌肉群越多,发力的效果越佳。”
“若说人体各部肌肉同时参加工作倒是科学的,若是同时放松或同时收缩则是不可能产生巨大力量的。(武学指要P125)
质∶上述都是同一位作者所著的书,以哪一本为准。
91、P275图255、256卢三路先生的变面争发和圈锤合力照
质∶P218指出卢啸(即卢三路)为习芗拳之外者,也就是说卢啸和芗拳无关呀!
92、P289“遵师重道”
质∶《武学指要》P237图196摇旗枪何处学来?为什么许多枪招都说明了是哪一位名家所传,而唯此枪法无源也?又P9指出“清初黄百家《内功心法》及苌乃周《中气论》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华武学质的飞跃”, 那么这能使作者得到质的飞跃的《内功心法》和《中气论》是谁传的呀?为什么书中没有提到啊?
93、P294“现在一些人为名利不择手段,为文也杜撰编造,喜恶取舍,全由己意,自造招式,假名芗拳,发文编书,刊出欺世,甚至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同绘图原封照抄,伪称芗拳绝技,造成极坏影响。”
质∶这段文字正好用来作《王芗斋拳学》这本书的镜子。
94、P302“王国维先生事迹”
质∶与芗拳技术相关吗?
95、P302“李叔同先生事迹”
质∶与芗拳有关吗?
96、P306“英国学者剑桥大学教授贝弗利奇发现了∶所有儿童、幼年脊椎动物都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现象。”
质∶贝氏所说的现象是指在若干次空难(高空坠落)中,成人都遇难了,但却有几个幼年儿童活了下来这一现象,这与芗拳挂得上钩吗?如果说有人练成贝氏现象那种功夫,那就请表演跳楼功夫好了,不必太高,六层如何?五层如何?
97、P306“二战结束后,盟军攻克柏林,前苏联军队把大批德国机械运回本国……。”
质∶够慷慨激昂的,只是扯得远了点了!
98、P315“李立德先生事迹”
质∶在P218已经指出此人亦是“除芗拳习者外” 者也!
99、封里照片李旭州先生
质∶李旭州先生是宋派形意第三代,与芗拳无瓜葛呀!
100、封里照片贺维芳局长等在中华武术基本原理会成立大会主席台上
质∶天津市圹沽区教育局长贺维芳所支持的是中华武术基本原理会呀!她根本就不知道芗拳为何物也!与芗拳何关呀!





质疑《武学指要》100处
                                                                                                        董  川       
这本书是为解答读者对《王芗斋拳学》一书的问题而作的,可是由于本人愚钝越学越糊涂,实在理解不了,故此质疑。
1、 书名       
质∶(1)什么是武术?(2)何谓武学?它的主要研究课题又是什么?
  《武学指要》没有“武学”二字定义,同时也没有其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更没有科学的依据和论证,怎么能称不起“学”呢?又怎能指要呢?
2、 P48“整体浑元力”
质∶什么是整体浑元力,它是怎样定义的?其肌肉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骨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肌肉与骨骼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通过怎样操作实现了上述关系?作为“学”,这些都应交待清楚。本书并未就上述问题作出交待,并论证明白,现在社会上有“太极混元功”、“ 陈派太极混元真功”、“ 武当太乙混元功”、“ 中华混元功” ,有什么理由使人相信你讲的就是“整体浑元力”呢?
3、 P49“尤其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更需时时注意。”
质∶书作者在《王芗斋拳学》P9中写道∶“而清初黄百家《内功心法》及苌乃周的《中气论》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华武术质的飞跃”,而黄百家《内功心法》关于肩的要求是∶“肩要卷紧压”,这样本书的 P49关于肩的要求岂不与《王芗斋拳学》P9相矛盾?
4、 P49“在灵虚挺拔的原则下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放松训练。”
质∶挺拔是紧,既要紧又要放松确是够难为人的。
5、 P49“头部必须正直,才能以大脑指挥全身各部神经系统正常运动。”
质∶这也就是说人若是低着头,就不能“以大脑指挥全身各部神经系统正常运动”了,妙论也!
6、 P49“拇指位置与肩平。”(图36)
质∶此式能习成P157所说的“脊柱凸出两侧肌肉的身具绝学” 吗?我看不能,为什么?因为不符黄百家《内功心法》呀!
7、 P49“整体也随之松紧微动。”
质∶有了紧,这岂不有背“松是拳学最高境界”(《王芗斋拳学》P266)的原则吗?
