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狩猎工具

 gutuchanyu 2011-07-02

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是从远古的木棒、石器、骨器、弓箭发展到使用枪支的。在近代,主要是使用枪支进行狩猎。为了对狩猎工具的发展史有个概括的了解,现从最早使用的木棒、石器说起。
一、木棒、石器、扎枪和弓箭
鄂伦春族最早的狩猎工具是木棒和石器。传说鄂伦春人信仰的"恩都利"(天神),在用桦树皮做
成人之后,这些人就是用木棒、石头打野兽①。鄂伦春老人也说,他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是把木棍削尖来刺杀或投向野兽,实际是最原始的扎枪。同时使用石器进行狩猎②。
在木棒和石器以后,是使用弓箭进行狩猎,这是木、石器相结合的一种工具。据文献记载,东北古民族使用弓箭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的周初。如周武王灭商以后,肃慎曾向西周王朝"贡楛矢石砮"③。它是远古时代肃慎族及其后裔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使用的以桦木为杆,以石为镞的箭④。鄂伦春族是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可能也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鄂伦春人普遍使用弓箭狩猎,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之前。如1750年(乾隆15年)清高宗给黑龙江将军傅尔丹的上谕说:"索伦等(当时鄂伦春包括在索伦部里)围猎,从前并不用鸟枪。今闻伊等不以弓箭为事,惟图利便,多习鸟枪。夫围猎用弓箭,乃从前旧规,理宜勤习。"①这说明到18世纪中叶鄂伦春人已用鸟枪进行狩猎,但在此以前是用弓箭的。弓箭是鄂伦春人自己制做的,弓背是用松木制做的②。箭头早期是石镞,后来用骨镞和铁锨。《契丹国志》载:"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竿"就较形象的写出了鄂伦春人早期使用的弓箭。在东北各族的传说中,他们曾使用各种弓箭,如肃慎使用的檀弓③,鲜卑、勿吉和室韦使用的角导④,契丹使用的黄桦皮缠楮皮弓⑤与鄂伦春人使用的弓大体相似。在近代,《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载:"查俄镇因拔纳斯克以南,阿勒于以北,西伯利以东,纵横各千余里,奇雅喀喇地方,共约四五千人,通呼二腰子(即当地鄂伦春人⑥)。……善使鸟枪、木弓、桦矢。低答弓以黄瓤木为之,性直不弯,长五尺,盈握力度,用麻绳或皮作弦,弛则直亦如矢。矢以蜂桦为之,长视左手至左肩,镞长视食指;本窄末宽约四分。低答以木为之,长六尺余。"弓箭在鄂伦春人社会发展史中起过重大作用。正如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⑦直到今天,他们仍以豪迈的心情神话般的传颂着有关使用弓箭的故事。据说弓箭发明以后,成群的野兽也能打了,一个人一天能打七只狍子⑧。
