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情感健康吧 2011-07-04
     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学问之一,因为只有医学能让我们了解到人体与自然是否和谐。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中国的圣人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统统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说它“象”什么。在《易经》里,他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在《诗经》里,他用比、兴的方法来描述人心;在历史书里,他讲故事;在医书里,他说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他从来都不用大概念压人,而是发掘生活中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此,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古代圣贤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总之,道以医显,即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习医者而言,从医人道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一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中国古代有关中医的书很多,但最重要的经典只有两部:一部是《黄帝内经》,另一部就是《伤寒论》,这两部经典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叫“经”。经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古代的经是这样写的——
                            
经是丝线,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脐带是我们的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我们人之根本。所以,“经”的第一个含义是“根本”的意思。另外,我们如果看过织布,或者是看过地球仪,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这条线叫做经,经线有一个特性,就是只要一旦被拉过来,它就永远不许再动。所以,经书都有亘古不变的特性,这是“经”的又一个含义。所以,“经”是讲根本、讲本质的东西,而且具有亘古不变的特性。相对于经线而言,要想把布织成,还需要有纬线。纬是横着的线、不断变化的线,所以古代有经书、有纬书,而纬书都是讲变化的书。
     在中国的经书里,《黄帝内经》这本书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确定,最后人们决定用“黄帝”来为代言。“黄帝”之名彰显了古代医家一统天下的医学的决心,同时也避免了医学观念有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纷争与不和谐。为了保卫一个伟大的生命理念,各门各派牺牲或放弃了自己的某些自由,而让自己归顺于“黄帝”的旗下,去谋求中庸之道和阴阳的谐和……它的慈悲在于用“黄帝”的权威确保了这本经典可以万代流传,并因此而惠及我们千万民众。
       中国还有一本特别著名的医书叫《伤寒论》。什么叫“论”呢?所有发“仑”声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说我们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做人的行为有次序,这就是“人伦”;水也有次序,一个个散开的波纹代表水的次序,这就是“沦”。《伤寒论》这本书实际上是涉及治疗学的一本书。它在讲人得病的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应该如何理解呢?所谓太阳,指的是人的表层。如膀胱经和小肠经,都属于太阳,这是人的表。胃经属于阳明。比如你感冒发烧,先是体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会出现阳明的问题,就会吃不下饭,这是胃经的问题。再往下走就会到少阳,就是靠发烧往外赶的劲儿都不足,半表半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就是得病的次序。那么怎么治病呢?一个好的中医,治病的次序应该是反着的,就是把病一层一层地往外拱。假如阳明得了病,把病拱到太阳这儿,病就好了。这是一个人体得病和中医治病的次序,所以称之为“论”。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有根本的区别:《黄帝内经》代表的是贵族医学,它追求的是长生、长寿,其医理是扶阳固本,手段是强调个性化的养生,强调元气对人体的意义,故而很少用药;到了《伤寒论》出现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治病疗疾成了首要。因为对平民医学的伟大贡献,人们称其作者张仲景为“医圣”。
     学习中医,如果能把这两本书参透、悟透,就非常了不起,就会成为一代宗师。
 
      二 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宗旨的第一点强调:做人、做事要顺其自然,守时、守位,并且始终要保持这种情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凡事要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到就很难了。顺其自然也叫“因天之序”。天的顺序就是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周而复始。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春”原意是指万物随阳气的发生而蠢蠢欲动;“夏”是“广大”或“宽假”之意,指不要约束万物而要使它们尽量地生长;“秋”是“成就”的意思,指成就万物,使万物结果、结籽;“冬”是“终了”、“万物闭藏”之意。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了这个顺序,就能健康长寿。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就是因为不顺其自然。
     现代人们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自与自然相背的态度。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春天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就会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有些年轻人,该结婚的时候偏不结婚,那么,他的人生的整个程序会被打乱。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做了,万事万物就顺当。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春夏秋冬;《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也是一回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事情在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才行。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如果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三 健康长寿靠自己
 
     《黄帝内经》宗旨的第二点就是:健康长寿不靠别人,不靠药,完全靠自己。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生病后过分地信赖医生和药物,而越来越不肯相信自己。宁肯相信那些胃药可以解决自己的胃痛,而不肯改变自己暴饮暴食的恶习。
      其实,《 黄帝内经》不讲药,它只有13个方子,而且都特别简单。它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才健康。
     《黄帝内经》基本是讲医理(医道)的书,它开篇讲恬淡虚无,然后讲四季和阴阳应象等,就是告诉大家健康长寿的秘密在于自己的情志和经脉气血是否顺畅,是否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都有,若有,就是《易经·乾卦》里“用九”的 “见群龙无首,吉”。
     “万恶淫为首”、“百病气为先”,就是说性事、情志的过度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密切相关。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包括情绪和精神状态。在西方,假如一个人得病了,首先要去找医生,医生治不了的时候就要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再治不了就要他去找牧师。可是在中国,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去找一个中医就可以解决了。中医可以全方位地解决人的一些问题,包括心理、信仰等问题。中医会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指导的是人的生活医道。所谓医道,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治病的这个层面,而是要全方位地指导人的生活。
     所以说,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因为疾病和人、人性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要调理好自己的生活,调理好自己的人生,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
 