8、 P49“正直是指头部不能前低后仰。”
质∶图112一2、115一1、115一2等为何后仰?图168一1、168一2、168一3为何前低?
9、 P50“站桩有改造生理作用。”
质∶由《运动生理学》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新陈代谢、应激性和兴奋性以及适应性。站桩能改造人的上述生理机能吗?
10、P51“肩部放松的意念诱导以常用的三种最为有效。
a、意想站于温度适宜的水中,水的浮力将双臂托起。b……。c……。”
质∶《王芗斋拳学》P58指出“不可追求虚幻效应” ,同时肩部放松也不符《内功心法》肩要卷紧压呀!
11、 P52“肘部自始至终应保持与肩平,同时有外撑之意。”
质∶肘与肩平时膈肌必上提,正是造成初习者气闷的原因。石家庄不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吗?所以初习者还是采用太极拳的“沉肩垂肘”之法为好!
12、P52“桩的要求是松而不滞,紧而不僵。”
质∶放松时肌肉之间的阻力减少,自然就会不滞,所以“松而不滞乃是废话。僵是不灵活,不灵敏,为什么肌肉会不灵敏呢?《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指出肌肉对剌激信号反应的灵敏度是由肌肉的反射时决定的,反射时越短肌肉的灵敏度越高,松紧与反射时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也即“紧”与“僵” 并无直接关系。
13、 P52“根松梢紧”
质∶由《王芗斋拳学》P266“松是武学最高境界” ,那么为何又要梢紧呢?又由《王芗斋拳学》P263“中指拔刚十二柔”, 那么“梢紧”时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怎样处理呢?
14、P52“久而久之必然因长期的体重压迫造成平足。”
质∶据此理论,天安门国旗守卫班的战士个个都应是平足啦!你信吗?
15、P56“各桩无优劣高低之分。”
质∶养生桩与技击桩的难度相同吗?
16、P56“混元力的施放必须能够自如地使桩合乎变化,……为了适应搏斗的变化,才派生出很多桩式。”
质∶既有变化就有变化规律可寻,图40一44共八式就应当是变化规律的全部了。现在我们来考察图36、图40右、图41右、图41左、图40左,然后去考察一下在陆地上练习蛙泳动作,并与上面诸式进行比较,你即可发现这正是蛙泳的五个连续动作,现在却是混元桩的派生桩了。
17、P56“发力是桩的蓄发。”
质∶这也就是说发力不但是桩的蓄力,同时也是桩的发力,岂不是蓄力就是发力了吗?实在太费解了!
18、P57“步法是桩的位移。”
质∶要走步就必须提起一条腿,而且后腿必须用力,这时还是桩吗?能会是桩的位移吗?
19、P56“功深后可高举过头。”
质∶可见各种桩式还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在这里P56“各桩无高低、优劣之分” 被否定了。
20、P56“站基本桩时,本身就同时练着其他各式,同样站其他任何一式也都同时练着基本桩。”
质∶既然如此那些派生桩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又否定了自已在前面所说的吗?
21、P57“侧身桩开始应以撑抱式(世谓之技击桩)为主,……功深后改练三体式或勾挂式,可以此二式代替侧式撑抱式。”
质∶技击桩功深后改练三体式,这不是对王芗斋前辈所创的“技击桩”的否定吗?也是作者对其自己在《王芗斋拳学》P26一段文字“芗斋先生首先意识到自己原传三体式后手太低……”的否定呀!
22、P57“故大多数习者(包括不少名家)由于此式(伏虎、三体)欠练,而下肢同躯干脱节,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作的速度和变化。”
质∶伏虎、三体二式乃是桩式,而桩式是不能解决速度和变化的,因肌肉收缩速度并不取决于站桩,而是取决于肌肉的反射时。
23、P58“芗斋先生吸取各派精华而达成“大成”之就,那其他优秀拳种何不再学“大成” 精华而更“大成” 呢?
质∶在《王芗斋拳学》中说过芗斋先生创造了技击桩,而且引用了正文先生一段话∶“终于使中华武术在几千年后艰难地前进了历史性的一步。”然而P57说∶侧身桩开始应以撑抱式(世谓之技击桩)为主,……功深后可改练三体式。”那么现在要问“技击桩”和“三体式”哪一式是更“大成”之就呢?