鄂伦春人用弓箭射击的技术是非常高超的,至今他们还在赞美本民族的射箭英雄。传说鄂伦春英雄卡哈刻曾和满洲额真(皇帝)部下比赛射箭,满洲额真部下使用的牛皮包扎的秀丽雕弓,却不如鄂伦春人粗壮的松木弓有力。传说中的氏族首领根特木耳、毛考代汗也都是射箭能手。直到解放前,鄂伦春族男人死后,还要用弓箭作殉葬品。弓箭也是鄂伦春族儿童的玩具,猎人常常亲手给其制做各种箭,如响箭、回头箭和尖头箭,以便从小培养孩子的射箭兴趣,一到7-8岁,孩子就可以用弓箭射猎飞禽和小兽。解放前,一些老年人也用下地箭的方法来猎取野兽。把弓箭下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用绳子拴住机关,野兽触动绳子;则被脱弦而出的箭所射杀。
在使用弓箭的同时仍使用扎枪。早期的扎枪制做简单,如将一木杆削尖,来刺杀野兽;也有的将木杆的一头安装上石镞和骨镞,来刺杀野兽。在铁器传入以后,也用铁打制扎枪头。在狩猎时,既带着弓箭,也带着扎枪。远距离用弓箭射杀,近距离或遇受伤的猛兽反扑时,就用扎枪来刺杀。
二、铁器与枪支
据《龙沙纪略》记载:"东北诸部落,未隶版图以前,无釜甑罂瓿之属,熟物刻木贮水,灼小石淬水中数十次,瀹而食之";这里所说的"未隶版图以前",即指后金和清朝统治之前,也就是17世纪初,铁锅之类还没有传入鄂伦春族地区。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以此为据,断定在此以前铁器没有传入鄂伦春地区。这种看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后金和清朝统治之前,铁锅之类的铁器
没有传入鄂伦春族地区是可能的,因为他们从事游猎活动,铁锅等笨重,携带很不方便,他们又有简便的煮肉方法,特别是烤肉比煮肉更香,所以对铁锅的要求不是那样迫切。但是,游猎民族,迫切需要犀利的狩猎工具,如铁箭头和扎枪头等。这些东西应在铁锅之前就有传入,当然数量可能很少。这种判断是有一定根据的。如鄂伦春族先人室韦族,就有输入铁的记载;"室韦,……土少金铁,率资于高丽"①。在当时室韦族周围的其他族,也开始输入铁器。如在《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蔡邑说:"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他这里所说的"皆为贼有"是对少数民的污蔑,而好铁传入这些地区却是事实。《金史·世纪》中也记载:"女真旧无铁,邻国有甲胄来鬻者,景祖倾资厚价以与贸易,亦令族人昆弟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由此看来,鄂伦春族使用铁器要早一些。17世纪以后,和内陆联系逐渐增加,铁器也就较多的拥入鄂伦春人的经济生活。特别是火枪的传入并逐步取代弓箭而成为主要的狩猎生产工具,对鄂伦春族的社会经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据老年人记忆推算,枪支大约300年前传入的。开始传入的是火枪。枪支传入的途径有四:其一,是清朝查边的官吏走私进来的。如载;"俄罗斯鸟枪,其受药筒中凹凸如梅花不圆,此与内陆枪迥异。察边至墨里勒克者,购而售之俄伦春,利尝数倍。余察边者不能得"②。其二,是与"罗刹"交战过程中缴获来的。如史载:康熙22年"鄂伦春人朱尔铿格等,于精奇里江杀五罗刹,并获其鸟枪"③。其三,通过商品交换所得。如达斡尔族谙达每年收购猎获品时带来一些枪支与鄂伦春人进行物物交换。其四,鄂伦春人被编入八旗兵之后,清朝发给的枪支。
①《新唐书·北狄传》。
②《黑龙江外记》。
③《朔方备乘·平定罗刹方略》,卷6。
鄂伦春人最早使用的是火枪,共有三种:第一种,"良沙"(火绳枪),是把火药和铅弹装入枪筒,遇到野兽时,用火绳点燃火药发射;第二种,"钢的"(火镰枪),是把火药和铅弹装入枪筒,用火辣引火发射;第三种,"英陶克"(洋炮),也是从枪筒装火药和铅弹,用引火帽引火发射。这几种火枪的射程均为70-80米。
