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激励法”、“软思维” 在统计分析写作中的运用 南京市统计局:王国钧 有些同志在撰写统计分析时总感到思路打不开 , 或是中途卡壳 , 写不下去。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可解决这一矛盾 ,供同志们在实际工作中检验。 一、群体激励法的应用 有些同志思路打不开常常是由于习惯一个人闭门造车。因为单个人囿于圈子经历、知识结构、观察角度等 , 对问题未必看得透彻、正确 , 思路也就受到了阻塞。而运用群体激励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群体激励法是当代创造工程奠基人奥斯本创造的 , 实际上就是若干人在一起交流信息 , 使信息产生一种互补效应和启承效应 , 诱发人们创造性地设想 , 生成一种新的信息 , 把创造力开发出来。这和我们平常所讲的“三个臭皮匠 , 赛过一个诸葛亮”具有类似的道理。统计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以统计信息为主的整个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按照群体激励法的原理要打开拟写统计分析的思路 , 提高统计分析的水平 , 起笔之前,应召开座谈会, 吸收生产、销售、理论研究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 , 让大家畅所欲言 , 各抒己见。由于这些人所处的环境、经历、具有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的差异 , 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通过相应之间的诱发激励 , 可以填补知识空隙 , 充分交流信息并产生连锁反应。实践证明 , 许多新颖独特、切实可行的观点往往就自此而产生。在此过程中 , 作为分析报告的拟稿人 , 从一开始就要留神每个人的发言 , 追踪每一个新的信息 , 加以鉴别 , 提炼 , 并抓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 及时记录下来 , 同时结合自己的写作目的进行联想。若切实做到这一点 , 定会使你文思如泉。 二、软思维的应用 有些同志在写统计分析报告时 , 往往中途卡壳 , 怎么也写不下去。这时 , 你不妨撂下笔 , 运用一下软思维。人的思维,从种意义上来讲 , 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一心一意直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 , 称为硬思维;二是在做其他工作或在休息(看电影、听音乐、打球等)、干家务活等时候而对某一问题进行的思考 , 叫做软思维,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时,有些同志采取坐在桌前运用硬思维的办法 , 这固然也有许多优点 , 它可以使人全神贯注 , 集中精力 , 但往往会发生上述的卡壳现象。 而软思维却使人摆脱了心理紧张的状态,让头脑绷得很紧的弦松驰下来 。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 , 这种状态 , 有利于把积累在头脑中的许多 “沉睡”材料“唤醒”并调动起来 , 为解决“卡壳”的问题服务 ,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某一时间内 , 人们由于受到眼前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 使问题无法解决 , 运用软思维,可使自己的各项活 动(如听音乐、看电影等)触发起灵感 , 使问题在瞬间得到解决 , 科学上有许多定律、规律的发现都与软思维有直接关系 , 如浮力定律就是如此。此外,采用软思维还可以节省许多时间 , 把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留存在头脑中 , 在做其他事时 , 随时随地进行考虑,路子想通就通 , 想不通就暂时撂下来 , 可谓有效地利用时间了。我们有的同志写起文章来 , 是一气呵成的 , 这并不能证明软思维没有作用 , 恰恰相反 , 它充分证明了软思维的存在价值,因为这些同志大多是“ 意在笔先”, 在写作前就已利用了软思维 , 打好文章的腹稿罢了。 (原载《江苏统计》1988年第六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