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坛复元堂----于氏宗祠

 老老于头 2011-07-12

金坛复元堂----于氏宗祠

2010-06-22 09:23

金坛复元堂----于氏宗祠) x6 _1 V* I# o. ?6 a
一座城市歷史的消失(转帖)4 a4 S( n   F' e! ~
劉醉仙 2003-11-02 : ]* f" j$ Z: T. S   y
jh2.jpg

下载 (12.81 KB)

3 天前 12:23 PM

* V4 I' g- f/ A   ~, l
去年秋天我陪妻子回她闊別30年的故鄉——江蘇金壇。金壇是鑲嵌在美麗富饒江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長江三角洲開放城市之 一。東近上海,西偎南京,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產丰富。“峰從云間來,煙自幽谷起”——中國道教圣地茅山,林蔭覆蓋,云蒸霞蔚,道觀的三宮五院和 洞、泉、池等自然景觀隱現其中。“涼月如鉤挂水灣,江南風物鏡中看”的漕涇河和洮湖、蘆蕩集成的密集水网,使人領略“江南魚米鄉”的無窮韻味。 & [4 V6 m4 ?" ]
數千年的江南文明的歷史,使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人才輩出,燦如群星。自三國至清末,金壇有影響的詩人、學者、政治家 近百人,其中佼佼者有戴叔倫、儲光羲、王肯堂、于敏中、段玉裁、馮熙等,現代數學巨匠華羅庚就是金壇人民的驕傲。妻這次重返金壇,一是參加她的母校——華 羅庚中學(原金壇縣中)80周年校慶,二是來尋訪外祖的于氏宗祠。因為她的外祖父于氏宗族是金壇世代詩禮傳家,在金壇有“于半城”之稱。金壇縣城有一座豪 華的宅邸——“复元堂”(于氏宗祠),還有一條相府街都是紀念于氏先輩的清雍正癸卯年 (1723年)狀元于振和乾隆丁已年(1737)狀元于敏中兄弟倆。弟兄倆相隔十年先后金榜題名為狀元傳為江南佳話。妻的外祖父便是于敏中的直系后裔。于 敏中字叔子,號耐圃,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7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中狀元,授翰林編修,執掌山西學政,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 主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洒脫,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兵部侍郎,后改戶部侍郎,加太子 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年任戶部尚書兼軍机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朝廷諭書多出其手,乾隆皇帝將女儿下 嫁曲埠孔家,按帝主家制,先將女儿過繼給于敏中,再出嫁到孔府,可見他是乾隆帝的寵臣。于敏中一生著述頗丰,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等159 卷,還奉旨編輯《西清硯譜》。于敏中一生最杰出的政績是在擔任文華殿大學士時,奉旨与大學士劉統勛合力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中國古代出版史最宏大 的工程。乾隆年間(1779年),于敏中病逝。乾隆帝賜优詔,祀賢良祠,謐吏襄公。上述均見諸《清史》,但滄海桑田,几度興廢,以后于氏宗族家道中落,日 見衰微,其系后裔大多外出求學,遠离故土。我岳母說到上世紀40年代,曾顯赫200多年的于氏宗祠——复元堂已瀕于頹圯; 我們今天見到的金壇縣城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一座座花園小區拔地而起;你也許不敢相信這些漂亮的公寓小樓的業主,相當一部分是金壇鄉下的農民,一棟棟 鋼筋混凝土建筑,華麗的裝飾,寬闊的馬路与綠地,已沒有舊金壇城一點痕跡了。往日的粉牆黛瓦,前街后河的水鄉民居群早已蕩然無存。我們只能在華羅庚紀念館的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上看到舊金壇縣城曾有過的橫跨漕涇河美麗的石拱橋和青石板鋪的老街深巷。再也找不到于氏宗祠的一點蹤影。我們尋到河邊一處不顯眼的縣博物館——戴王府。這是太平天國駐扎在金壇的一個小王府邸,見到已退休的老館長,他听說我們是于敏中的后裔追尋先祖遺跡的非常高興。但他遺憾地告訴我們,“复元堂”在前几年漕涇河拓寬改造工程中早已拆除了, 只剩下几個圓鼓石門墩在“戴王府”外一個院牆角落里,這是一個家族歷史的消隱,令我們黯然神傷。更令人費解的是這個首批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行列的 蘇南小城,蓋了那么多高樓大廈,至今仍沒有一座像樣的展示這座古老城市光輝歷史的博物館。听說城南公園里有清代大訓詁學家段玉裁紀念館,我們驅車前往,雖 然是雙休日,但館門緊閉,我透過門縫窺望,只見狹小的院子里殘垣斷壁,不忍卒睹,掃興而去,只剩下一种失落感: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座城市的歷史消亡了。不 知這座城市的主人們,它的主政者又是什么樣的感覺?
其實這种現象在其他地方亦不鮮見。古城連同一种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化的浪潮里,已難以逃避在地平線上消失的命 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生活方式對人們的吸引,一條條老街小巷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几乎是千篇一律鋼混結构的建筑和人造景觀,面對一條條曾經繁華的 街巷,成為一堆堆殘磚瓦礫,我們憂傷失去的是曾經的家園与亙古的文化傳統。我們面臨這樣嚴酷的現實:叢林般的高樓大廈擠走了“小橋流水人家”,鄉鎮企業的 煙塵遮掩了“楊柳岸,曉風殘月”,被污染的渾濁河水早已載不動“槳聲燈影”。
這座城市歷史的物質遺存雖然像大自然的水土流失一樣,被淘洗了,不复存在了,這是令人無奈的悲哀。但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永遠流淌在它的子孫的血脈中,是我們內心深處永遠抹不去的怀念。
                                                                                                                     ------------長江日報

