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反思】 我心目中的课堂

 天雷教育 2011-07-16
      

      什么是真正的课堂?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是何种认识,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师生个性和思维共同腾飞的舞台。构建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扭转几个偏差,更新几个观念。

      一、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是师生互动共舞之地。

      教师不是演员,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的行为不能等同于艺术表演,无论教师的艺术表现力有多强,所表演的内容多么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课堂是以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为媒介的,教师要在立足于学情的基础上,精讲点拨,创设交往互动的平台,让课堂在师生思想火花的交汇中精彩生成。

      二、课堂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史实等问题一般不需要学生去探究。对于有一定思维含量,学生能“够一够,摘得着”的知识可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并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正确的思路,并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对象不是千篇一律,要允许个性存在。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生机活力和个性思维的生命个体。个性差异的存在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施以相应的教育。课堂训练中进行分层设计、逐步推进。课堂评价也要在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定论。

      四、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要体现教师的独特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形势在不断变化,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条地沿袭旧的教法,教育教学方式要常变常新。一种教育智慧的产生离不开集体的交流和创造,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展现独有的魅力。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和素养,不但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应情境而动,依学情而变,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着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任何改革,如若没有触及课堂的内涵和本质,就不会是成功的。审视教学的师生活动,回扣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反思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坚守,课堂教学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地扬弃,科学地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