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容环境卫生规划

 胜读书 2011-07-04

  “十一五”期间,是南京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加快“争先进位”步伐的关键阶段。同时,“十一五”规划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按照规划体制改革的方向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这将是今后城市管理的着力点和最终目标。为此,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南京市容环境卫生 “十一五”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基本回顾

  “十五”期间,市市容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及“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抓住老城改造、“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等契机,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开展大规模、超强度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强化硬件建设,全面清理环境卫生“脏、乱、差”和整治市容市貌“破、旧、乱”现象,有效破解了城市管理工作中几个久治不愈的顽症,较好地完成了市容环卫“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市市容局和市城管执法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构架的形成和建立,大大拓展了市、区两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发挥,市、区、街道(镇)三个层面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初步形成,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的合力和良性互动,城市管理秩序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为推进市容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机制。2003年底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05年夺得了“迎十运”市容市貌“金牌”。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洁净卫生

  1、主次干道长效洁净。“十五”期间,;针对晚间卫生差薄弱环节,我市全面推广‘一家管、两班运、三清扫、全天保’的作业方式,建立道路保洁的延伸作业制度。在全市260条“二班制”和47条“两班半制”清扫保洁的主次干道或路段,配备专门人员、车辆收集沿街店家夜晚垃圾,确保生活垃圾不在晚间的主次干道积存,做到白天与晚上一个样。

  2、街巷卫生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我局注重提高居民区环境卫生质量,开展千条街巷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街巷保洁新机制,道路长效洁净由城市主次干道向街巷延伸。通过“一家扫”等作业机制改革,逐步消除保洁作业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2005年建立了街巷长效清扫保洁机制。至2005年,全市1711条小街小巷(836.3万平方米)纳入环卫清扫保洁范围,实施街巷卫生的环卫清扫保洁专业化管理,做到“二扫一保”,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环境卫生一个样,极大地提高街巷卫生水平,改善居民区卫生面貌。

  3、道路立面明显改观。道路长效洁净由平面向立面延伸。一是立面列入正常保洁。采取招标方式,将全市66条道路主干道立面“三乱”清除工作承包给两家清洗公司,按照景观路、达标路的标准进行日常考核,奖惩兑现并采用语音呼叫处罚系统,追呼违章电话号码和打击“三乱”制造者的制假窝点等手段,从源头控制非法小广告的产生,有效地遏制了“三乱”现象的蔓延。使得南京道路牛皮癣现象得到有效根治;二是组建了建筑物清洗管理协会,加强了检查督促,发布了《关于城市建筑物清洗管理通告》,加大对不洁建筑物清查力度,对业主发放清洗整改通知书,开设清洗专业培训班。全市共有200多万平方米高层建筑定期清洗出新,对促进城市容貌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4、公厕全面提档升级。按照罗志军书记提出的开展“公厕革命”精神和“布局合理,改造到位,造型别致,焕然一新,造福于民”的要求,我局想方设法,积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新改建公厕311座,其中新建公厕110座;改建公厕201座,均在二类以上,总投资约5500万元,一类公厕从7座提高到191座,二类公厕也达到519座,二类以上公厕比例占环卫公厕总数的93%。

  5、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升。“十五”期间,添置机械化扫路机40余台,实行机械化清扫的道路面积达到874.2万平方米,机扫率从“九五”末的9%提高到20%,。并出台并落实《南京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和冲洗规定》,坚持扫、冲、保相结合,做到道路见本色,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大幅度提升。

  6、渣土管理得以强化。规范建筑工地、市政工地、房屋拆迁工地和堆场管理,施工现场定时洒水降尘,无粉尘蔓延,进出口地表实施硬化。渣土密闭运输,防止抛洒滴漏,采取建设硬地冲洗设施、净车出场管理、实施门前保洁制度、美化工地围墙围挡、及时清理污染道路和强化违章行为查处六管齐下的举措严管渣土运输,共规范工地1211家,查处违章行为6992件,主城区重大渣土污染基本杜绝。

  (二)、市容景观亮化美化

  “十五”期间,南京市市容管理结合老城改造“7721”环境整治工程和“迎十运”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市容铁路沿线、进出城道路、房屋和城市道路出新、户外广告、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城市“牛皮癣”等十大专项整治战役。