200709270811480.jpg

这是一幅光绪年间的县城图,它把千百年的金坛老城浮现在我们面前。) W( M! o3 V) ]% A
从高空鸟瞰,老城端端方方,四周城墙环抱。东西南北有景阳门、宏化门、文明门、望华门、拱极门、朝天门。城郭外有护城河碧水拥绕,城市内有丹金漕河穿城而过。舟船出入北有会潮关,南有会龙关。丹金漕河由北向南流入老鸦塘,将老城一划为二,分桥东桥西。河上有拱形石桥,北为文清桥、南为清河桥沿岸大小码头层层叠叠,此等建筑,宋代风格,古朴精巧。! a   [( r( Q( e9 R: j' K% y
& t1 j4 J& M; A" V5 p0 e" F3 a( D
  老城建于唐武后长寿九年。城池纵横三里,这是按照“夫子之城九里,知公七里,候伯五里,子里三里”的城制而建的。一个城池首先是城墙,然后才是城墙围起来的空间。金坛这个空间不大,也只十来条街道,三十来条巷弄,宽的十步余,窄的七八步,全都青石铺成。街市以南门城厢最为热闹,老鸦塘码头一带舟船车辆、骡马挑夫,货出货进、商贾密集。古来商家选址都有“东村、西俏、南富、北贫”之说,也许正应了这句话,南门真是老城的致富福地。当年这里粮行、木行、茧行、盐栈、酱园、糟坊,还有客栈、酒店、钱庄都密集于此。我父亲当年也在此开店,还记得街上这边卖茶叶,那边卖炒货的情景。这条老街虽然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毕竟当时在农业为主的中国还是个农业县城,还缺少大城市那种锦绣声色,也就有点乡镇寻常气息。2 i9 R. }0 G5 h7 I
- ~7 |7 N6 A, e; d. y
老城的巷弄与这些街道相比就阔绰多了,充分显示出它的深厚底蕴相府弄、太常卿、九房巷、书院巷、学前街,一听这些巷名就知道它的历史。城里有条巷子聚集有冯探花府第、于状元复元堂、太平天国戴王府,还有许多名人故居。这里才是老城的精华,人文璀璨的地方。0 m   L   D! _# p2 f, T# A

