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听风拾贝 2011-07-07

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王曜君
    (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 王曜君)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诸变量的协调,但是最关键的因素当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调控。如果能实现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过程中各变量的优化组合,甚至达到各变量复合体(即课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那么,无论从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还是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看,都将带来较好效果。本文就优化课堂整体结构,提高四十五分钟效率作一探讨。
    课堂整体结构的优化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核心部分,实现课堂整体结构优化必须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变量因素。大致可把它归为两大功能:一是教师、学生、教材的协调;二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各环节、各要素间的调控。而前者是实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的先决条件。如何把各变量最有效地结合,形成课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呢?
    首先,不妨探究一下变量协调的规格。如(图一)“套圈”结构与(图二)“连圈”结构:
    (附图 {图})
    (附图 {图})
    说明:A、B、C分别表示教师、教材、学生三个要素,D表示教师和学生两个变量按教学计划共同完成的任务,E、H分别表示教师、学生所掌握的教材以外的知识结构,F、G则表示教师、学生在感知教材中获得的其它知识基础。
    从图中不难看出,既然教师和学生都面对教材这个对象,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协调关系——友好合作的和谐关系,来共同完成学习教材这一任务,师生间共同负担任务和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图一)。反之,便会产生教师和学生间的消极关系——对抗行为或不合作态度,以这种关系来维持的话,课堂教学就不能得到较好效应(如图二)。总之,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越紧密,课堂教学效果越好,课堂调控就越得心应手,共同完成学习教材这一任务就越轻松;关系疏远,甚至对立,那么,学习教材这一任务完成得就越差劲,直至课都上不下去。
    建立这种协调关系,并扩大D的范围,教师这一变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选择或创造既适合教师本身实际的,又符合语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施教方法。立足于学生,为学生设计问题,设计训练,寻求最佳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由学生动手,由学生探索、讨论的问题,教师点到为止,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动脑。在一节课中,要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活动,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过程,选择最佳时机引导。教师如何切近学生的感情,可从以下途径实施,达到最佳协调。
    1.依靠形象性板书,能把学生尽快地吸引到教材的理解上,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印象,为学生创造了直接复述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可能性。
    2.教师要充分调控课堂四十五分钟,使时间搭配更优化。比如:精心设计好每一分钟的教学安排,就要求把课备好,做到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让学生同样感到课堂上的每分钟都是很宝贵的。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跟你配合。
    3.诸如诗歌、散文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齐读、变读、竞赛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点来显示学生的智力活动。
    4.教师一进教室,就要坚持并表现出精力充沛、办事认真、信心百倍、精神集中,以求达到最佳配合。并注意清楚而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同时包括恰当的提问和以认可赞扬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样的气氛,更能使师生的情感贴近,来共同完成并拓宽D领域。
    通过教师这一调控的实现,学生这一变量可变性再大,发展再快,也能达到随时空、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学生这一变量只要尽可能地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特点与其它诸变量的优化组合,减少波动,就能达到教师(A)、教材(B)、学生(C)的协调,进入优化结构的调控。
    其次,课堂四十五分钟结构的调控,可用图表显示。(图三)
    (附图 {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课堂结构优化的规格是:“检查——导入——分析、讨论——质疑、小结——引申”,简称“四环节”即“查——导——议——引”,把检查、巩固落实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
    在调控课堂四十五分钟“规格”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快乐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乐学、善学的态度,从而充分启动学生的内动力,达到乐教与乐学共鸣的效应。牵动整个“格”的核心是有充分余地让学生“思”。通过教师对课堂结构和问题设计的组合优化,把学生思绪尽快带入课堂教学的意境当中,进入问题中,环环相扣,课课相连,让学生真正领受到思而有趣,思而有得。
    实现课堂各环节调控的途径说明如下:
    查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或者通过上节课的讲授,到底掌握了多少,用这种“即时反馈”的方法能起到良好效果。根据不同教材篇目,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教师查、学生互查、探讨性检查等方法,能达到课课有得、节节相连、环环紧扣的优化规格。教师的查着重在检查学生对上一堂课掌握的情况,采取“回顾法”,上堂课分析、讨论的内容,借助板书让学生空对黑板加以回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把课听好、掌握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东西探索,形成紧迫感。学生的互查落实的是新课粗线条内容、字词理解、完成作业情况、课后思考题的分析等。探讨性检查可择时而用,分组检查或师生就新知识、新问题展开有益讨论。
    导新课导入要精心设计,达到优化。问题导入,要层层深入,寓难点于设疑之中;情境导入,要使学生的思绪马上进入角色;冲突性导入,要能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趣味性导入,要把学生轻松愉快地带入课文;图表板书导入,更要让学生从形象中理解文章。
    议课堂结构各环节间的调控,设计问题是关键。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才能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的问题探讨中解决问题。精心设疑,引起争议,揭示矛盾,使学生面对疑难,打开思维的门扉,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在讨论、分析中,应把握教师的策略“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来诱导学生达到无疑。让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来加强课的“活性”效率。教师精讲在节骨眼上,别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大胆穿插活动来牵动学生的思维。“你让学生稍许活动一会儿,他就能以十分钟的注意力来报答你;而如果你善于运用这十分钟高度注意时间,则取得的效果要比一星期的半睡眠式的学习效果大得多。”把学生带进课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是否走完全程顺利出来,是检验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准。所以,教师只在学生发出偏差或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才加以点拨,而且要点到为止。
    课堂质疑是检测学生理解课文深度和宽度的最好方式,不可忽视。应该说它是课堂讨论(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补充,并能及时补救。
    引在讲解过程中,在归纳板书中,更多的是在小结之后加以引申。其用意在于让学生在完成一课文章的学习之后,舒畅地接受新知识的刺激。近则引申后一课,远则引申到下一学年的课文,甚至更远,有意无意地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四十五分钟各环节、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较科学地处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课堂结构中相互牵引、交叉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力度,使中下等生学有所获,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优等生的思路更为开阔,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变量的协调和各环节、各要素的调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