1960年在鄂伦春自治旗甘奎努图充调查时,据70-80岁的老人说,在他们开始打猎时都是使用火枪。当时使用的火枪,多是用皮张换来的。在俄国人那里,一支好的火枪需要60-100张灰鼠皮,或一匹马才能换得。一支北京造的火枪要50银子才能买到。一支一般的火枪,要用1-二件新的皮"大哈"(每件需用5张狍皮制做)来换取。一支达斡尔人制造的火枪,也要20-30张灰鼠皮才能换取。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俄国传入了"别拉弹克"枪。这是一种单响的步枪。它的枪膛只能压一颗子弹,但是子弹已同现在的小口径步枪子弹一样,弹壳后坐有引火帽,把火药装在弹壳内,弹头是用铅制做的,分长圆两种,长弹头是打大兽的,圆弹头是打小兽的。后来" 别拉弹克"枪又分为两种:一种叫"沙拉达克"(长枪);一种叫"尼力开依尼斯"(短枪)。以后仿照"别拉弹克"枪的原理,制造的有"当沙"(单出子)、"马毛斯",仍压一颗于弹;"占透鲁"(十翻子),压十颗子弹;"六开式",压六颗子弹;"十三太保",压十三颗子弹。这种枪支的有效射程是100-150米。子弹是与俄商或汉商换来。后来鄂伦春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会了制做这种子弹。即把引火帽、火药和铅买回来,将旧弹壳打过的引火帽扣掉,换上新的引火帽,将火药装在弹壳里,将铅块溶化,倒在弹头模子里,冷却后取出装在弹壳口上,子弹就制成了。自己制造的弹头既便宜,又能保证供应。"别拉弹克"枪刚传入鄂伦春地区时,一支枪大约15-30元羌洋。
大约在民国初,又有现代步枪传入鄂伦春地区。最先传入的是俄国造的连珠枪。它的子弹穿透力强,命中率高,有效射程一般可达20C-400米。它同时可以压在枪膛中五发子弹,打一枪后,只要把弹壳清除,还可以再推上子继续射击,一枪射不中,再打一枪只需几妙钟。但是,这种枪支由于价格昂贵,这一时期并没有普遍使用。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以后,日寇把鄂伦春人仅有的一部分连珠枪都没收了,直到 1940年把鄂伦春青壮年,即18-45岁的男人编入山林队,日本人才发给每个山林队员一支"一三"式或"七九"式步枪,队员的枪支既可用于军事行动,又可用于狩猎。子弹由当地的日本特务机关控制,定期发给。解放以后,国家发给每个猎民一支"临七九"枪,从此鄂伦春猎民才开始普遍使用步枪。国家还把破旧和损坏的枪支逐年给调换新枪。
近300年来,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从使用弓箭而一跃使用火枪、"别拉弹克"枪和现代步枪,这是狩猎工具的巨大飞跃。但是,鄂伦春人对新的生产工具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接受得了的,新生产工具代替旧生产工具是经过由不习惯到习惯的实践过程。据传说,火枪刚刚传入鄂春伦族地区时,大家争相传用,都想试一试是否好使。最初,用起来感到很生疏,认为火枪还不如弓箭,因为枪声很大,如果一枪打不,不但来不及打第二枪,而且把其他野兽也给惊跑了。即使打到,也只能打一只。而用弓箭,一次射不中,还可射第二次,打到一只还可打第二只。这里有两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其一,相传人绳枪刚传入时,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年人同去打猎,看见一只树鸡,年轻人想用火枪打,老年人想用弓箭射。老年人认为用枪打不可靠。一枪打不到,树鸡闻声就会飞走,而用箭射,即使一箭射不中,树鸡也不会吓飞,还可以再射。两人打赌,年轻人觉得没有把握,于是让老年人先射,老年人一箭射下了树鸡。