      四 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外界环境的问题,一定会在我们身体内部有所体现。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浮躁的 ,人就会很容易得上实下虚类的病,出现失眠、抑郁等方面的病症。另一方面,“有诸内必形诸外”,人身体内部有什么问题也会在身体外部有所表现。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医生看你一眼就会清楚你身体内部的情况。比如医生一看到你的嘴是歪斜的,就知道你有胃病,容易生闷气,情志不舒。因为口歪是胃经的病,再综合你的言谈举止,可以判断你人性和身体的很多问题。
     天人合一,就是要人和自然达到和谐,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是天人合一的意义,也是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五 医易同源
 
     学习《黄帝内经》,对人的要求很高: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要有很高的悟性。没有悟性和洞察力,学医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我经常说西医是学问,中医是道。学“道”的方法,就等于学习一种认识世界的非常快捷的方法。
      荀子曾说过:“其生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可学习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如果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陪伴无限的学习是很危险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呢?古人告诉我们用“道”,实际上“道”就是一种洞察力。 针对天下的学问,西方是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而且以后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在否定前面的东西,这个学科发展起来就要把前一个学科否定,所以永远要往前学。而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讲“道”,就是以悟道的方式去理解知识,这和“学”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世界万物太多了,怎么办?古人告诉我们要采取的是一种分类取象的方法,即“取象比类”。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象”来看它的类别。比如,凡是具有生发之象的全部归属于东方,比如青龙、春天、树木、人体的肝、青少年等都同属于一类,它们都有着向上生发的趋势。凡是具有收敛之象的都归属于西方,比如白虎,秋天、金属、人体的肺、四十而不惑的一群人等,都有着下降但成熟的性质。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都只需思索其内在的气质,就可以揣测它未来的走向了。
      《易经》也是采取取象比类的方式,用八卦事物的八中抽象性质,再由八卦每每相配,遂成八八六十四卦。所谓“卦”又是什么意思呢?卦就是把事物挂起来让你看,让你把它的“象”看得很清楚的意思。《易经》里的“象”是怎样生成的呢?
     《易经》里最基本的“象”是阳爻“—”和阴爻“--”。所谓阳爻、阴爻就是告诉你世间万物有两种“象”,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阳,一个阴。阳爻是男性生殖器的代表,阴爻是女性生殖器的代表。然后我们老祖宗把这三根阳爻“”的卦象挂在这儿让你看,并且起了名字叫“乾”,把三根阴爻“ ”的卦象叫做“坤”。有人会说,我不懂什么叫乾,什么叫坤,老祖宗就会接着给你打比方,他告诉你如果你不懂乾坤二字没关系,你总懂什么叫天什么叫地吧,乾就像天啊,永远运转不息;坤就像地啊,永远化生万物。有人还会说,我是瞎子,我看不见天和地,我不知道何为天,何为地。老祖宗会接着讲:你总有父母吧?要想理解什么是乾,你就去理解你的父亲,他永远在为家庭奔波啊;如果想了解什么是坤,你就去理解你的母亲,她永远在为养育后代劳作啊。这时可能还会碰到一些人说,我没爹没妈,还是不懂,怎么办?老祖宗还会接着给你解释,让你去看什么是马,什么是牛。马都是给人留下高昂的印象,而这种高昂的感觉像我们的父亲;而母亲就像牛一样任劳任怨……
总之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所谓天行健,就是说一切要因天之序。四季总是春夏秋冬地更替,这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它的运转过程,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的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既要承载好的东西,也要承载坏的东西,既要承载人类世界中的美好,也要承载那种比如大便、唾沫之类的不洁之物。坤为女人,所以说女人是不厌其厚的,她的德行越深厚越好。有一个中医师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说,现在土地沙漠化了都跟女人的不藏有关。现在很多女人穿露脐装了,肚子和腹部属于坤,就像泥土之于大地,小孩子都是从腹部生出来的,所以说,如果现在女孩子都穿露脐装的话,对身体会非常有害,而且从另一个象来说,女人和大地属于同一类,女人如果都不藏了,大地也就不藏了,所以土地就会沙漠化了。
     《易经》通过分类把万事万物分类于八卦当中,把万事万物的关系分在六十四卦当中,因此,懂六十四卦,就能把人生的所有关系都解读了。实际上,六十四卦是两个卦爻不断地搭配的结果。比如说乾坤两卦,乾卦放在上面,坤卦放在下面,就是泰卦;如果把乾卦放在底下,就是“否”卦。八卦之间不断地相互匹配,它们就可能出现各种情况。
      所谓“医易同源”,就是说二者都有着共同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只不过中医讲五行,把任何事物都归于五类,而五行的方法里又蕴含着一个最精确、最简洁的方法,就是阴阳。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大道至简”,意思说最大的道理一定是最简单的道理,而不应该是难懂的东西。
      那么谈到阴阳这两个卦象(泰和否)就大不相同,从医学上讲“泰”的卦象好,为什么呀?因为阳是上升的,阴是下降的,“泰”卦就是阴阳合和卦,而阴在下阳在上就叫否,这个卦很不好,这个在《易经》里非常有名,叫“否”卦,否是不通之意,为什么不通?因为阴阳离绝了。而阳气上升,阴气下行,这样阴阳恰恰可以就此交通,所以泰卦根本的意思就是通,这是通泰之意。
     在中国,你要想学中医其实永远不会太晚,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既是医学,又是医道。中医是一种道的表现,而凡是道都和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对自身和自然天地万物的领悟有密切关系。所以,只要你有生活阅历,只要你对人生还有一定的关注,你就可以学懂中医。这就是学中医和学西医的不同。
 
