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昵称6696634 2011-07-17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方面心得与同仁探讨。

在语文教学中艺术多媒体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充分发掘语文课中的美点

我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感触。它说:切忌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切忌在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的机械、僵化的模式中,使作品无限丰富的内涵干瘪,使文学和诗意的光辉暗淡。我想这大概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从以往的文字的教学,段落的划分中跳出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感受文章的美,提高学生的欣赏美能力,进而创造出自己的美的文章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创造美,那就离不开教材这个重要工具。语文教材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意境美、意蕴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觉。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给同学们的潜移默化就是:课文中一定有美点,自己的眼睛也一定能发现美点。这样的训练进行得多了,对“美”的感受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对“美”的探寻就会成为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而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与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并用文字来表达美,讴歌美。我想,果能这样,其教学意义、育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上述目标为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依据。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对学生影响程度可想而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含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语文教育渗透着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学识修养等各种因素。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教师“润物细无声”自然水到渠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校园,给教育教学改革送来了春风雨露。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被视为教学观念落后,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整合媒体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走进学生的心扉,用爱教育学生

学生就如一棵未长成才的小树苗,他们身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就要像园丁修剪小树身上多余的枝条一样,把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改掉,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宽容地善待孩子,微笑着面对孩子,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去说服、教育孩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方面,能注意并挖掘情感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能培养起学生的爱心品质来。
    
学生的心又是细腻的,是透明的,是五彩的.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蹲下来看学生使我彻底明白:多一些理解,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蹲下来看学生让我不知不觉地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蹲下来看学生成了我和孩子们真情交往的一条无阻的道路。      “人之初性本善。”善,便是爱心,便是爱人。当今社会倡导人性化,以人为本,我们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善良的、正直的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顺应现代化教育的潮流,遵循人本善良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走进学生的心扉渗透爱心教育,用爱心播撒爱的种子,塑造美好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