  1、摊点管理规范有序。“十五”期间,按照 “退路入室、清路治乱、用路有序、还路于民”的要求,规范设置了77条街巷,62处约5000个摊点。并采取班车巡查、错时整治、交叉执法、定岗定责、拔“钉”制“邪”、有序疏导和绩效挂钩七种手段对占道摊点实施连续整治活动,取缔各类违章占道经营行为和出摊出场经营活动,重点打击沿街占道的无证游商浮贩及污染环境的占道烧烤、大排档等。至“十五”期末主次干道和近300条街巷已基本达到无违章占道要求。

  2、广告店招美化出新。按照“减量治乱,调整置换,出新提档,规范有序”的原则,对主城区100条主次干道、5个窗口地区、16个大市场和5大出入城道路违规广告招牌进行综合整治。清除各类非法设置和低档次户外广告和标志,出新破损陈旧招牌和门头装饰,整治横(条)幅布幔和残损、废弃、停用的各类广告牌,彻底清除“广告楼”。并对违规广告予以拆除,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试行户外广告设置权拍卖;各区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实施了门头店招的出新改造,建成了一批景观道路、景观围墙。

  3、亮化格局逐步完善。“十五”期间,藉城市老城改造“2231”工程部署和“迎十运”十大环境整治,南京市城市夜景灯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共投资8000万元,按照“亮化规划建设纲要”要求,着重围绕“三圈三带三片”建设,提升和完善新街口、鼓楼和山西路三大核心圈,秦淮河风光带、古城墙景观带、道路迎宾带三带,夫子庙、朝天宫、白马公园三片夜景亮化,建成中山北路、中山路、钟山南路、长江路等5条37.3公里长的亮化景观路,打造了夫子庙、北极阁风貌、石头城片和月牙湖、雨花台烈士陵园,内外秦淮河河段和河西八路一园二轴三个广场等“精品”景观。逐步构成以点、线、片相结合,山水城楼相辉映,古都特色和现代气息相交融的亮化格局。到“十五”末期,全市楼宇亮化1200幢,美化了城市夜景、丰富了夜间经济。2004年,南京成为国内继上海和广州后第三个加入LUCI(国际城市照明协会)的城市。

  4、铁路沿线面貌较大改观。按照“四无一有”的标准,实施“拆、清、改、建”四个步骤,彻底整治铁路沿线两侧50米内的环境, 累计拆除违法搭建41055平方米,拆除霹天粪坑、旱厕393个,清运道渣杂物22.5万吨。完成建筑外檐立面修饰9.2万平方米,新建围墙2.2万平方米。同时还对户外广告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外环线内的津浦、沪宁、宁芜3条全长103公里的铁路沿线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三)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逐步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扩张,市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量逐步递增。“十五”末期,南京市市区(含新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169万吨,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为147.万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7 %。平均每天产生垃圾4600吨,夏季垃圾高峰期达到5500吨左右。

   1、填埋场建设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十五”期间,我市投资1.5亿元人民币,按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扩建天井洼、轿子山和水阁卫生填埋场(目前已建成使用)。天井洼填埋场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垂直防渗,达到无害化等级二级标准。轿子山和水阁填埋场实施水平防渗,达到建设部卫生填埋场无害化等级一级标准,十五末期二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三座填埋场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2、城乡垃圾集中处理。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实行垃圾集中处置,通过建立城镇垃圾中转系统,逐步将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等城镇垃圾进入水阁、轿子山、天井洼卫生填埋场处理,“十五”期间,先后取缔了各区自行设置的18处小型简易填埋场,并实施简易封场,恢复环境。至“十五”末,市区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 。

  3、填埋沼气资源利用。我市将填埋场沼气变害为宝。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近6000万元,建成水阁、天井洼沼气发电厂,两厂每天发电10万度。其中,水阁沼气发电厂是国内第一个成功的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和国家环保总局示范项目。于2002年7月并网发电。该厂由联合国基金(GEF)资助,澳大利亚可宁卫南京能源有限公司承建,计划总投资700万美元,已投资530万美元,目前每天发电约7万度,累计发电5260万度。沼气发电厂于2005年4月并网发电。该厂由民营企业南京绿色资源再生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已投资1600万人民币,装机容量1*1050千瓦时,目前每天发电约2万度,累计发电180万度。是国内第一家国内第一家依靠自主技术开发、自己建造的填埋气发电厂。轿子山沼气利用工程正在进行建设。我市填埋沼气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二、 主要问题及分析