这个例子说明,旧思想战胜了新思想。其二,传说最初使用火枪时,有个猎人首次拿着火枪去打猎,刚走出不远就遇到一只狭罕。猎人描准打一枪,枪声很大,震得山谷回荡。枪声一落,再也不见罕了,猎人非常懊悔,他想不如拿弓箭来好了。但他走到净站过的地方仔细看了看,发现地上有血迹,他按照血迹寻找,没走多远,就见提已死在那里。猎人看到罕身上被打的枪眼很深,他把罕翻过来再看,子弹已穿过罕身。他这时非常高兴,想这支枪有这样大的本领,于是他亲热的吻了他的枪。这个例子说明,新思想一定会战胜旧思想,新的工具一定会代替旧的工具,关键是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鄂伦春族狩猎,火枪代替弓箭的过程很长,延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一过程中,也可叫做弓箭和枪支并用时期。在很长的时间里,枪支所以不能迅速代替弓箭,除保守思想,不愿使用枪支外,还同交换不发达有关。另外官方阻止鄂伦春人使用枪支,主张其继续使用弓箭,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750年(乾隆15年)乾隆在给黑龙江将军的谕令中,就明确指出:"此后行围,务循旧规,用弓箭猎兽。将现有鸟枪,每枪给银一两,概行收回"。就是在100年以后的1856年(咸丰5年)清朝的一些大臣还主张将鄂伦春人的"鸟枪等械,查取存官"。清朝虽然利用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为其打仗,但又怕他们手里掌握武器对其统治不利,这也阻碍了枪支代替弓箭的过程。
从上表可以看出,清末是火枪和"别拉弹克"枪并用,现代步枪为数很少;民国时期是以使用"别拉弹克"枪为主,火枪也还在使用,但现代步枪明显增加;伪满时期基本是现代步枪和 "别拉弹克"枪同时并用,使用火枪的已是个别人了;解放以后,主要是使用现代步枪,但使用"别拉弹克"枪的也还不少。这一时期使用"别拉弹克"枪,已不是用它去猎取大的野兽,而是为使珍贵毛皮不被破坏而用它来猎取。
三、猎刀、枪架、滑雪板和桦皮船
猎刀(考陶)是猎人必备的狩猎工民之一。打到野兽以后,剥皮、开膛、割肉和剔骨以及生活上的切、砍、刮、劈等也都要用猎刀,猎刀可说是鄂伦春人生活中的万能工具。据传说,早期的猎刀是石制的,它是什么样的,已无遗存。继石刀以后有骨刀,现在也已无人使用。但几十年前,儿童玩耍时,用鹿的第七根肋骨来制做猎刀,这大概是早期用骨制做猎刀的遗迹。铁制的猎刀,是近几百年才开始使用的。起初可能是传入的现成猎刀,以后是自己仿制的,安有用树杈木制做的猎刀把和用桦木制做的刀鞘。一般每个猎民都有一把,出猎时插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
枪架(西将湖)是用松木制做的。将一根1.5米长的树杆劈成两半,将劈开的扁面刮平,外面刮圆,刮好的树杆成半圆形,将两个扁面对起来,在上边40公分左右的地方钻孔,用皮条连接。猎人在使用火枪和"别拉弹克"枪时,在枪架一侧的上端还镶有铁制的扎枪头,以便猛兽反扑时与之搏斗。猎人出猎时将枪架拴在枪上一起背在背后,用时将枪架支起,呈X形,将枪搭在上端进行瞄准。这也是每个猎人必备的工具。
滑雪板(亭那)是鄂伦春人一种古老的狩猎工具。大小兴安岭一年有3-4个月的寒冷天气,有时农历8月就下鹅毛大大雪,直到翌年2-3月才融化。在大雪封山的季节,不论是人,或是驯鹿和马匹行走,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这个季节,鄂伦春人穿滑雪板打猎,行走如飞,跑得再快的野兽也能追上。鄂伦春人的先人室韦就是用这种工具追逐野兽的。如史载;"骑木而行,(答即止)"就是说的用滑雪板的情况。滑雪板是用松木制做,长5尺,宽半尺,厚4分,前端向上弯曲,弯度较大,尾端也向上弯,但弯度较小,中间有用皮条做的套子,把脚伸进后向前推即挂住,站住后向后退即可脱下。滑行时两手撑竿,向后推即可滑行。这种狩猎工具在几十年前还有人使用。