     六 医的本意
 
      那么这个“医”是什么概念呢?古代医字的写法有两种——

      一个下面是“酉”,一个下面是“巫”。这个字本身就把中医里边的很多内容都涵盖进去了。首先来看上半部“医”,这个医字外边的这个“匚”读音为“方”。要弄懂医学的话,就一定要懂医理。“匚”是方,指医理要方正;里面的“矢”,是箭。关于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认为这实际上是箭,就像是医疗手段里面的针灸“矢”指的是针灸。上面这个“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医里就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用药就像用兵一样。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底下是个“又”,上面是古代水池的样子。这个字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代表按摩。按摩可以说是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又是处于最高层面的治疗方法。中医经常说的“手到病除”。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基本上是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解决的。在体表的毛病,进入到深一层的经络以后就要用针刺;再深入到五脏后,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那时只有一个办法,就用“炙”法。所以,这个简单的“醫”里,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按摩和针灸的治疗方法。
      再来看看下半部分。“酉”就是成就的意思。古代的酒字,就是水旁边加上这个酉,是把万物成就的东西放在水里面去沤、去发酵。所以,古代的酒就是最原始的药,就是前面曾讲过的醪糟。与其现在喝那些烈酒,还不如去喝醪糟,因为它有养生的功效。
   还有一种说法是医的下面是“巫”,在古代还有一种祝由的方法是巫术,这种方法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用了。“醫”字匚、矢、殳、酉(巫)有机的结合,从文化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通过“医”的两种写法的解释,大家就清楚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一个“医”字。实际上把古代的所有的治疗手段和医理全部都涵盖了。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医”字被简化得就剩开刀了。中国古代有些地区对医学有这样的说法:人体生病就好像是水变成了冰一样。那么是把这个冰给拉掉呢,还是把它融化,让它重新变成水?这可以引导我们对医学的重新思考。由于人体的正气、邪气都是从体内发出的,所以,中医主张把邪气去掉,也就是让它由冰再变成水。
 
     七 药的本意
 
     我们再来看“药”这个字。《说文解字》说“药”是治病草,从艸,樂音。它是这样写的——
                                                
  上面是草,底下是个音乐的乐。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之配伍。和谐又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可以驱散心中之郁闷,又是最好的治病良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药的根本也是和谐,而音乐又是药之上品,因为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灵魂。
  开中药为什么叫“开方子”?那是因为中药讲究配伍,配伍的原则是要守“方正”的原则,不能乱来,乱来就是乱枪打鸟,希望瞎猫可以碰上死耗子。比如说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药里能治咳嗽的药都用上,这就是乱来,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延误病情。如果你胃酸过多,而中药里有九味药是去胃酸的,把这九味药都开在药方里的毫无疑问是庸医,那只能叫药,不能叫方子,方子是有“道”的。上医开方子就像在为我们的生命画一幅画或谱一首美妙的曲子,就好比“桂枝汤”药方,里面没有一味治感冒的药,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把感冒给治好了,这就是因为它配伍精准,非常和谐。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按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的。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
  真正的“开方子”是要明理:明医理,明药理。比如说有人感冒发烧了,如果是有汗、恶风寒、头疼、后脖颈僵痛、脉浮缓,则属于太阳经受寒,可以用《伤寒论》名方“桂枝汤”;如果是无汗、脉浮紧,则是“麻黄汤”;如果是少阴发热,脉沉细,上热下寒,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就一个“发热”,中医就有无数的对治法,其原则就是“六经辨证”,哪一经出问题了,就用哪一经的方子去对治。因此,中医大夫必须明白“望、闻、问、切”,明白“六经辨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