24、P61“这种颤动对血管能起一定的按摩作用,即可软化血管,又可促进血液循环。”
质∶关于软化血管问题应当有医学的检测报告佐证。
25、P62“试力就是试着发力,如果试力动作能熟练掌握,再质变为瞬间的本能动作就是发力,故试力和发力是因果关系。”
质∶也就是说试着发力不是发力,不熟练的发力也不是发力,不熟练发力动作即便能熟练掌握也不是发力,只有质变为瞬间本能动作才是发力。也就是说凡是练习阶段的发力都不是发力都叫试力对不?
26、P62“发力的质量是由参与运动的肌肉数量和肌肉本身的弹性程度决定的。”
质∶此处与P125相矛盾。
27、P63“而在试力的全部动作中,不仅要使各条橡筋始终拉满,还要使之随试力的动作而舒张收缩。”
质∶在P125就是反对各条肌肉都拉满的。
28、P63“一般人由于后天的习惯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肉纤维力量比较差。”
质∶我们中国人善使筷子,表现出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肉纤维的能力是相当高的,但这却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所以“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肉纤维力量比较差”的原因不是后天习惯,而是后天未予开发之故。
29、P63“试力训练就是把站桩时的整体内在运动加以延伸放大的变化,以求调动和协调更多肌肉乃至全身肌肉都参加工作。”
质∶这就是说站桩时尚有许多肌肉未参加工作,只有试力训练后才能达到全身肌肉都参加工作,也就是说站桩时的整体其实还不算整体,试力达到“全身肌肉都参加工作”时才是整体。这就与前述关于站桩的要求相矛盾了。
30、P63“所以试力必须首先放弃和纠正局部用力定型。”
质∶此说大谬,因为整体劲力是局部劲力连接起来的,组装起来的,没有局部何来整体?如果把局部都“放弃”了,那还有所么整体劲力可言?
31、P63“每一个动作具备四面八方的平衡与对偶的浑元之势。”
质∶由力学定理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作用于物体的合力等于零,作用于物体的合力矩等于零,当人体有动作时,作用于人体的力就不等于零,作用于人体的合力矩也不等于零,所以既有动作又要平衡并不存在。
32、P64“力出尖是指力有方向,而只要有方向就会出现习拳大忌。”
“屈臂直力,弯臂时直力发出。”(《王芗斋拳学》P3)
质∶直力是不是有方向,那上述二段文字怎样统一。
33、P64“浑元力施放绝对不允许心存忘念和招法,而是随机随势的感应而发,而所发之力亦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园面积的爆发,而不是打某一点,够某一部位。”
“何谓发力?乃全身之功力集中于一点发于对方。”(《王芗斋拳学》P3)
质∶上面两种说法以何为准?
34、P64“膝开肩耸”
质∶没有说清楚呀!在《王芗斋拳学》P161“芗拳中涉及物理、几何、仿生等多门科学”,那为什么不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理论来剖析“膝开肩耸”的缺陷呢?
35、P65“并且在勾挫的同时能随意发出各种方向和形式的劲力,这才是试力的要旨所在。”
质∶P64刚说过“只要有方向就会出现习拳之大忌”。
36、P66图67双手超过脚尖是错误的
质∶图79(左)甲方、图80(中)甲方、图93(中)甲方、为什么双手超过脚尖呢?在得势之时还要死守教条吗?
37、P66“绝对力”
质∶在《王芗斋拳学》P292“现在一些人……自造招式”,这段文字正好给书作者自己作镜子,因为在任何力学中没有“绝对力” 这一名词。
38、P67“脊柱中正是整体要领的核心。”
质∶脊柱中正是指脊柱垂直地面,图167一2、图168一1、图168一2、图168一3、图168一4都不是中正的怎么办?
39、P67“失中指试发时双手失去中线。”
质∶图161不是失中了吗?
40、P68“整体齐动”
质∶什么叫做整体齐动?是全身各肢体相对地面的运动还是各肢体间都发生相对运动?
41、P68“炮拳和崩拳……双手方向应该打在意念中敌人的头部(即打一个点)。”
质∶在P64说过“有了方向就是习拳大忌”, 还说“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园面积爆发,而不是打某一点够某一部位”。
42、P69“原传步法主要作用∶(1)运用中保持桩的要求……。”
质∶在走步时无论如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是作相对运动的,在关节有相对运动时能是桩吗?所以在步的运行中保持桩的要求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传说中的僵尸跳。
43、P69“原传步法主要作用∶(2)加大下肢的连接拉伸量,……弥补站桩时下肢的不足。”
质∶非也!任何步法的下肢拉伸量均不及子午桩,何来弥补站桩时下肢的不足!
