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爨氏始祖说

 TLB519 2011-07-03

 

云南爨氏始祖考

王雪樵

 

云南爨文化爨人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包括今天的汉族、白族、彝族,以及历史上的羌、氐等多种民族在内一个特殊的部族。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统治者为爨姓汉人,故称其为“爨人”。长期以来,关于这里爨姓的汉人始祖一直存在着争论不休。《新唐书•南蛮传》说“西爨自言本安邑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说“爨氏本安邑县人”;而《爨龙颜碑》以及《两爨世家》则认为“爨氏乃楚令尹子文之后”“食采于爨,迁运南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希祖先生《云南两爨氏族考》(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期刊》第三期)力主前说,而斥后说为“数典忘祖”。那么,“安邑说”与“子文之后说”何者更接近事实呢?笔者以为,关于这个问题,两种说法相互并不完全排斥。问题在于缺少对中间一个衔接点的确认,从而导致后人理解偏执,产生了分歧。这个衔接点即爨人食采之地“爨”。

一、“食采于爨”之“爨”在哪里?

《爨龙颜碑》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碑文为爨道庆所撰。碑文中谈到爨氏的源流说:“其先世则少吴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班朗绍纵于季叶。阳九运否,蝉蜕河东。逍遥中原。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爰及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 乃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迁运庸蜀,流薄南人。”这是关于云南爨人的最早记载,讲的是爨氏先祖为楚令尹子文,后改姓为班氏,以汉末采邑于爨,因改为爨氏。曹魏时有爨肃者,任尚书仆射、河南尹,由中原而入蜀,最后落户于云南。《两爨世家》载于清末道光《云南志钞•封建志》,其中说:“爨氏自谓楚令尹子文之后,汉季食采于爨,以爨为氏。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然《战国策》魏惠王时有爨襄,则著姓已在秦前。”又日“晋氏东迁。中原扰攘,爨氏以方土大姓,自王蛮方。所部夷既众,皆从主人之姓,统称爨人,而分东、西两爨。”两文均提出“食采于爨”遂为爨氏,《世家》又谓“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那么,这里所谓的“爨”究竟在那里呢?“食采于爨”与“河东安邑”有没有关系呢?据笔者考察发现,这里所谓的“爨”不在今云南或别处,恰恰就在安邑。所谓“食采于爨”,就是食采于安邑爨乡;故“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亦即“自安邑爨乡,迁运南土”。这个“爨乡”就是今夏县(汉代为安邑县)爨村。

二、“爨村”得名之由来

爨村,今属夏县瑶峰镇,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名“全村”。位于中条山下,距夏县城二公里,距战国魏都安邑所在地(今夏县禹王乡)十余公里。《战国策魏策一》日:“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擒乐祚。魏王悦??以赏田百万禄之??()再拜辞日:使三军将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于是赐巴宁、爨襄田各十万。”史称这是发生在魏惠王九年的事情,当时魏惠王尚未迁都大梁,爨襄之封地就在距魏都安邑不远的爨村,爨村之“爨”即由爨襄所封地而得名。由于史籍散失。没有留下“爨乡”、“爨村”作为地名的记载,故当地人又有另一传说:谓爨村是由“韩信擒获魏豹时汉军于此设灶()”而得名。而关于韩信擒魏豹的故事当地流传的说法很多,其中附会之处亦甚多,“于此设灶而得名”或不可信。但说明了至少在汉初当地就有“爨乡”或“爨村”这一地名,且一直沿用到1981年改名“全村”时为止。这与碑文所言“爰及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恰正吻合;与《世家》言“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亦相吻合。可知此爨村即爨人先祖“食采于爨”之地不误。

三、子文之后自何处“徙采于爨”呢?

那么,爨氏之先祖究竟姓什么?又是自何处迁徙而来食采于安邑?这里不妨从爨氏的“族望”说起。《通志•氏族略》称:爨氏“望出晋昌。后汉河南尹爨肃。见谢承《后汉书•蜀志》。”晋昌郡,即今山西忻州市定襄、代县一带地方。那么,晋昌有无令尹子文之后呢?有,这就是班氏。《汉书》卷一百上:“班氏之先,与楚同姓(芈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梦(云梦泽)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名‘谷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为‘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搂烦(今太原北),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戈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