  “十五”期间,市容环卫事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市容环境和环卫设施建设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尽适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区域性市容环卫管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市容脏、乱、差现象还时有发生。主要干道以外的道路、街巷,特别是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 “门前三包”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未能有效落实,存在大量的固定摊位和小餐饮门面污染环境等现象; 摊点设置(书报亭、修旧摊等)过于密集,档次不高,有碍市容。

  2、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整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容视觉空间无序。体现在道路两侧地表空间堆放杂乱,道路上的电杆、电线、交通标志、路标等各类标牌杆线设置数量失控,缺少整合,部分果皮箱设置体量过大,部分户外广告设置重叠错杂,质量较低,影响美观和安全。

  3、环卫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体现在缺少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等重要设施;垃圾处置手段单一,分类收集和利用水平较低;渣土弃置场建设滞后,导致私设土场乱收费,扰乱环境和社会秩序,渣土偷倒现象严重。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依然依靠“见缝插针”,在部分新建区或成片改造区,公厕、中转站建设不配套或不同步,造成步建难、和设施严重缺失等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脱节。市容环境包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城市市容管理涉及到规划、建设、治安、交通管理、环保、园林、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先天不足所造成的后遗症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为市容形象问题,而市容局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协调各部门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市容治理多半是靠整治为主,“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缺少从根本上解决市容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如摊点整治,市民有消费需求,下岗职工谋生需要,很容易滋生蔓延,靠强制性的取缔,管理效果很差,但市容部门疏导手段有限,疏导档次不高,常常产生新的市容问题。

  2、基层环卫管理缺位失位。区、街道环卫管理职能严重缺位。俗话说:三分扫,七分管。城市的洁净重在环卫管理。现行的市容管理体制机制使得环卫以扫代管,大量环境卫生污染源无人管理,“围而不建”的工地、拆迁工地、已经入住而物业管理没有跟上的住宅小区等等常常成为城市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大多数区、街、居委会(社区)都有经济指标,街道、居委会往往以收代管,以破坏市容的方式管理市容,牺牲环境抓创收,不仅严重悖离市容管理目标,而且造成很坏的示范效应。

  3、市容管理投入不足。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市容环卫管理任务也日趋加重。而市容管理经费投入始终没有列入城市正常维护经费,没有固定、长期的资金来源。环卫建设和维护经费未能与建设投入保持同步增长,因此更是捉襟见肘(市容环卫经费增长率应与GDP增长率基本一致)。其关键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财力支撑不够,市区财政在资金上职责划分不清,投入覆盖不全,产生如街道、居委会定位于城市管理基层组织,而经费要靠自身创收解决,街巷维修经费无来源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在投融资机制不活,“等、靠、要”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市市容环卫工作将根据《市容条例》和《环卫条例》的规定、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和广大市民群众的需求,在总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打造亮丽和谐的市容、整洁有序的环境、绚丽多姿的景观,消除市容管理顽症,初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市容环境,使得市容环境成为城市竞争力和生产力,努力为建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社会安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做出贡献。

  三、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两个率先”、创建文明城市及和谐社会为契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透明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塑造历史魅力与现代活力兼容并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新形象,为南京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市容环境保障,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生态型的市容环境。

  (二)战略目标

  1、市容管理战略目标

  围绕实施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市容环境保障。以“市民群众得实惠、城市管理获实效”为基本取向,以化解市容环境管理中难点、顽症为重点,以创建市容景观示范街道为抓手,通过有效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强化条块联手和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不断提升与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市容环境整体形象。

  2、环卫建设和管理战略目标

  进一步完善、规范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加强固体废物的源头管理、系统管理、长效管理;构建涵盖平面、立体、空间和移动面“四位一体”的城市保洁系统;通过加大建设力度,改善公共设施基础薄弱现状,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加快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的固废处置系统,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