桦皮船(奥木鲁钦)是鄂伦春人的又一种古老的狩猎工具。它"以桦皮为之,较'威乎'(独木舟)尤轻捷,载受两三人,陆行载于马上,遇水用之以渡"。它是用几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先制做好船的骨架,然后把桦树皮用马鬃绳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在船舷上用从头至尾长的木条将桦皮夹住,用木钉钉上。凡桦皮接合处和用木钉钉过的地方,均用松树油堵塞,用烙铁烫烙,使船无漏水处。船体呈柳叶形。船桨(苏克)是用樟松木制做,长约1丈,两端为锹形。顺水用它划行,逆水或在浅水的地方用撑竿。鄂伦春人早期普遍用它捕鱼、狩猎和驮载等。现在会制做和使用桦皮船的只有呼玛和塔河县的鄂伦春人。
四、猎犬、驯鹿和马匹
使用弓箭狩猎,促进了猎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野兽的驯养。猎犬、驯鹿和马匹给鄂伦春族狩猎生产以巨大的推动力。
猎犬在鄂伦春人中驯养和使用的最早。但鄂伦春人的猎犬是何时驯养的,已无从可考。猎犬长期以来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狩猎工具之一,一直延续到使用火枪以后。
过去使用弓箭和火枪狩猎,每个猎人都养一两条猎犬,猎犬是鄂伦春人狩猎的活的工具,是猎手必不可少的伙伴。因为弓箭和火枪射程近,穿透力差,不易打中野兽。即使打中,有时也打不死,这就需要猎犬帮助追捕或与之搏斗,以使猎人有再还手射杀的机会。猎人的武器不好,有时一天也打不到一只野兽,但猎犬能捕捉小动物,使猎人及其家族不至于挨饿,能维持一天的生活。猎人在步行狩猎时,如果第一箭或第一枪没有打中野兽的要害,它就会迅速逃跑,这时要靠猎犬去追捕。再者,猎犬嗅觉灵敏,它能唤臭味跟踪,便于猎人发现野兽。猎犬也是猎人的旅伴,猎人游猎时,常常栖息在深山野谷中,夜间有猎犬在身旁守候,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睡觉。一有动静,猎犬就会吠叫,主人就会及时醒来做好自卫的准备,不至受到野兽的伤害。猎犬还可以帮助主人防御猛兽的偷袭和反扑。鄂伦春老人铁平甲说,他表兄有一次出猎,后面来了一只大熊偷袭,猎犬发现后吠叫起来,并向熊扑去,救了主人的性命。他曾祖父有一次出猎,在狭窄的山谷中,迎面跑来一只老虎,猎犬扑上去与老虎展开搏斗,猎人乘机逃出险境。
鄂伦春人的猎犬,分细犬、长毛犬和狼犬等4-5种,每犬一窝生4-5只。过去好犬在交尾期都是把它关在特制的木笼里,找好牡犬配种后才放出来。生下的犬崽,谁家来要都可以送给,不要代价。但要犬的人家在取小犬时,必须带来刀、剪、斧等有利刃的物件,据说这是象征犬牙会长得象刀刃一样的锋利。壮犬长大后,有的要进行骟割,骟割后的猎犬不但长得强壮,而且在追捕野兽时更钻心致志。猎犬的寿命一般是10年左右。主人从猎犬很小时就给它起名字,名字是按猎犬的毛色或形象来起。如"社鲁布尔"是四眼犬,"库力"是黄色犬,"西力嘎"是细犬,"卡拉木库"是黑色犬,"莫和拉"是花色犬,"占鲁克"是白脖犬,"伦得"是长毛犬,"卡拉加"是白脑门大。从小就叫它的名字,长大后不论它在那里,只要一叫它的名字,它就会迅速的跑来。
