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

 酒坛新鬼 2011-07-11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

 

高中物理教材把学好物理总结为三句话理解概念和规律做好实验做好练习题。可见做习题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做习题一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三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课是物理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人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上习题教学则少被关注甚至不被关注。而习题课的效益不高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课堂效益不高必然加班加点结果学生始终在题海中挣扎。物理学的灵气和美感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做不完的题目。本人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实验中认真探索规律、不断总结方法努力提高习题的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供感兴趣的同仁参考。

1、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凡教学活动都有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级理解知识目标应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设计一节习题课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但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求贪多求快一步到位。笔者曾听过一节《动能定理》习题课上课教师所选的几个例题不仅物理过程相当复杂有的还涉及极值问题或临界问题课堂上教师讲得很吃力而学生仍在云里雾里课堂气氛沉闷。课后这位老师很是沮丧还不住地抱怨学生能力太差。这位老师可能忘记了学生对动力学问题已经习惯了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在《动能定理》第一节习题课上应把目标定位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含义掌握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即可至于较复杂的问题应该改到下一节课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欲速而不达。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固然跟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有关但不可否认教学目标定得太高习题难度过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从习题设计上讲要精编精选不要搞题海战术

习题很多有题海之称。一节课只有45min要提高效率习题的质量是关键。备一节习题课随便找几个题目很容易。要精心设计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则非下苦功夫不可。何为精编精选?笔者认为就是科学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发散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题目情景符合客观规律表达严谨、清楚不会得出荒谬结论所谓针对性就是目的明确要直奔教学目标而去所谓典型性就是具有代表性不偏不怪不钻牛角尖所谓发散性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有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例如我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第一节习题课上从平面上的问题开始然后由平面到斜面再由斜面到竖直面且只限于一个研究对象。在第二节课上以连接体问题为载体以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并初步掌握了解动力学问题的两个基本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3、从教学策略上讲要重视过程分析不要只重求得结果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习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和培养能力功能都是在解题过程体现的所以解题过程是重要的。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到了正确结果则有一种成就感对继续学习是一种推动所以结果同样是重要的。只重视结果习题的教学功能就不可能充分体现而只重视过程就好比经历了风雨而总见不到彩虹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笔者的看法是过程和结果两者都重要过程更重要。解题过程包括严格审题、提取信息、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物理状态、分析从此状态到彼状态所经历的物理过程、选择物理规律、列方程、解方程等。显然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数理结合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在解题过程得到提高。对解题结果要教育学生能化简则化简简洁是科学美的标准之一所以最后结果不要用繁分表示能算的要尽量算到底根号内能开的尽量开出来有效数字的位数要符合题目要求。另外对所得结果还应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讨论看是否违反常规看有无其他可能性。

4、从教学方法上讲要群言堂不要一言堂

课堂现实表明教师讲、学生听仍是是习题课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有良好的专业功底掌握大量的习题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这种方法。因此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题目所以讲授法也是许多教师最放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讲学生听就是一言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不见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纯粹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在这种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没有了教师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整堂课来自教师的信息匀速地流向学生在这种课堂上物理学失去了它的灵气和趣味展现给学生的是固定的解题步骤和一堆枯燥的公式在种课堂上除了记录和记忆学生就再没有事情可做了。因此教师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是习题课都教法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群言堂就是让大家说话让每个学生说话。最可行的做法是教师把精心选择的题目展示出来后要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然后让学生起来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有的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评价比较优劣。在群言堂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局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多向交流。记得在《力矩》习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如图所示木棒A端用铰链固定在墙上在B端分别加F1、F2、F3三个力则关于三个力对A点的力矩关系(虚线与棒平行)

正确的是

A.M1>M2>M3 B.M1<M2<M3 C.M1=M2=M3 D.无法确定

思考一段时间后有个同学提出了他的方案延长F1 F2的作用线作出它们的力臂再根据力矩的定义式M=FL来比较力矩的大小。但这个同学一讲完立即有同学提质疑F1比F2大但力臂L1比L2小所以它们的乘积还是无法比较。这时又一个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把力F1、F2、F3分解为沿着垂直杆和平行杆的方向分解沿杆方向的分力不产生力矩只要比较垂直杆方向的分力的力矩就可以了而垂直杆的方向的三个分力大小相等且力臂都等于杆长所以三力的力矩相等故应选C。这个同学的解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的同学还称赞这个方法很简单。不料有个同学不服气地说我的方法更简单只要把A点和三力的箭头连接一下就得到三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力矩的一半所以比较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比较三个的力矩大小。由于三个三角形同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故选C“。妙!妙!”一些同学按捺不住地叫出声。确实很妙物理和数学结合多么自然!解题的方法是多么的简单!这就是创造力!这种情境和效果在一言堂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出的。

在群言堂的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思路的启发凝固的知识被激活了解题的过程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增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变成了激动人心的智力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