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个生物医药项目进驻新兴产业推动南海中部崛起

 醒神议事厅 2011-07-03
29个生物医药项目进驻新兴产业推动南海中部崛起

http://  2011-05-26 09:49:16  来源: 珠江时报


区长区邦敏预言,引入中科院项目和技术,将带动中部片区新兴产业与二次城市化

  核心提示 昨日,南海区政府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南海生物科技医药产业中心,正式迎娶29个一流生物医药项目。这标志着南海酝酿两年之久的新兴产业有了实质性进展。
  根据南海“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发展战略,中部片区的定位为“制造基地,产业智库,交通枢纽”,而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作为南海中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部分,将带动南海中部产业的崛起。
  区长区邦敏预言,中科院的项目和技术进来,不但为南海送来新兴产业,也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促进南海的二次城市化,而顶级科研机构邂逅雄厚民间资本,必将产生巨大的爆发力,或将影响南海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城市格局。


中科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揭牌。

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以及李子甫、区邦敏等市、区领导出席进驻生物医药园区项目的签约仪式。

园区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研究。


》区长寄语
技术资本联动
推动城市发展
  南海区区长区邦敏:在十二五规划中,南海提出要建一千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以发展新的产业,跟城市互动,跟整个人才结构相匹配。
  建产业载体容易,但是里面装什么东西是难题,而中科院和佛山市政府的合作为南海新一轮产业的转型升级找到了出路。目前中科院与企业合作的院士工作站已初显成效,一大批项目的结合,使企业家和资本都找到好的去处,这样的模式也让地方政府找到了产业和城市升级的有效途径。
  曾有经济家讲过,影响世界21世纪发展的是两件大事:一是以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要有产业的支撑,这个产业就是我们的新兴产业,中科院所带来的生物医药产业,使技术的产业链和社会资本的产业链完美结合,而这个产业发展过程必将推动城市的发展。
  南海是民营资本最活跃的地方,当南海的民营资本跟以中科院为首的国家级权威技术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爆发力将是巨大的,这将影响南海整个十二五发展的格局。

》专家视角
建精品园区
避免“小而全”
  袁奇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珠三角不缺产业园区,缺的是精品的产业园区。建议南海国家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弹性,吸引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一定要避免“小而全”路径,要充分利用南海、佛山中心区域的服务配套,把优势资源落实到医药产业上。

