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临证指要(10)

 散萃 2011-07-01
 
清人吴谦有外治之法,其中的“贴脐琥珀丹”颇具巧思,用之多验(巴豆去油12克,轻粉6克,硫磺3克,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布脐上,内饼,外用帛缚;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后,去掉药饼,以粥补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饼可救三,五人)。
 
吴谦认为肿胀之病,“属虚寒者,自宜投诸温补之药,而用之俱无效验者,虚中必有实邪也。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之药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然攻药亦须初起少少与之,不胜病渐加之,必审其药与元气相当,逐邪而不伤正始为法也。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
 
余在临床,治此病颇能体会吴氏用心之苦,因而勤求搏采,对肿胀水症,如用补药无效而又不能峻攻时,爱用自制方,名曰“白玉消胀汤”甚佳(茯苓30克,玉米须30克,白茅根30克,抽葫芦12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10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土元l0克,茜草10克,川楝10克,延胡10克,紫苑10克,枳壳10克)。
 
此方通气行水,活血助疏,上利肺气以行治节,下开水府而畅三焦。虽亦有逐邪之力,然无伤正损人之弊,施诸补药以后而肿胀不减者用之,每获良效。
 
水肿是一个病状,有许多原因可以引发,如肝硬化腹水、肾炎病的水肿、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水肿等,则实非本文所能全部概括。
 
四、石水
 
石水是由于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水气不能从小便排出体外,而下结于少腹,故腹胀如石坚硬。病在下焦,属于水气内结,切其脉沉而不起。水结于下,未及于肺,所以其人不喘。水气在肾而粼于肝,可见肋下胀满疼痛等证。
 
总而言之,四水之中,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临证之时须加以鉴别。
 
石水的治疗,可选用温补脾肾,佐以舒肝通络之法,如真武汤加桂枝、川楝、延胡、石楠藤、小茴香等药物。
 
第三节水气上冲证治
 
一、水气的概念(此处水气非指水肿)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相搏,肺寒气逆”;也有人认为水气即是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气。
 
二、水气上冲的证机
 
水气上冲证,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所发展。此证源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仲景提出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疗,为后世治疗水气上冲创立了证治基础。但原文中的苓桂方证,加减化裁,有机地分列于不同的篇章,使人难以掌握全面。而无法引用。为此,进行综合归纳,提要钩玄并参以己意,务使水气上冲体系与系列方证特点而大白于医林。
 
《伤寒论》第67条内容,是论水气上冲证治,我认为这一条是论“水心病“的代表作。
 
“水心病“的病名,是受西医“风心病”病名影响而产生的,病名突出了病症的重点,反映了病的实质问题,比“水气凌心”的名称直接了当,一见便知。
 
关于这一条的原文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文中的“若吐若下”,先点出了证机属虚而非实。正是心阳先虚,然后才有“水心病”的发生。心脏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因“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心阳一虚,则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机,乃有“水心病”发生。近世医者,受西医学之影响,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所发生的心血管瘀阻的心绞痛和冠心病。反而不知心的生理特点在于阳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大功能,乃是它的阳气功能所决定。因为心属火脏,而上居于胸,胸与火皆属阳,故心称为“阳中之太阳”。心主阳气为第一位、心主血脉为第二位。心主血脉,心主神志,都与心阳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心阳亡失,则就停止了搏动,血脉不行,神志消灭。
 
“水心病”以心阳虚为主,诱发水寒之邪从下而上冲打击心胸阳气与血脉的流通。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水心病”的同时,必然中焦的防水大坝的脾土,和下焦管理水气的肾阳也表现了松驰无力,不能制伏水寒之邪上行亦大有关系。
 
“心下逆满”的“逆”之一字,义有双关,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而又道出相应之症状。“满”,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的气机痞塞不通所致,因而出现胀满不通之证。
 
“心下逆满”,旧注解为“胃脘之间”证候。殊不知此乃心脏阳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凡心脏病之心下痛与痞满,而误诊为胃脘病者,临床所见较多,医者所不可不察也。
 
今考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动于中,故有“气上冲胸”直犯离宫之变,仲景不言气冲于胸之具体见证,今特补述于下:胸为心之宫城,乃阳气所会之地。高学山所谓“光芒四射中,但觉一团太和之元气相聚耳”。今心阳被水寒之邪所遏,则自觉胸中满闷,或兼见憋气与疼痛。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为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造成眩晕原因有二: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既虚且抑所以头眩。
 
我们结合临床观察,水气上冲头目尚不止此,每见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鼻塞与不闻香臭等五官科疾患。
 
徐水县农民,李某某,56岁,患鼻塞证,尤以夜晚为甚,只能以口代鼻呼吸,所以口腔干涸为甚。偶因“心悸”请余为治,辨为水气凌心之证,予苓桂朮甘汤五帖。服讫而鼻塞随之痊愈。
 
昌黎中学,李某年已不惑,患视网膜炎,视物右上方有黑色物体遮盖不散。曾服益气聪明汤、杞菊地黄汤等方,无效可言。余见其面黧舌水、脉弦而又心悸头晕,辨为水气上冲、蒙蔽清阳之证。为疏苓桂朮甘汤加泽泻。约服三十余剂,而眼前之黑花消失不见。
 
根据临床观察,水气上冲还往往出现咽喉不利,类似“梅核气”症,梗塞喉中,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文革前余带学生在城子矿实习。某生治一白姓妇,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进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切其脉弦,视其舌苔则水滑欲滴。余辨为水气上冲,咽喉被水寒所痹塞而非痰气之证。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某生讶以为神,问曰:“半夏厚朴汤方为何无效?曰:“半夏厚朴汤治痰气上凝之喉痹;苓桂朮甘汤则治水气上冲之喉痹。此证脉弦、舌水而是其候,误为痰气遂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某生叹服。
 
“脉沈紧”,沉主里,又主水病,弦紧为寒,沉紧正是水寒为病的反映。
 
第四节水气上冲的诊治
 
一、望诊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口、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二、脉诊
 
《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水气上冲为阴证,仲景指其脉为“沉紧”,阴病见阴脉似无可议,然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不暇,其脉则出现“结”,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