猎犬从小就进行训练,如平时扔一块肉让它衔回来,经过训练,它将来抓住野兽时就不会随便吃了;小猎犬,猎人出猎时要用绳牵着,不让它乱跑,怕跑丢或被猛兽咬伤。发现野兽踪迹后,放开让它追捕,如果它第一次战胜了野兽,以后一发现野兽就使劲的追捕。如果被野兽咬伤,就再也不敢追捕了,因此猎人在小犬放出去以后,都是紧紧的尾随,一旦发现小光斗不过大野兽,就赶紧把它叫回来,不让野兽伤害它;打伤狍子后,也让它去追捕,它第一次跑到狍于跟前,狍子一动它就害怕,也不敢咬,但在剥皮时给它点肉吃,它再遇到狍子就敢捕捉了。如果这样训练还无效,当捉到小野猪时,用一条绳子,将一头拴在犬脖上,一头拴在猪腿上,一撒开,野猪就拖着犬跑,小大一急,就会咬野猪,把咬死的野猪肉给它吃点,它尝到滋味以后就敢咬了。鄂伦春人说,真正训练出一条好猎犬,得l-2年的时间,并且不一定每条犬都能训练成猎犬。
鄂伦春人过去饲养的猎犬,都是喂兽肉,也喂些剩饭剩菜等,现在野兽肉少了,一般都是喂些剩饭和兽骨等。猎犬平时在主人的"斜仁柱"旁或"斜仁柱"中卧着。如果看到远处来人,不管是主人猎归还是来了客人,都会群起狂叫,直到把人迎进"斜仁柱"才停止。但是,即使是客人,只要已住在"乌力楞"中,任你在"乌力楞"周围活动,无论谁家的犬也不会叫咬。
据文献记载,鄂伦春人在黑龙江以北游猎时,饲养驯鹿。这点在第一章探讨族源问题时已经叙述了。在进行民族学调查时,鄂伦春族老年人说,在黑龙江以北黄河(即结雅河)河源一带居住时,曾大量饲养驯鹿,每家都有几百只。老人听其祖父、父亲说,鄂伦春人从江北迁移到江南以后,也是使用驯鹿。以后从江边往下移动时,由于没有驯鹿的饲料--苔藓,才逐渐把驯鹿淘汰了。驯鹿是何时被驯养的,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史料,大约是在5世纪末,如《魏书·帝纪·序纪》载:"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这可能就是有关驯鹿的记述。但外国学者认为,驯鹿的饲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究竟起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鄂伦春人的驯鹿被淘汰,至少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因此他们对饲养驯鹿的具体情况,已不知晓。我们只能从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中知道一些饲养驯鹿的情况。鄂温克族称野生驯鹿为"索格焦",在很多方面与家畜驯鹿相似。现在野驯鹿在中国已经绝迹。驯鹿主要以食苔藓为生,它还吃蘑菇、树木和灌木的嫩枝;但是没有苔藓它是不能生存的。在一个短时间不吃苦藓就变瘦弱了,而吃过一个时期质量好的苔藓后就又肥壮起来。驯鹿在鄂伦春人中被淘汰主要就是因为吃不到苔藓。在使用马匹以前,驯鹿的用途是非常大的。它可以用来骑乘、驮载。它的脚步平稳,善走塔头甸子,也可穿越灌木丛,善踏碎裂的山岩和倒木。饲养驯鹿的方法比较原始,也比较简便。用时用木棒击树,鹿闻声即来,在喂盐时将使用的驯鹿捉住,不用的驯鹿很快又回到原始森林里采食苦藓。我国鄂温克族饲养的驯鹿比苏联境内贝加尔地区的驯鹿个小,载重不能超过百斤。鄂伦春人过去饲养的驯鹿,可能也大体如此。
清朝统治鄂伦春地区以后,将其分为使鹿和使马两部分。可见当时鄂伦春人中一部仍在使用驯鹿,另一部分使用马匹。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鄂伦春人是淘汰了驯鹿以后才开始使用马匹的。但从文献记来看,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开始使用马匹。如《梁书·诸夷传》中记载句骊人,"其马皆小,便登山。"就和今天鄂伦春人使用的马很相似。鄂伦春族的马匹矮小,善于爬山、穿越森林和沼泽地。这种马是否和匈骊马有渊源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是和匈骊马有渊源关系,那鄂伦春人使用马的年代可以大大提前。
