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取名,最古老的五条训告

 cqtsgzf 2011-07-10
公元前694年的时候,鲁公和文姜已经共同生活了15个年头。他们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姬同,快12岁了。

  当初,那一年的九月,在鲁公过生日的那一天,正夫人文姜生下了长子,鲁公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并请教了全鲁国最有学问的一个大夫:申繻(xu,读:需),怎样为孩子取个好名字。

  申繻道:“为小孩取名字,最值得注意的,有五个方面。”

  鲁公问:“是哪五个方面?”

  申繻说:“有信,有象,有义,有假,有类,就是这五个方面。”

  信:就是消息、音讯的意思。生下来带有特殊标记,就是老天爷做的记号,比如胎记、掌纹等等。或者出生在特殊的节日,又或者出生之时,发生、听闻了某件大事。这些都是老天爷在为你报信,以此命名,是期望获得老天爷的庇护。

  象:就是样子、外貌的意思。生下来相貌是否不凡,脑门天庭是否饱满像山丘,腰背是否浑实像熊罴,等等。仔细观察初生的婴儿,看他究竟象自然界中哪种有灵之物的样子。

  义:就是意义、含义的意思。取名尽量要用祥瑞意思的字来命名。比如周文王的名字叫“昌”,周武王的名字叫“发”,含义昌盛发达。祥瑞的名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总之不能用凶险的、令人反感的字眼来命名。

  假:就是通假、假借的意思。把万物中有灵的名字假借过来,以期望获得它超强的能量。比如当时有许多人叫“杵臼”,就是取杵臼坚实不坏之意,只要放进了那个罐罐里,就没有它捣不碎的东西。

  类:就是相似、同类的意思。把父亲值得夸耀的、纪念的事用来命名。以期望他以父亲的辉煌为基础,更加光宗耀祖。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目前所见,关于中国人取名最为古老的总结记载了。

  鲁公当时听了,把这五个方面综合参考后,就为他儿子取名叫“姬同”。

  因为这个儿子和自己竟然是同一天的生日,故为同。再者,他的长相很像自己,是为同。还一点,就是对他将来的良好祝愿:和自己一样成为国君,这也为同。

  所以就叫他“同儿”。中国汉字,一个字不一定只一个意思,用一个字表述出多个方面的意思来,那才是水平。

  父母为孩子命名,或多或少都倾注了父母的主观愿望在里面。

  这鲁公一共4个儿子。姬同是夫人文姜生的,故立为太子。此前还有一个没名分的私生子叫“庆父”,比姬同约大十岁。因为鲁公的爹生他时已经很老了,鲁公三岁就死了爹,当他有了第一个儿子时,就算有后了,所以很值得向他老爹报喜,故名庆父。

  后来,鲁公屡屡出兵为他国主持公道,帮郑国打宋国,帮纪国打齐国,从来没败过,俨然诸侯老大。这时又生了一个私生子老三,为纪念征战胜绩,就取名为“牙”(史称公子牙)。因为牙是最坚固的部位,没有嚼不烂的东西。

  不过,与齐国结仇,终非鲁公所愿。鲁公一直想和解,却没有契机。这时,文姜夫人又为他生了老四,生下来一看,掌纹上呈一个“友”字,就取名为“友”,(因为是最小的儿子,所以史称季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