项目前景 单个产品年产值多数可超亿元
  我国一种抗肿瘤的新药,是世界上首个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以局部瘤内注射方式给药来治疗肿瘤,“因为必须要给药到肿瘤区,所以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医生才能操作,这样就限制了药物的使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南海中医药生物产业中心主任朱咏峰告诉记者,此次入驻的29个项目中,就有一个是专门突破此难题的。朱咏峰预计,这个项目产业化后可突破行业瓶颈,仅单个产品的年产值即可突破十亿元。据他透露,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近两三年内可实现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此次产业园入驻的29个项目,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好的产业前景和市场前景,个别项目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可填补业内空白,其中五到十个孵化项目近一两年内可实现产业化,届时单个产品的年产值多数可超亿元。
  不难看出,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特点的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正在悄然崛起,并将逐渐成为引领南海区域转型的生力军。
  这对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南海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近年来南海先后出台“雄鹰计划”“扶大扶优扶强”等产业扶持办法,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但是仅仅依赖原有的传统制造业,靠单纯的利润增长来实现迅速突破,难度相当大,南海的选择是边外引、边培育。奇美、旭瑞光电、一汽大众等是外引的代表,正在培育的产业则包括金融、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院地结缘 “顶级园区”促竞争力提升
  记者了解到,这29个项目入驻前均经历了严格的论证评审,其中参与评审的12个专家中包括2个院士,其他多数还为国字号单位的知名专家。如此严格的把关源于南海打造顶级园区的梦想,同时也决定于南海与中科院合作的初衷。
  那么,中科院为什么会选中南海呢?
  实际上,项目的敲定是在2009年7月。当时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的18家院所和40多位科学家,齐聚佛山,与佛山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而南海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就是其中的合作项目之一。据项目负责人透露,当时其实很多地方都对中科院抛出橄榄枝,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南海呢?除了南海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地方政府的胆识、诚意以及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他们所看重的。
  当时大沥镇在经历节能减排治污后,也急需培育新的产业来保持区域的后续竞争力,于是,南海将这个园区放在了大沥镇西部,毗邻大浩湖、南国桃园度假区,与仙溪水库连为一体,周边分布有南海大学城等。根据规划,该园区将建设成集科研孵化、医药生产、医疗康健、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园区。
  去年南海区委区政府提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将南海中部片区定位为“制造基地,产业智库,交通枢纽”,而位于大沥西部的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被划入南海中部片区,产业中心被赋予更广阔的平台。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表示,南海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是南海区委区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将有力地促进南海、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科技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接,增强生物医药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对加速培育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带动佛山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前景 技术资本联姻引领产业升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29个入驻项目中,有五到十个可以在近两年内实现产业化。其中香蕉抗性淀粉项目已经完成产业化前的所有准备,正在接受质量体系认证,一旦通过认证,就马上实现量产。据项目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杨公明透露,这种淀粉可用于生产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的糖等,也因为有助于排便、易产生饱腹感等特点,可用于减肥,预计年产量将超一万吨,年产值超9亿元。
  区长区邦敏指出,中科院的技术和项目,为南海带来新兴产业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城市更新而带动了南海的城市化。且顶级的科研机构把技术的产业链带来,与南海社会资本的产业链结合,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巨大的,或将影响南海十二五期间的城市产业格局。
  据朱咏峰透露,园区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二批项目的发布,同样会经过严格的评审来筛选,将会再选20到30个项目进来。“这类项目,一般前期的研发周期在10年左右,我们通常选择是已经进行了八九年,可以短期内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大沥镇镇长吴绍秋表示,目前园区也正在加紧产业载体建设,首期已经完成9000平方米的产业载体,被29个项目全部用完。园区正考虑在南海中部再争取两三万平方米载体平台,并在仙溪水库片区整合150亩土地,建设成15万~20万平方米的产业转化生产基地,现已进入拆迁阶段,计划下半年能启动项目建设。

》园区介绍
项目入驻可获资助
金额最高六百万元
  中国科学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总体规划由“两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功能区”组成,即包括:孵化中心、药物临床前评价中心、产业化基地、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医药商贸区、康健体验区、生活配套区组成,把研发、生产、商务、康体、居住、休闲等多种城市功能融为一体。
  通过专家评审小组评审的项目可获得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资金扶持方式为无偿资助、有偿使用和股权投资三种,其中无偿资助金额为100万到600万元不等。孵化中心还以优惠的租金价格为入孵项目提供100~100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中试生产和经营场地。
   
》他山之石
生物科技企业聚集
莱茵河形成生物谷
  近年来,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都在向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靠近,逐步形成生物谷或药谷。欧洲莱茵河上游生物谷始建于1996年7月,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十几年形成了著名的莱茵河上游金三角生物谷,成为在国际范围内深具影响力的生物科技园区之一,生物谷内已建立了250个公共实验室和150个私人实验室,汇集了近万名研究人员,集聚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约700家机构,提供了10万个就业机会。
  相关专家认为:除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产地和交通优势,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其发展和运作模式:
  一是稳定高效的组织保障。成立由来自各国的科技、开发、贸易、商业等不同领域的生物谷促进机构,为谷内企业进行积极的协调和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二是强有力的政府扶持。对每个药品通过论证后,三国政府均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各自地区内研发机构加快研发进程;
  三是有效的资金运作模式。生物谷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融通渠道,包括大型的风险基金,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和吸引一些对生物谷、生物技术有特殊兴趣的基金,以及具有专业评估能力的银行投资等,并给各创业者提供商业策划和咨询。

策划/梁月华 吕啸天
撰文/本报记者 赵艳丽 实习生 罗春兰
通讯员 梁江萍
摄影/本报记者 谢志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