  (三)“十一五”发展预期目标

  开展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打造6个市容环境示范区域。

  建设100条高标准的市容环境示范街巷。

  城镇街巷市容卫生达标率达到80%以上。

  高层商业楼亮化率、景点亮化率达到90%以上。

  高层定期清洗保洁率达到80%以上。

  “门前三包”达标率达到98%以上。

  逐步取缔现有主次干道占道摊点,严控支路摊群。

  逐步淘汰城市道路(机场路、高速路除外)独杆灯箱式广告。

  主城道路机扫率达70%、冲洗率达60%;新市区、新城道路机扫率达50%、冲洗率达40%。高架桥、立交桥等快速通道全面实现机械化清扫。

  主次道路立面保洁率(三乱日常清理)达到50%以上。

  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大力推进分类收集工作,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和回收率达到30%以上。

  调整主城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淘汰主次干道垃圾中转点和扰民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化收集率达到30%以上。

  建立村镇垃圾收运体系,农村垃圾收运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城镇公厕水冲率达到95%以上,一类公厕比例达到20%以上,节水公厕比例达到50%以上,公厕完好率在95%以上。

  机动车辆容貌整洁率达到80%以上。

  (四)“十一五”主要任务

  1、市容管理

  (1)开展市容环境区域分类建设。

  制定市容环境示范区域标准。按照与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综合创建,在内容上突出以市容景观、环境卫生、灯光广告等为重点,在方法上重点突出“拆、整、改、遮、刷、清、植、建”等做法,全力打造6个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单块区域面积不小于2平方公里)和100条市容环境示范街巷。

  (2)全面实施城乡结合部和中小道路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通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基本解决乱设摊、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搭建、乱堆物、乱扔垃圾等违法、违章行为,基本解决道路、绿地养护管理中涉及影响市容观瞻的问题。

  (3)改革户外广告审批管理制度。

  以规划为先导、以法规为依据,合理开发城市景观和空间资源。按不同地区的城市功能制定不同的户外广告管理要求,对户外广告申请者的资质、申请的手续、申请地点的环境约束条件、审核的内容、审核的程序、审批的依据等向社会公布,同时将户外广告阵地向申请者进行公开拍卖,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管理。

  (4)全面整治户外广告。

  根据“总量控制、体量控制、色彩控制、形式控制”的原则,以降高度、降密度、降体量为发展方向,楼顶广告基本达到“视觉通透、形态简洁”的要求,逐步拆除禁设地区的户外广告、20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屋顶广告、居住区的屋顶广告、主城区以内的高炮广告;整治影响市容观瞻、影响行人通行、影响交通安全的户外广告,整合人行道和道路分隔带内的各类广告设施,逐步淘汰路灯、电杆灯箱等广告形式,将独立设置的小型广告压缩到总量的20%,尽量少占用人行道,还道路于民。改造耗电高的户外广告,调整和规范户外广告的开灯时间。

  (5)加强店招店牌管理。

在主要景观道路整治中,结合周围环境、依附的建筑物特征以及道路功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规划和设置店招店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至全市范围。制定店招店牌的设置技术规范,建立店招店牌的安全检测和审批、登记制度。店招店牌等非广告设施,成为道路景观的一大亮点。
  
  (6)继续建设和完善南京夜景灯光系统。

  依据我市已经形成的亮化格局,对立交桥及高架桥两侧、景观路以及城墙、秦淮河、历史片区继续建设、调整和完善实施亮化,打造具有震撼力的新亮点。并以公园、游园、湖泊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体现文化特色、商业特色、景观特色的最佳观瞻片区;完成景观灯光监控系统的建设。

  (7)调整整治疏导摊群。

  对主次干道书报亭等摊点实行清理,逐步取消现有主次干道摊点。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一批疏导摊群,推进入室经营。强化摊点日常管理,各类摊点(市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经营有序。对摊点设施及时维修,更新改造,使其规范化、上档次;逐步取缔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夜市马路排档和午快餐。

  (8)建设南京市城市管理数字考评网络。

  全面落实卫生责任制,实施实时数字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经费挂钩。其中一周一查,采取随机选考,现场检查拍照,数字评分排序;投诉举报的整改,对群众通过电话、网站、信访、上访等信息指派专人到现场核实,确定立案并转发相关部门办理,对各区街办理情况进入检查督,实现数字化办结案评估。

