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温灸法-----选穴规律
选穴规律 少群先生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经验大致可规纳为以下几点: 1、须记熟十四经的穴位主治 施灸时先明确病在何脏腑经络,主选本经穴、未经募、背命穴、阿是穴及患处;酌选邻经穴(任、督二脉及心、肝、肾经所治颇广,宜着重研究)。 2、应用八会穴 (1)腑会中脘,随病灸此穴,各种慢性病症多有腑气呆滞,亦宜先灸此穴(配足三里)以通腑气,则生化有源,脏腑的瘀滞病物可以化解、排泄。 (2)脏会章门,脏病,徵瘕痞块,不能食而热者灸此穴。 (3)筋会阳陵泉,凡筋病,烦满囊缩,诸般同气灸此穴。 (4)髓会绝骨(悬钟),骨行疫痛甚,按之不可,名曰付髓病,灸此穴。脑为髓海,头热足寒者也宜灸此空。 (5)血会隔俞,诸血症,身斑斑如绵纹者灸此穴。 (6)骨会大杼,凡脊椎不利,虚劳发热等症灸此穴。 (7)脉会与渊,凡心痛、脉数、脉涩、无脉症等灸此穴。
3、冲、带脉、阳侨、阴侨脉、阳维、阴维脉病皆取本脉所有经交会穴: (1)冲脉起源于小腹内(胞中),从气冲部(腹股沟动脉处)沿腹旁足少阴经上行,至胸中而散;上合任脉,分布唇口及头而五官;下同足少阳经行股内侧、掴中、深入胫骨旁、内踝后,渗灌足三阴,前出于足背及穴趾间;背后上循脊里,通于足太阳;腹前起于关元,通于任脉。
冲脉病可见月经不调、崩漏、不育、气逆上冲心等症,宜酌灸腹部肾经穴、气冲、阴交、公孙等。 (2)带脉起于胁下,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阴经别与足太阳经别会合,上行至肾,当14椎(第2腰椎)处出属于带脉。
带脉病见下肢蒌软不用、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脐腹及腰脊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宜灸章门、带脉、维道及足临泣等穴(足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 (3)阳跷脉从足太阳经分出,起于跟中,从外踝(中脉)上行(仆参、跗阳),经髋部(居峁)、肩部(懦俞、巨骨、肩隅)、面部(地仓、巨峁、承泣),至目内眦(晴明),上行人风池,在项中两筋间(风府)入脑。
阳跷发病“阴缓而阳急”(指惊痫、瘫痪等症出现下肢肢伸紧张、足外翻)。宜灸中脉、风池、酌用仆参、跗阳、居缪等穴。 (4)阴跷脉从足少阴经分出,起于然谷之后(照海),上内踝之上(交信),直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人鼻旁,属目内眦,合于阳侨面上行。
阴跷病则“阳缓而阴急”(指惊痫、瘫痪等症出现下肢屈肌紧张、足内翻等)。宜灸照海、交信等穴。 清古云:“痫病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少群先生认为,此病无论昼发、夜发,一般照海、申脉均有压痛,故宜全灸。 (5)阳维脉从金门上阳交,会懦会、天缪、肩井、本冲、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诸穴。
阳维者维于阳,失之则溶溶不能自收持、苦寒热、惊而失志、善忘、恍惚。宜酌灸上述穴及外关穴。 (6)阴维脉起于筑宾穴,上行经冲门、府舍、大横、腹衰、期门、天突、廉泉诸穴。
阴维者维于阴,病则苦心痛,宜酌灸上述行经穴及内关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