44、P69“原传步法主要作用(3)适应搏击时的攻击隐蔽性和动作的突发性,郭的践步前纵一丈,后跃八尺。”
质∶精彩极了,如同说评书一般动听,但细细一想,前纵一丈,后跃八尺,动作幅度如此之大,还谈得上隐蔽性吗?能突发吗?
45、P69“步法的作用(4)有效地闪避对手进攻或化减对手拳力。”质∶串了行也!“闪”、“化”应当是身法的功能吧!
46、P69“为了解决劲力的由静到动这个关键过渡,前辈们在实践中研究和创造出了一些步法。”
质∶步法能解决“劲力的由静到动这个关键过渡”吗?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解决如何“行气” 这一关键问题。
47、P69“掌握和运用自己的重心。”
质∶怎样掌握重心,由《运动生物力学》重心的位置是需要测定和计算的。而重心的运用则是需要力学分析、实验和计算的,然而《武学指要》并没有提供测定、计算重心的方法,也没有提供运用重心的实验、分析、解算手段,所以“掌握和运用重心” 岂非一句空话。
48、P69“身体在空间不仃移动(即身无定位)可使对手捉摸不定而增加精神负担和压力。”
质∶这不是“游击队”的战术吗?现代散打的步法就是那样。但若在狭小空间这样的战术就不管用了,所以还是首先要强调以力量为后盾为好!
49、P69“如八卦拳名家李振清、肖海波所传的鱼鳞步、摆扣步,如果精熟了这种步法,在运动中不仅可以随意地运掌发力,而且能隐蔽、有效地使用各种步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劲力,在蓄势的状态下阻、封、化和反弹出对手的劲力。”
质∶李振清、肖海波前辈的步法如此奥妙却为何不作详细而具体的介绍,这不是存心吊读者的胃口吗?不禁要问书作者会这些步法吗?
50、P70“练习摩擦步,首先要作到整体的桩运动,也就是站着桩在走步。”
质∶要走步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就要产生相对运动,也就不能再是桩了,其他步如此,摩擦步也不例外。
51、P70“在进退中双目应始终逼视远方的一个目标。”
质∶别忘了这是实战拳法,在训练时就要时时考虑实战,在实战中,对手就在眼前,如果逼视远方,那样还有敌情吗?
52、P71“摩擦步还内含着另外两个重要作用,这就是在行进中能随时提膝防护自身下盘和施放各种腿法。”
质∶要想在行进中施放各种腿法其条件是练成肾发腿,否则即是空谈。摩擦步无此功能。
53、P72“无论哪种步都是摩擦步变化出来的。”
质∶P69所说的李振清、肖海波鱼鳞步、摆扣步;宋世荣、车毅斋、郭云深的提膝践摆步;董海川的三步合园以及卢楠、卢啸的龙形叠步是怎样从摩擦步中变化出来的啊?
54、P72“三角步的训练精熟后,在攻防中不仅可以保持自己的重心随机发力,而且……。”
质∶重心是什么?是地球重力场对人体的作用力的合力点,只要人不离开地球,人体的重心便永远存在,不使用三角步,更不必熟练,你绝对可以放心照样能保持你的重心的存在。
55、P75“十字步”
质∶在《王芗斋拳学》P13太极的功夫是颇不为书作者所称道的,然而褊褊这十字步法是从太极的步法“进、退、顾、盼、定”中移植过来的,而且在“顾、盼”方面还差些成色呢?
56、P76“闪让三角步” 图58
质∶本书的拳法应当是形意拳的发展,然而这“闪让三角步”却为何较形意同类步法慢了一拍呢?
57、P76“划步”
质∶同上
58、P77“蛇行步,双手迎面伸出,交叉护头左右疾行为蛇行步。”
质∶步法之名以手的形态而定,怪哉!
59、P79“无论头、手、足、肘、跨、任何部位都可以成为打击的武器。”
质∶根据P64“而所发之力亦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园面积爆发”,那么头、手、足、肘、跨等部位,作为打击武器时,应当同时作园面积爆发,问题是上述各部位不可能同时兼顾四正四隅,也就是不足以构成园面积,怎么办呢?