  2、环卫建设和管理 

  (1)调整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以发展垃圾收集房和二级转运站收运方式,逐步淘汰主次道路垃圾转运点和扰民垃圾中转站,控制生活垃圾收运环节的环境污染。建立生活垃圾小型压缩收集站及大中型转运站配套转运系统,选择合适的机械式收集方式,改造和建设一批垃圾收集房,建设2-3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每座转运能力在400吨/日以上;增配一批小吨位压缩式或密闭式垃圾车,逐步替代民办保洁的收集小板车,提高生活垃圾收集机械化、密闭化程度。“十一五”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化收集率达到30%以上。同时,对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进行设施改造,增加小银、除臭设施设备,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2)实施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全覆盖

  按照“村保洁、镇转运、市县处置”原则,初步建立、健全郊县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置系统及清扫保洁体系。建设50座集镇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高郊县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建立以区域化布局处置场为主、辅之符合农村特点的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与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提高有机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建成高淳、溧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六合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

  (3)加快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继续推行分类收集,提高回收利用率。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为基础,推进社区废旧物资回收,建立交投、分拣、回收网络,提高回收利用量。在轿子山、水阁填埋场建设一座回收分拣厂。完成轿子山填埋场填埋沼气热利用工程。建设一座餐饮垃圾处置利用厂(日处理100吨以上)。

  (4)重点新建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处置有序、配置合理、技术可靠、环保达标、管理高效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6亿,建设南京第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或综合利用厂,处理规模1500吨/天,2008年建成使用;十一五后期在江南地区选址新建大规模卫生填埋场,处理规模达到3000吨/日,确保我市能够快速、经济、有效、安全、环保地处置垃圾; “十一五”中期做好轿子山2号库区、水阁填埋场1号库区的封场工作,按国家标准进行封场覆盖恢复植被,“十一五”末期基本封停水阁填埋场,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

  (5)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

  建设城东、城北粪便预处理厂,处理规模为400吨/日/座,实现粪便排放管道化,处置无害化。

  (6)提升保洁整体水平,路面基本见本色

  添置扫路机30台套。更新添置50辆洒水车,每年添置10辆以上。增添10辆洗路车,减少道路二次扬尘,达到路面见本色的标准。城市快速通道推广机械化清扫保洁,逐步取消立交桥、高架桥人工保洁;道路两侧按要求设置满足功能需求的废物箱(果皮箱),取消沿路设置的垃圾收集箱(桶)。主城道路机扫率达70%、冲洗率达60%;新市区、新城道路机扫率达50%、冲洗率达40%。

  (7)继续开展和推进公厕革命

  “十一五”期间每年翻修、改造、新建50座公厕,新增和改造公厕及化粪池均要达到部颁标准。采用流动式公厕缓解主要地区上厕难问题。流动公厕的设置将采取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化运作的方式进行,2007年开始试行。争取“十一五”期间在南京投放60个蹲位的流动公厕。

  (8)渣土运输弃置实行跟踪管理

  新建三个渣土弃置场。根据南京市建设趋势,投资建设城南、城东、城北三处大型渣土弃置场。2007年底前完成一座弃置场建设任务,第二座弃置场于2008年底前完成,彻底解决我市渣土弃置难问题;突出抓“源头”管理,遏制乱倒渣土的现象发生。2006年起,逐步对渣土运输车实施GPS定位系统添置改造工作,十一五末期,未设置GPS定位系统的运输车取消运输资质;2007年所有出土工地都要配备统一着装的专门保洁人员,出土工地硬地达标率达到95%以上,车辆冲洗率达到100%;加强对渣土弃置场管理,严厉打击查处私设渣土弃置场不法行为,渣土弃置场达标率达到80%以上。

  (9)机动车辆容貌达标率达80%以上。

  逐步取缔违章占道和无充足场地的清洗站点,2008年完成占道清洗站点清理;结合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建设,规划2—3座新型的车辆清洗站;制订优惠及补贴政策,运用市场导向手段,发展城区内机械化清洗站点和节水清洗站点;强化对不洁车辆的执法查处。十一五末期,机动车容貌达标率达80%以上。

  五、重点项目建设(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