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进典型:核心价值建设的“沃土”//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营养根基光明日报

 3gzylon 2011-07-12

时下不仅需要崇高理想,需要浩然正气,更需要通过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现阶段,不仅不能弱化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反而要将先进典型的宣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制度化、长效化。

先进典型:核心价值建设的“沃土”

卢国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15 版)

    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推动工作,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抓手,更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基本途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颂扬先进典型。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董存瑞,和平建设时期的王进喜、雷锋,改革开放时期的孔繁森、张海迪,这些先进典型深深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旗帜和灵魂。

    然而,也不必讳言,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在个别典型宣传中脱离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而搞抽象的演绎,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隔离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广大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认为其不可学、不可信。对此,社会曾有过较为激烈的“争论”,有人开始反思“谁使典型陷入尴尬”,更有极端者甚至提出“让典型宣传退出”的口号。

    幸运的是,经过近些年的反思、探索和实践,先进典型的报道已经逐步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逐渐赢回了人们的信心和尊重。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大学生群体、王庆煌、杨善洲、吴孟超等先进典型,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他们既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同时又是我们道德观念之路上的前行者、引领者。

    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的成功颂扬启示我们,先进典型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是我们的邻居、同学、同事,他们有血有肉有灵魂,他们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可循。这些先进典型很可能并没有英勇的举动,但他们带给整个社会的感动和震撼是持续的、强烈的、深远的。他们本身就是群众中的一员,长期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其人格是鲜活的。与此同时,他们又超越于普通群众,较之一般群众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更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实践者,可以说,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是一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科书。

    目前,我国正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凸显。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的思想道德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热心公益、崇善尚德等成为社会的主流;另一方面,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奢侈浪费等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观念仍败坏着社会风气,对社会成员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现、褒扬、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感人事迹感召群众,有利于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生活的丰富存在,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到千家万户,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生动具体,充满活力和生机,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实践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田沃土”。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科书,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就是一张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美名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是一台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播种机。

    多变的时代、多样的思想、复杂的矛盾,激荡和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也容易让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找到藏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褒扬和宣传先进典型,能让“意志薄弱者”找到坚定信仰,让“前途茫然者”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不仅需要崇高理想,需要浩然正气,更需要通过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励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弱化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反而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改进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方式,大力颂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模范人物,将先进典型的发现、褒扬和宣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将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制度化、长效化,从而不断夯实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营养根基

王俊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15 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实践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作为一名基层的理论工作者,笔者通过社会调查和亲身体验,深切感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汲取民间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世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传统文化一方面以名言名句、典籍文章的形式传承在正规教育中。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是植根在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的,我们可以从民俗文化中充分汲取民间营养。

    就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而言,民俗文化一是以民俗谚语的形式广为流传。“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只有病死的饿死的,没有累死的”等是以通俗的表达句式对“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等“八荣八耻”内容的形象诠释;从表达形式上讲,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从精神实质上讲,二者又有相通之处。简单理解,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对经典的通俗解释。二是以民俗传统的形式延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新民俗行为,更具有积极意义。平顶山市汝州小山沟村连续举办“晒被子”节。时间是每年入冬前天气晴朗的一天。2010年10月25日,一大早,汝州临汝镇小山沟村70岁以上的老人在子女陪伴下来到村部,把自己准备过冬的被子晾晒起来,接受全村男女老少的“检阅”。此项活动,已连续举办13届了。每次比赛评出3名敬老模范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这些新民俗行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实践,又是在用事讲理,它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具体得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涵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百姓的言行中。

    民俗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基层,它流行在田间地头、邻里之间,比较适合基层群众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对民俗文化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充分汲取民间营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充分汲取民间营养,就是创造性创新和提升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实现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充分汲取民间营养,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实践的有机对接,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文化滋养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市委党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