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师德新思考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德育!(引人向善)
§这个德育,是帮助人发展,由“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所谓“学会做人”。
§这个帮助,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唤醒。
§所以德育(教育),就是为人的精神成长服务的。
师德新思考
§一说到师德,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强调两点:爱心和奉献。这两点当然都是应该提倡并强调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爱心”和“奉献”。
先说“爱心”--
§我认为,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和“向下落实”。
§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
§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
§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
§我还想说,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
§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
§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
§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
§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
再说“奉献”--
§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什么呢?收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但这里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这当然也很重要,我强调的是,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他的课越上越精彩,他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又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他开始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教师的收获。
结论:
§今天我们讲师德,依然要讲爱心和奉献,但爱心和奉献必须同教师的生活的质量生命的意义相联系,只有当我们教师感到了教育的成就感和诗意时,这师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句对教育的经典理解,也是我们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
§这里的“人”,既是指学生,也是指教师,同时还包括家长。
§教育,就是影响和改变这三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