60、P79“实作拳法的推手训练,不仅是应作到周身各部协调一致,处处能化能发。”
        P127“这是因为拳击手的点数密而快,善于‘手接手’的我国各派名手根本没有接手的机会,再超神入化的推手功夫也无法施为。”
质∶P79要进行推手训练,P127则说再超神入化的推手功夫(对拳击手)也无法施为,那推手还有意义吗?那末作者写P79 那段文字岂非多此一举
61、P89“整体力的施放必须身形中正。”
质∶图119一1、图119一2、图156一1、图162一2等身形都不是中正的,怎么办?
62、P89“只要犯了招架之病,就等于放弃了数十年之苦修和功力,以仅仅几分钟刚学到的忙乱功夫去迎战拳击岂有不败之理?”
质∶(1)“数十年苦修和功力”所指是什么功夫?(2)“仅仅几分钟刚学到的忙乱功夫”又是什么功夫?
63、P93“提打,以钻力上提,‘撬起’和牵动对子两足。”
质∶没有“出、入水”功夫能做到吗?
64、P94“钩打,五指撑弯如钩,触点时钩挂对手的手臂。”
质∶这不正是P127所反对的“手接手”吗?
65、P95“挂打,攻守触点时以前臂、掌、腕各部位钩挂对手,便其失去重心后施以打击谓之挂打。”
质∶此也“手接手” 啊!
66、P94图76
质∶此时若用头打岂不更有利!
67、P95“拂打,如乙以拳击甲面部,甲闪身进步,左手捂按乙臂。”
质∶也“手接手”啊!
68、P96“钻打”
质∶这是一厢情愿的打法,甲进步时之间隙正好给之乙送“肉” 去。
69、P96“截打” 图81
质∶乙是棒槌,老远地低下头把后脑勺亮给了对方左手,把面部亮给了对方右手,把自己置于挨打的地位,甲只须合掌就可将乙满脸花,又何必起腿。
70、P97“堵打” 图82
质∶甲方也不见得高明,若以腿截腿岂不更加省事。
71、P98“拨打” 图84
质∶也P127所不尚之“手接手”也!
72、P99“错打” 图85
质∶甲方正好给乙方造成了图84的拨打之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也!
73、P100“滚打,利用自身滚动闪化对方之力。”
质∶既用“化”法,那是必须“手接手”的,然而却是本书P127所不尚的。
74、P100“滑力打,攻防中互相接触时,擦点滑进打击对手称为滑力打。”
质∶亦“手接手”也!
75、P101“粘力打,实作中以触觉之活力粘随对手,并施以连续打击称为粘力打。”
质∶也不符合P89所述的祖国真正拳法要诣呀!
76、P102“进步打,进步打是以身带步用步法调整距离和发力时机为步打,进步发力为进步打。”
质∶P93提打、P95挂打、拂打、P96践打、P97堵打、P98滚打等等都是进步而打的,为什么图91才叫进步打?
77、P111“关于重拳”
质∶整体连接并不一定能击出重拳,因为击打效果倘与其他诸多因素有关,例如出拳时的初速度、出拳的角度等等。
78、P116“雀不能飞的原因一是死雀,二是指缝夹雀足。”
质∶少见多怪,也是对前人之大不敬。雀由手心起飞时,必先将其足蹬人的手心以获得反作用力,使其得到初加速度,所以在手张开之前瞬间先将手下坠,雀由于没有人手为其支撑必也随之坠落,此时人手抬起合拢手指,雀自然就不能飞出掌心了。而对于初习者由于掌握不好时机可以在雀腿上拴一条绳子进练习。
79、P117“所谓功法要领相似指的是历代名家巨匠的训练指导思想一一重视实践,鄙弃形式;是整体劲在他们身上有所体现后的特定感觉,是他们大道归一,殊途同归后的共识。”
质∶难道说功法要领相似仅仅是有了整体劲之感觉吗?无论太极、形意都还得分阴阳呢!在形意有十六处练法,其十三即是阴阳。
80、P120“拙力的释义很多,如后天劳作之力,推车、挑担之力、僵力等。”
质∶根据《运动生物力学》,推乃是一种最基本的用力方式,推而未动之时难道不是全身用力吗?何谓拙力?八卦谱曰∶“起是真起方为起”,形意谱曰∶“起如担担”,可见这担担之中蕴有真起,又岂是拙力?关键在于是否认识耳!
