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一座老城两个城隍,城隍庙门对庙门。(王建安 摄影) ![]() 河南省安阳市相州城隍庙又称“安阳县城隍庙”、“神佑殿”,位于安阳市文峰中路中环百货商场西侧。相州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当地百姓口传应早于明代彰德府城隍庙。安阳古称相州,祭祀相州城隍周公老爷的庙宇不知何时起见,明代城隍信仰浓厚,相州(今安阳)升级为彰德府,相州城隍庙南面为彰德府城隍庙,一座城池两个城隍,庙门门对庙门,这样的布局在国内也不是常见的。 ![]() 在清嘉庆二十四年编撰的《安阳县志》卷八《建制志· 祠庙》中,可见安阳县(相州)城隍庙的相关记载:“在府城隍庙右邻,推官署宾馆,规制狭隘。清康熙六年,推官缺奉裁。二十八年,知县武烈以宾馆地捐俸扩修。乾隆五十年,知县彭元一移建新庙于县治西、学宫之右。” ![]() 据县志载,安阳相州城隍庙原位于彰德府城隍庙右侧,曾兼作推官(掌管刑狱的官员)招待所。康熙六年,推官一职废除。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武烈进行捐资扩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知县彭元一在县衙西侧、学宫右侧重建新庙。今寝宫房梁上有当年修建题记:“大清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吉日,特授安阳县知县、候补同知彭元一,原任安阳县典史罗绍礼、署任安阳县典史王成材、署任安阳县典史 建修。” ![]() 彰德府城隍庙又称“威灵公庙”,南山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鼓楼东街六号,地处安阳老城中心,其西侧 ![]() 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7年)编修的《彰德府志》记载:彰德府城隍庙庙宇布局图,当时城隍庙有五进院落、六所大殿、配有左右对称的厢房、前院西侧有府属七县城隍庙一所,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伟。庙内城隍大殿之中供奉府城隍,两侧分列八大将、黑白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日夜巡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 ![]() 1933年城隍大殿被毁,戏楼、牌楼、八字墙改建店铺,辟为市场。1982年,安阳市投入专款进行修缮。现存大殿建于明初,三殿、五殿、和七县城隍庙为落架大修,仿其旧制。二殿、四殿、牌坊为重建。 ![]() 安阳地处中原豫北边陲,西望三晋,东眺齐鲁,北濒幽燕,南凭中州。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取之,又攻安阳取之。这是有文字可考的安阳最早的域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安阳首次建县。从此以后,安阳县有置有废,饱经沧桑。 ![]()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始置相州,辖安阳、长乐二县。隋朝开皇八年(588年)又分临漳、洹水二县地重置长乐县。后晋天福三年(937年)又于相州置彰德军,安阳称彰德自此始。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元初改彰德府为彰德路,隶属中术省。明代时彰德路复为彰德府。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燧又建赵王府于彰德城,直到清末。
|
|
来自: 建安视觉 > 《社会、人生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