由此可知,爨氏确系令尹子文之后裔。秦灭楚后,其一支称班氏,徙往晋昌郡,成为当地望族,以财富雄踞一方(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即有班壹的故事)。至今在忻州、定襄一带,班姓仍为望族大户。经约400年后至汉末,班姓中一支又由晋昌封于安邑爨乡,于是改为爨姓。卜居安邑7O8O年后,爨肃迁蜀,合族再迁南中,成为南中大户。至永嘉之乱(公元310)后,遂王南中,与所辖夷众形成爨氏部族—— “爨人”。爨人之迁徙、形成过程大体如此。《爨龙颜碑》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即公元458年,彼时距爨氏王南中不过150年,碑文比较准确记载了爨氏氏族迁徙过程及源流,应视为真实可信,不可轻诋为“数典忘祖”。

四、爨氏系何人之后?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第一,爨肃自称“祖籍晋昌”,而爨人为何自称“河东安邑人”呢?

这是由于古人祖籍、郡望与出生地并不一致,例如韩愈号称“昌黎”,生地却在河南并不在辽宁。因而谈“祖籍”往往要上推一代或数代。爨肃初出之时其家族尚居于安邑,而其先祖则是由晋昌迁来安邑,故向上推一代或数代,称其祖籍为晋昌。而爨人乃是由安邑迁南中的,称爨人时其居地已在南中,故向上推一代或数代称其先祖为河东安邑人。究其实,爨肃之先居晋昌时犹为班姓而尚无爨氏,而爨肃称其族望为晋昌时,其举家已迁安邑矣。爨氏或称“郡望晋昌”,或称“河东安邑人”,应是先由晋昌而安邑,又安邑而南中两次大迁徙在爨氏(班氏)移民中留下的

记忆。

第二,自安邑爨乡迁往南中的爨姓是否全是班氏

 (令尹子文)之后?原封于此地的爨襄之后哪里去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战国魏将爨襄之后在班氏迁来之前已徙往它邑,(与夏县紧相毗邻的平陆县即有“爨家坡”村,村中至今犹有爨姓人家,很可能系由夏县爨村迁来)当地虽有“爨村”,而村中已无爨氏;班氏徙来后遂“以地为氏”,改姓为“爨”。故南迁入滇之爨氏即全部为班氏之后。另一种可能,汉末爨村仍有爨氏,即魏爨襄之后;班氏迁来之后亦改为爨姓,后一同迁往南中。故爨人分为两部,一部即“西爨自言本安邑人”者,为爨襄之后;一部为班氏徙安邑“以爨为氏”者,亦即碑记家谱中述其先祖为令尹子文之后的那一部分爨人。比较而言,两种情况中,第二种情况可能性更大些。犹如春秋末年晋大夫里克被诛,克妻司城氏携幼子季友,逃往封地安邑相城,易姓为“相里氏”,而安邑相城土著本有“相”姓,故当地一直有“相”姓与“相里”姓之别,今则统称相氏。在此需顺便提及的是,魏晋爨氏南迁后,安邑爨即无爨姓人家。到明初山西大移民,爨村又有一批人被迁往北京西郊,军屯而后落户,在当地建立了村庄。村中虽无一户爨姓,但留恋故土,仍起名为“爨里安口”,并在村口石崖上刻了一个很大的“爨”字,以示不忘根本。这与爨氏南迁云南后仍以“爨”为部族之名的做法颇有相似之处。

五、庄峤入滇与爨人形成有关吗?

另外,造成爨人祖先混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由于战国末期楚国庄峤入滇。庄峤是楚庄王之后,令尹子文亦系楚王宗室。《新唐书•南蛮传》云:“白 郎滇池以西,皆庄峤之裔。”擅萃《诏史补》云:“春秋之时,川蜀之蛮,皆熊挚之后;滇濮之蛮,皆熊堪之后;总为熊绎子孙也。庄峤开滇,楚之公族多从行。??故今之爨蛮,咸自以为楚令尹子文之后。”其实,庄峤入滇与爨人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子文之后班氏系由楚而徙晋代,由晋代而徙安邑,又由安邑而徙南中,沿此路迁徙过来,非直接由楚入滇者,故战国时随庄峤入滇的“楚之公族”非子文之后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子文之后班氏改姓爨氏入主南中后,先期入滇的庄峤之后融入爨人部族则是完全可能的,从而形成了爨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班固.汉书[M].北京t中华书局,1956

[3]刘向.战国策.魏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王雪樵.川底下村名的由来[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023

[5]王雪樵.河东文史拾零[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6]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

[7]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