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赴苏州、合肥和武汉等三城市考察大项目谋划、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卫启云 2011-07-17

    近年来,我们一直面临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少的困惑。我们与外地同仁交流时,了解到苏州、合肥、武汉等城市围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做文章,近年来,成功实施了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这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按照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提高执行力,必须搞好调查研究的要求,围绕推动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新战略,实现“三年晋位”目标,带着全市大项目怎么来、大项目怎么抓等问题,我们到苏州、合肥、武汉进行了调研学习,与当地同仁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实地考察了大项目。通过调研,我们对上述三城市视项目为生命,解放思想,大手笔、宽视野、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大项目有了深刻体会,总的看这次调研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大,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也坚定了做好全市大项目推进和谋划工作的信心。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个城市推进大项目的主要做法

    这三个城市在大项目谋划和推进中充分体现了视项目为生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体制机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思路,引进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依托园区,强化配套,引导上下游项目集中入驻,呈现出“葡萄串”现象,这样更容易实现集群发展,将优势产业做大作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放思想,灵活运用政策谋划和推进大项目。

    苏州、合肥、武汉等城市在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中,灵活把握和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项目,全力推进,对未列入国家产业布局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不囿于政策限制,“敢为天下先”,通过积极向上协调和努力夯实基础,用实践去推动国家调整产业政策。例如,合肥引进的熔安动力船用柴油机项目,由于合肥不靠海、不靠江不具备发展船舶产业的基本条件,该项目也不在国家船舶中长期规划内,刚申报时被国家发改委全盘否定。合肥市没有气馁,一边积极到国家发改委争取,一边坚持不懈地进行项目的前期准备。2008年,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战略,该项目被列入船舶产业振兴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总投资45.95亿元,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而围绕该项目,合肥市进一步“无中生有”,抓住机会谋划和实施了港口升级和航道疏浚等百亿元项目,将长江支流的支流——派河航道改造升级,将五级航道升级为三级航道,实现江海联运,使合肥变成沿江城市,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此外,合肥市引进的德国大陆轮胎子午线轮胎项目不在国家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合肥市抓住国家调整轮胎产业目录的机会,通过积极协调中国橡胶行业协会,修改产业目录,将该项目列入产业目录,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

    2、引进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合肥市经过深入企业调研,依托现有家电产业基础,谋划和实施了京东方平板显示基地项目。全市上下同心,历经5年不懈努力,终于引进了中国内陆最大,全球排名第九位的TFT-LCD制造商京东方建设平板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75亿元。京东方六代线开工建设后关联项目纷至沓来,包括住友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世界500强在内的2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投资10亿美元以上,2010年底京东方及其配套项目累计投资将超过280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产值300-400亿元,合肥市将成为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合肥市围绕京东方项目及其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还计划实施投资240亿元的TFT-LCD八代线,规划投资600亿元以上TFT-LCD十代线,整个平板显示产业将形成滚雪球式发展。

    武汉市全力打造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光电子等8个千亿元产业,每个产业都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为领军,如光电产业包括烽火科技、长飞、富士康、华工科技等上市公司,生物产业包括人福科技、国药控股等 。

    3、突出规划引导,建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武汉市编制了15个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目录,对新兴产业按照产业链进行梳理、研究,找出不足与优势,确定应该加强的产业和放弃的产业,制定产业发展目录。产业目录将15个新兴产业按产业链划分出若干类,每类再划分出若干小项,比如将新能源产业划分为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四大类,每类又划分出若干小项,光伏类划分为硅材料提纯技术、硅片生产技术、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研发、太阳能并网发电集成系统与设备制造等7个小项。

    通过产业目录指导当地产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明确了武汉产业发展方向,对符合产业目录的项目给予支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提高加强项目招商的针对性,有助于引进龙头企业。在项目招商中首先根据各个产业链环节,了解国内外相关公司,选定各个领域的国际和国内龙头企业,然后登门沟通,实施点对点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保证招商效果。目前,15个新兴产业中每个产业都成功吸引国际、国内优势企业落户,作为龙头领军,如光电产业有烽火科技、长飞、富士康、华工科技等上市公司,生物产业有人福科技、国药控股、辉瑞制药等。三是通过产业目录中的产业链条将扶持政策贯穿于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一事一议”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

    安徽省和合肥市编制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指导皖江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

    4、完善综合服务平台体系,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武汉市确定在光谷生物城打造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除了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外,还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政、产、学、研全面合作模式,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专门设立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投融资平台和人才引进平台等六大支撑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联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研发与产业脱节问题,促进生物产业技术产业化。其特点是,政府部门主导、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集约化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综合服务支撑平台已成为武汉生物产业基地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强烈关注。日前,亚洲排名第一的临床前新药研发外包商、全球排名第一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在光谷生物城设立研发中心和医药服务外包中心。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走过了启动、起步阶段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包括辉瑞、国药控股、人福药业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生物产业龙头入驻生物城,预计到今年底,生物产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5、加强向上协调和沟通,努力将政策效应最大化发挥。

    皖江城市带、苏州中新工业园区和武汉城市圈都纳入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三个城市在此基础上都非常重视跑部进京,加强向上协调工作。安徽省和合肥市编制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协调国家发改委批复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将区域产业布局纳入国家产业总体布局。苏州市选派精干人员到国家发改委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和联系,为获得政策支持打下基础。