近代鄂伦春马匹的来源有二:一是通过达翰(族谙达和汉商交换来的二是曾有些鄂伦春人到草地赶过马群。处于原始社会的鄂伦春人,由于没有或很少有私有观念,认为草原上的畜群和野兽一样都是老天爷赐给的,因此去赶马群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恩格斯说过:"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马匹传入鄂伦春人地区,大大提高了鄂伦春人的生产力水平,它不但为驮运、迁徒带来了方便,也为出远猎和追赶野兽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工具。马匹负载量大,跑得快,为频繁的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鄂伦春老年人说,鄂伦春族有一个时期马匹很少,狩猎都是只用马驮着所需要的东西,而猎人步行。到了清末民初,马匹才发展起来。关于这一时期马匹增多的原因,在进行民族学调查时,曾就这一问题访问过许多老年人,他们说,这一时期马多,主要是繁殖的,繁殖多的原因,首先是草场好。要草长得好;每年春天必须烧荒,这在过去是不加限制的。草长得好,马不但改腰抓得好,就是冬天下大雪也不要紧;因为草长得高,马可以把雪掊开吃草,可以吃得饱;不至于因瘦弱和冻饿而死亡;其次。狼害少。当时野兽比现在多,狼抓野兽可以吃饱,所以很少以马为食;第三,过去没有遭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鄂伦春人居住在深山里,马匹与世隔绝,传染病没有传播到这里,也没有遭受大的风雪灾害;第四,马多起来后,每匹马轮流使用的次数大大减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膘肥体壮。在使用时,挑好马骑,不骑瘦弱的马匹,也不骑怀驹的骒马。这样骒马不但不流产,生下的马驹也健壮。以后马匹逐渐减少,减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马匹猛增后,曾发生几次大的风雪灾害,使马匹大批死亡;第二,不但马匹来源减少,还出现了卖马现象。主要是民国时期,许多鄂伦春人染上了鸦片烟瘾,使人懒惰了,出猎次数减少,收入也随之大减;第三,马匹减少后,每匹马使用的次数增加,老弱和骒马也不断使用,因此有的马因过度疲劳而死亡,有的流产;第四,野兽减少,狼没有吃的,因此不断抓马吃。
鄂伦春族一直采取一种原始的放牧方式。不论每家有多少马匹,都没有专门放牧的人。马匹一年四季都是在草甸子上散放着,在各个季节根据水草的好坏,更换牧场。过去他们一年迁移频繁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给马匹寻找好的草场。夏天马匹一般是夜间在草甸子上吃草,白天瞎蜢很多,咬得马受不了,每天早晨太阳一出来,就跑回鄂伦春人居住的"乌力楞"中,各家的马匹由各家分别给熏蚊烟,即把朽木和马类渣点燃,冒起浓烟,马匹自动的聚集在浓烟旁边,瞎蜢和蚊虫怕浓烟,浓烟一起,它们就飞走了。夜间温度较低,瞎标不出来,马匹可以安静的吃草。秋冬马匹整天散放在草甸子上。春天,鄂伦春族有烧荒的习惯,即把一定范围的旧草烧掉,这些地方春草可以较早的长出来,既可引诱野兽来吃,也可放牧马匹。在一部分鄂伦春人中,为防止冬季的风雪灾害,在秋季也打些羊草贮存起来,以便马匹冬季食用。