81、P120“三窝放松呼吸畅。”
质、呼吸不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82、P121“武学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拳派的武友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钻研古拳谱上,在故纸堆里寻功夫。”
质∶请不要忘记,在《王芗斋拳学》中所提到的《中气论》、《内功心法》以及本书所提到的《手臂录》都是从故纸堆里寻觅出来的。
83、P121“后者在当今索求武学之真谛者中占大多数,究其习而未得之原因是把意拳当成意念拳。”
质∶在学校教学中,如果绝大多数学生成绩不好应归咎于谁?为什么大多数习武未得真谛,那是因为教的人里头骗子太多了!所以说未得意拳真谛其原因并不是把意拳当成意念拳,而是教者队伍中滥竽太多。
84、P121“生生不已之动。”
质∶何谓“生生不已之动”,请解说请楚呀!
85、P121“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质∶在双方生死决斗之时,大家都遵循这一原则多好呀!“和平共处”了!所以现代散打规定在8秒钟内必须进攻。
86、P122“意念牵动”、“ 抱树摇撼”、“意念放大”
质∶练功的本质说来道去要解决的是肌肉、骨骼间的关系,离开这一根本都是隔靴搔痒而已。
87、P124“本阶段训练可以克服习拳者长期劳作所形成的局部的习惯动作和习惯用力。”
质∶长期劳作所形成的某些习惯动作很可能是非常好的武术动作,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动作,而且肌肉的反射时很短,形成了自动化,想改也是改不了的,高明的授拳应当使之更加完善才是正道。例如环卫工人,他们在长期的用大条帚扫马路中练就的腰劲,不正是春秋刀的扫法吗?某些人嘴上说仿生,难道人类自己的动作就没有可仿的吗?所以千万莫要轻视工匠们在劳动中所形成的习惯动作,其中蕴藏很多武术精粹有待开发呢!
88、P124“所以说力是肌肉内部全部肌纤维收缩的总和,其大小同肌肉的横断面和初长度成正比。”
        P125“……据这位科学家讲,如果人体的各部肌肉同时收缩将产生大为超常的力量云云。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人们影响很大,但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想。”
质∶是不是自己又跟自己过不去了!
89、P127“不受外力的拱梁间架”
质∶言过其实,不信你就用50公斤的大砂包摔向他,看他受不受力,再不然用抬一块200公斤巨石压他,看他能承受几秒钟。
90、P130“中华武术的独到之处……同时能够减少心脏负担、呼吸的困难、能量的消耗和克服血液回流的阻力等不利方面。”
质∶中华武术就总体而言尚未得到系统的鉴别,因此麦莠并存,好的很多,但也不乏无益健康的东西,例如在质疑者之所在地,据不完全的统计,习某传统拳者中,在六十岁左右时,中风、偏瘫的比例特别高,这就不能不引起注意。对于有利于健康的也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要有医学鉴定为依据,不可信口开合,不可想当然。这才是负责的态度。
91、P131“其根本要义是技术前提下的再现儿童本有的动作内部诸关系。”
质∶由运动生理学指出∶人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一切动作和技能都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由此可见所谓儿童本有的动作是乌有的。
92、P150“矫正脊柱的后天生理弯曲,使之恢复婴幼儿时期的状态。”
质∶为什么会有生弯曲,因为椎间盘的前、后缘厚度不一样,这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因为现代科学倘不能使发育逆转,所以椎间盘不可能回到婴幼儿时期时状态,脊柱自然也不可能返回到该时期之状态。
93、P151“身体各部动态条件下的质量均衡。”
质∶什么叫做质量均衡?
94、P151“整体劲力不是后天适应直立行为时身体各部的统一协调配合。”
质∶前面已经说过,一切动作和技能都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
95、P153“经常在弯腰位工作或缺乏锻练者背肌萎缩,两侧背肌变而中央的棘突呈一条隆起。”
质∶在P157中央的棘突呈一条隆起可是武学的绝学呢!两者反差竟如此之大。
96、P153“矫正脊柱四个生理弯曲。”
质∶为什么要“矫正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根据是什么?前已叙述,由于椎间盘的前后缘之厚度存在差异,那么“矫正”能做到吗?
97、P167“筋肉若一”
质∶根据字典筋是古代对肌肉的总称。筋肉本一,何须相若?
98、P173“松柔是武学的最高境界。”
质∶《王芗斋拳学》P263“中指拔刚十二柔”, 那中指为什么要刚呢?又本书 P52“根松稍紧”, 那稍为什么又要紧呢?
99、P236图192一1
质∶枪为缠腰索,如此持枪能成为缠腰索吗?
100、P236图193
质∶此步法不正是《王芗斋拳学》中被认为最落后的步法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