    6、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项目招商。

    合肥市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以深度合作为突破口,安徽酝酿在皖江北岸建一个200平方公里左右的承接产业省级转移集中区,先行先试,探索承接新途径,创新转移新模式,吸引东部省市政府或企业集团连片开发经营,招商选资,全权管理。合作双方统一规划,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等,到期收回当地政府管理。合作期间,GDP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统计,税收及土地收益等按比例分享。合肥市还通过积极筹办徽商大会和中国500强峰会,依托会展平台,吸引国内龙头企业来合肥进行项目招商合作交流。

    二、启示

    大项目也是哈尔滨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载体,是贯彻落实“三年晋位”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调研,我们对这三个城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项目,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千亿元产业的做法有了深刻体会,对我市大项目怎么来,大项目怎么抓有了几点启示,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加快发展的迫切性。

    1、关于大项目怎么来

    一是大项目谋划要围绕龙头企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我们体会到,大项目谋划要围绕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这一思路,通过认真分析和梳理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把握市情,根据自身优势,统筹谋划牵动性强的大项目,抓住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基地,发挥集聚效应。

    二是大项目谋划要走出去搞好调研,熟悉产业发展趋势,才能生成有生命力的好项目。好项目的生成一方面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只有将认真调研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才能谋划出有生命力的好项目。

    三是要解放思想,善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要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快人一拍创新实践。通过合肥市提前布局和准备熔安动力项目,我们体会到,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守株待兔,怨天尤人不可能等来大项目、好项目,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动态和投资方向,自己出题自己答,才能谋划出大项目、好项目。

    2、关于大项目怎么抓

    一是抓大项目要具有视项目为生命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更加体会到大项目推进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不是外在的困难和条件,而是自身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关键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和气概,要有一抓到底、舍我其谁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灵活把握和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对于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决策意图,不能被既有的条条框框套牢,僵硬刻板地去执行,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及不同环境灵活运用政策,实现政策和实际的紧密衔接。在项目推进中要有一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进取精神。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项目,全力推进;对未列入国家产业布局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不囿于政策限制,“敢为天下先”,通过积极向上协调和努力夯实基础,用实践去推动国家调整产业政策。

    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倾情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合肥市成功谋划实施熔安动力项目,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贯彻和落实市委战略,实现晋位目标,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倾情服务,变‘官’为公仆、变‘衙门’为服务、变维护部门利益为维护社会利益。政府职能转变所需要的动力应该从主要靠党委和上级的命令转变为靠经济发展特别是大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来推动。

    四是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多兵种协同作战。合肥市各部门通力配合,巧用资本运作方式,成功促使项目落地。我们体会到大项目推进不仅要发挥各级领导、经济部门的作用,更要调动社会中介机构、各界群众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

    3、加快发展的迫切性

    这三个城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和推进大项目,打造千亿元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压力。特别是我们对合肥市从一座轻工城市,通过围绕大项目做大文章,不断大规模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逐步成为产业门类齐全的中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感到了震撼。我们感到按照合肥现在的发展态势,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将来极有可能被合肥超越。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当前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形势,切身体会到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晋位的迫切性。

    三、建议

    1、围绕新战略,转变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思路,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

    在继续健全和完善现有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从产业链入手规划和设计产业项目。从重视数量向抓重点转变,通过调结构,创新大项目谋划和推进方式。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产业的分散招商向有机聚合主导产业转变;二是由追求企业数量的引进向追求产业整合、产业链完善转变。

    结合“十二五”规划思路确定的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和商贸都城的目标,着眼于建设工业大城,增强产业实力,拉长产业链,形成企业群,策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眼于建设商贸都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策划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着眼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策划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项目;着眼于巩固交通通信枢纽地位,策划实施一批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项目;着眼于建设北国水城,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着眼于建设文化名城,发挥哈尔滨科教文化资源优势,策划一批科教兴市与文化强市项目。

    2、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建立大项目谋划和推进新机制

    一是打基础,梳理分析产业链。对我市4个优势产业、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基础,研究国内外相关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提高产业集聚度为目标,进行产业链深度分析和梳理,细化产业链。

    二是明确方向,制定产业发展目录。在细化产业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优势制订我市4个优势产业、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目录,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对列入新兴产业目录的先进技术、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及新的服务、经营模式等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积极给予配套优惠政策。

    三是抓龙头,发挥集聚效应。根据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继续深化与中咨公司、宏观院合作,对重点项目进行包装,围绕国际、国内500强等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吸引龙头落户,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四是强配套,打造产业基地。一方面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和发展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基地。另一方面,依托哈工大、哈工程大学、焊接研究所、哈电机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立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平台。

    3、争取政策效应,将我市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战略

    在当前中央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地方积极谋求将区域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生产力布局,有利于破解发展瓶颈,意味着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空间。武汉和合肥等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规划,获得了国家的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特许权利。因此,我市应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以及国家正在编制黑龙江、内蒙古对俄开放意见的机遇,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先导区等省内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明确我市在两省区对俄开放中的定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包括需要国家在规划中给予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发展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及时向省政府汇报,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同时,加强跑部进京沟通力度,与国家层面加强互动,争取将我市的相关需求体现在规划中,占据主动,强化我市在两省区对俄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4、强化支撑作用,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我市已确定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食品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已有支持政策之基础上,利用我市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将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构想是,围绕哈南工业新城和科技创新城,搭建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技术转移交易平台,营造区域创新的良好环境。

    5、搭建区域发展高层交流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依托冰雪节、哈洽会等搭建高层论坛。每年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区域发展主题,利用在哈尔滨举办的哈洽会、冰雪节等会议展览活动,召开区域或跨区域专家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央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进行交流。加强区域民间团体交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的作用,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