从春草长出后马匹就逐渐肥胖起来,秋天膘头很好。但在漫长的冬季,大雪覆盖草场,马吃不饱会很快就瘦弱下来。在这个季节,他们要经常给使用的马喂些草料。草即打下晒干的羊草。鄂伦春人给马喂的料是野兽肉。一般是用鹿、 、狍肉喂马,也有用猪和熊肉喂的。有的是用煮熟的肉喂,有的是用生肉喂。喂马的肉要把骨头剔净,切成小块。鄂伦春马大多都能吃肉,但也有不吃的。对不吃肉的马,要把煮熟的肉切成小块,拌上盐或小米,经过这样喂几次就吃了。一匹马一冬喂50-60斤肉,马的膘头就可保持和秋季一样肥胖。
鄂伦春族一个马群大约有马20-30匹,其中有一匹儿马。儿马一般是在自己群中选择,如果自己群中没有适当的,就用骒马到别人家的马群去换,其余的儿马都是骟了后骑用。鄂伦春人中有会骟马的,一般一个"乌力楞"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人,骟马时去请他,他为别人骟马不要报酬。儿马一般是3-4岁时骟。骟马是在春季进行,骟后使马能抓膘。骒马一年产驹1匹,如劳役过重或瘦弱时3年生两匹,多在农历3、4、5月产驹。难一时要人助产,正常产驹留在家中几天,因怕马驹被狼吃掉。狼是马驹的天敌,据白银纳村的孟高古说、从他30岁至4 3岁的 13年中,他家马驹遭狼害者约有20余匹。鄂伦春马从不剪鬃,认为马剪鬃容易死亡。但可以剪马尾,当需要马尾搓绳时。剪3-4岁马的马尾,一般剪半尺到1尺,是在秋季剪,夏季瞎蜢和蚊虫很多,马尾可以驱赶蚊虫。
鄂伦春马主要靠自然繁殖,这种马从小生活在兴安岭的自然环境中,能适应严寒酷暑,能爬山,善走沼泽地,不易得病。鄂伦春人也不断从达斡尔人、蒙古人、俄国人和汉人中买进一些马匹。从达斡尔人和蒙古人中买来的马容易适应当地环境,从俄国人或汉人中买来的马不容易适应当地环境,易于死亡,特别是改良种马,更不适应当地环境。据说过去曾买过一批白俄的三河马,由于这种马不会在雪地掊雪找草吃,很快就冻饿死了。
鄂伦春人的马群没有标记,因为马的数量不多,都识别得很清楚。一般都是一匹儿马领一个马群,不易混群,就是这群中的马跑到那群里,也认得出来。
鄂伦春马从小有喂盐的习惯,一般能接触人。用马时,把马赶回来,在喂盐时抓住。没有骑用过的马不好抓,也用套马竿来套。但不是骑马奔驰追赶,而是在马吃草时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将它套住。没有骑用过的马,当骑用时虽然有些发生,但只要备好坚固的马鞍,套上结实的缰绳,再用马拌将腿拌上,跑2-3天就驯服了。
鄂伦春人的马,在家庭成员中不能乱用,都是分开专用。就是马少的人家,男人和女人骑的马也必须分开。马犋也是分开的,妇女的马犋棋男人是绝不用的。有的人家还有专门给神骑用的马,这是人或马患病时许的愿。这种马的标记是,在马尾上挂有红黄布条,一般不用这种马,用时也只许男人骑,妇女绝不能骑。
在鄂伦春语中,对马匹颜色的辨别、叫法及马惧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与蒙古族的相同,只是在发音上略有出入。从这点可以看出,鄂伦春人的马匹,早期可能是从蒙古人那里传入的。下列马犋的名称,鄂伦春族和蒙古族是相同的。如马鞍(额莫格勒)、马镫(提热克)、马屉(陶库)、马肚带(奥老木)、鞍稍皮(甘叫库)、马嚼子(卡达勒)、马笼头(老格吐)、嚼扯绳(的老)、三腿马拌(古日比兰)、两腿马拌(通达)、马拌的总称(提吉热)、前后拌(额入嫩)、鞍秋(考都日格)、小肚带(吉如木)、鞍垫钉(包包勒)、嚼口(吉博古)、鞍坐(市路格)、鞍板(卡博塔)、鞍鞯(克博突格)、镫皮(杜热木古)、散花子(吉勒包日 、兜绳(哲伊勒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