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流生现象的心理致因及其疏导策略

 天雷教育 2011-07-07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流生现象的心理致因及其疏导策略
来源: 作者:葛威,江苏连云港市新坝中学 时间:2009-05-31 点击: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途离开学校,停止学习的现象日趋严重。有资料表明,初中学生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发展最脆弱、最孤寂无助的时期,又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期。心理学家指出,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实践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会出现诸如:学习厌倦、消极自尊、社会逆反、盲目从众、狂妄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流生现象的主要心理障碍,若不注意及时调适或克服这些不良心理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倾听他们的诉说,研究剖析他们心灵的隐秘,无论对中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还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特殊价值。
    一、厌学心理的透视与疏导
    流生学生的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悲观、不爱学习的心理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升学为唯一目的,把升学率看作是学校的命根子。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很小,这就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升学的机会,因此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些学校受到名利的驱动,在管理上形成了以升学为中心,教育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以致教育教学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分数,过重的学业负担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少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厌学、逃学,逐步发展成为流生。二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绝大部分教师两眼只盯着升学有希望的“优生”,而忽视那些后进生或潜能生的存在,全然不顾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忽视了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或特长方面的优势,只局限于对文化课的传授。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时难以提高,教师就对其横加指责、冷嘲热讽,有时甚至进行变相体罚,排挤差生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由于极少数教师态度粗暴、方法简单,造成师生感情不融洽,同学关系不和谐,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离开了学校沦为流生。四是有的学生根本不爱学习。笔者找一位厌学的学生谈心,问他是如何对待学习与考试的,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回答:“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这些学生不求上进,主观上讨厌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不尊敬老师,悲观自卑,久而久之,在班级实在混不下去,中途离开学校,终止了学习。
    学校应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疏导:
    (一)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当务之急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二)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真做好差生转化工作。(三)学校的“领头人”应大力改革单一的考试制度,综合评价教师实绩,从源头抓起,发挥制度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多研究课堂,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四)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二、逆反心理的透视与疏导
    流生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当事人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反向的要求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恰与遵从心理相反,又称“反从众行为”,学生强烈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生活中,部分学生面对任课老师的奚落,面对班主任处事的武断,面对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搞恶作剧,寻衅闹事,打架斗殴,采取过激的不正当手段“报复”老师,“捍卫”自尊。例如,初一一名男生因犯错误不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批评,一气之下说:“我不想念书了,把开学初交给你的钱还给我!”
    教育工作者面对产生了逆反心理的学生,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疏导:
    (一)教育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控制行为的能力。(二)教育学生要以宽容和谦让的态度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三)教育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情感,优化自己的性格,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
    实践证明,教育工作者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消除其心理障碍,让他们自爱、自律、自立,使其亲近和信任师长,感受班级的温暖,圆满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自尊心理的透视与疏导
    自尊心理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品质,是个人心理品质的肯定性评价,是个人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对他人依赖程度减少,渴望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社会地位,也是捍卫尊严的需要。个人自尊的范围主要表现在“人格、生活、爱情、成才、事业”这几个方面。一般来说,积极的自尊心能促进人们正确的自我评价;而消极的心态则会使评价失真,甚至面目全非,大相径庭。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受父母过分溺爱,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已习与性成,使这部分学生形成了消极自尊心,甚至走向极端。在学校当学习成绩或师长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需要不相吻合时,他们就会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直至永远告别校园。笔者曾经问过一度旷课、逃学在家,后又回校上课的一位读初二的女孩子,你是如何看待学校学习生活的呢?她说:“有人管吃喝,有人管学习,没人管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老师你看呢。”后来听班主任介绍,该生自控能力很差,情感脆弱,对接触的事物往往做出过分的情绪反映,又因谈情说爱勉强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但怕同学们嘲笑自己,也受不了家长的严厉批评,竟然离家出走,学校、班主任、家长都很被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自尊心理的透视,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疏导:
    (一)教育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把低层次的自尊发展为高层次的自尊,把自发的自尊变成自为的自尊,把自己在人格、生活、爱情、成长上的自尊融会到民族自尊和祖国尊严之中,使其自尊心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地自我评价,真实反映自己的形象,调适心理状态,保持内心平衡和心理稳定。(三)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应从学生的自尊需要入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批评学生要把握好分寸,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从众心理的透视与疏导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他人行为一致的心理特征。初中流生学生的从众心理,是指学生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向其他流生学生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心理现象。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人云亦云,人走亦走。某班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竟有四人流生,笔者问过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回答得很干脆,我看某同学不上学了,我也不想上了。有的初中学生三五成群聚集在网吧里,一是聊天,二是打游戏,个别学生还沉迷网恋而不能自拔,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人在面对群体压力时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从众可以帮助个人很快适应陌生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到一个新的团体之中。当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与群体和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时,他与群体和社会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有利于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中如何利用好人的这种从众心理呢?笔者认为:(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增加团体凝聚力。(二)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健全的人格,避免盲从。(四)教会学生应对消极团体的压力。这样,如果我们“防患于未然”,及早洞悉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心理上的疏导,有计划的个别谈心,表扬其“闪光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学生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自卑心理的透视与疏导
    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式,与自尊心理相对而存在,指的是由于某些生理或是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流生学生的自卑心理是由六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学生成绩差,犯了严重错误。二是学生的好胜心受挫,缺少成功体验。初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暗中与人较劲,在比赛中如果屡次落后,就会灰心,导致自卑。三是学生的自尊心得不到尊重,常挨批评。挨的批评越多越感到自惭形秽,抬不起头,从而挣扎在自卑中不能自拔。四是学生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被集体轻视、嫌弃、冷落。五是学生的性格软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缺乏恒心和毅力。六是学生的意志薄弱,不求上进,自我评价过低,因此妄自菲薄,以至怯弱自卑。这类学生不敢抛头露面,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更是怕受到挫折被人取笑而“退避三舍”。过分地自卑心理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例如,一名读初三的男生,上课总是抬不起头来,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屡次考试失败,自感惭愧,情绪低落。由于该生学习缺乏主动,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最后沦落到班级倒数几名,经常挨老师批评,同学们看不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心理自卑,最终这位同学还是流生了。由此可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自卑影响人的潜能的发挥,也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心理障碍,必须彻底消除。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应从五个方面加以疏导:
    (一)教育学生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提高自我意识能力。(二)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卑,学会与他人沟通,确定合适“期望值”,永远给自己机会和成功的体验。(三)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逆境和失败,驾驭自己的情感。(四)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五)要注重塑造学生坚强的性格。
    对于执著地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你已付出,必然就有所收获。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具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品质。让我们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吧,走出自卑的阴影,向自卑告别,做命运的主人!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引起流生现象极为重要的因素,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生流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教改控制流生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心理困扰,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