筑城是卫君、造廓是守民”。老城有卫君的官府衙门,有察院、行宫、科考试院,它们有的在桥东,有的在桥西,封建官场建置清楚不过。旧礼教旧文化的地方也很多,节孝祠、石牌坊、祠堂、关帝祠、陆羽公所、鲁班公会,还有宋代的孔庙、辕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它和众多建筑相映成辉,构筑当年文化背景、儒家思想。( S4 R   y5 D% R1 s( D3 u
; h' R! G( c3 a) d4 \& _
  老城是一种经济、一种聚落,四乡八镇农民的生活必需、货物买卖大都不越离本邑市场。他们早起后挑担入城,贩卖谷米、柴草、木炭、瓜果、鸡鸭;日暮回乡,带回农具、布匹、日用杂货。明清以后,老城逐渐形成商贸气候,绸布庄、鞋幅店、铁匠铺、木器店、烟草店、杂货店、酒馆茶楼不知其数,抵押当铺也有五家,有钱人花天酒地、贫苦人抵押典当。到清末民初,京沪铁路通车,老城逐渐开放,外地商人络绎而至,安徽会馆、浙江会馆也在城内出现。手工作坊、酒厂、发电厂、医院、女子学堂、教堂、戏院相继出现,城市功能有了改善。6 Y% Z9 h* w- c6 {/ Y' U: L
" w2 z1 l6 c) O- P
老城居民不多,据史料记载,到宋靖康南渡、北方人南迁,金坛城里的人口才多了起来。咸丰十年一场兵乱,城中人口七万幸存三千。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人口统计城中人口一万七千余人。我小时候居住城里并不拥挤,城边角落还有许多空地,南城脚下有陈家桑园,西城脚下有顾家桑园。有些人家屋前屋后还种上蔬菜,虽说是县城,但也有几分乡野气息。老城虽小,却井然有序,东门猪牛市,南门手工作坊富人住城中心县前街司马坊,穷人住城角落白凉亭、毛家场习文者学基、书院巷,习武者射圃矢巷。行业分地段布局,有仓房运粮巷,有东轿巷、西轿巷,有吹鼓桥、当铺巷。即使一条内城河也将汲水、洗菜淘米、客运货运、草灰粪船分隔使用,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城也有慈善机构养济院、育婴堂,也有更房、戒烟所、救火会、警察巡捕房。这里地宽人稀,宁静祥和,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
3 t+ N: t   C- r! f0 |
老城极具江南水城之貌。那悠悠十里城河水,两岸水上住人家,城中大沿河、小沿河巷的住户,前是临街小店铺,后是水上吊脚楼,木栏杆小格窗,或一间二间,或小楼平房,凭窗临水,看河水忽涨忽落、船舟来往,重载有纤夫,轻舟点篙浆。如乘舟荡漾其中,“三步两桥接肆前,市头沽酒待尝鲜,出城乘船桥下过,水阁人家尽卷帘。”老城有桥,桥是老城的脸面,文清桥地处闹市,它是本邑进士刘宰捐资建造,有八百年历史。站此桥上,可饱览城中风景,北望水关、城楼,南看清河拱桥。远近双桥相对,流水潺潺,大小码头,舟船楫浆。

  老城寺庙极多城郊东岳庙、东禅寺、西禅寺、太虚观、玉皇殿城内城隍庙、万寿宫、河西庙、兴庵庙。还有一条七庙巷,有华光庙、龙王庙、慈云禅寺、关岳庙、忠佑司祠、圣王庙、三官堂。其中规模最大的慈云禅寺,雕栋画梁,殿宇宏伟,它建于六朝梁武帝大同初年,可见老城宗教之盛行,历史之悠长。/ K8 \* x1 I; {. |5 a

  老城是一部历史,维系着长长的血脉因缘。由近及远,追怀过去。如果将这幅老城图和今天的金坛新城相对接,你一定会兴叹,啊哟,这个古老的县城变化如此之快,变得都不认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