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仍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
王会仍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
何神地 l 骆仙芳 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王会仍
慢性咳嗽通常是指咳嗽时间超过 8 周 , 以咳嗽为 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 ,X 线胸部摄片和肺功能检查均 无明显异常。在无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中 , 较多见的 是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道反流症和鼻后滴漏综合 征。王会仍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疑 难杂症 , 在 4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 对慢性咳嗽的诊 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程迁延 , 虚实 夹杂 , 其基本病机为阴伤气耗、痰阻气逆。现将其治 疗经验介绍如下。 1 咳嗽变异性哮喘 本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 , 多数以顽固性咳嗽为 主要症状 , 其咳嗽易在就寝时、深夜或早晨发作或加 剧 ; 上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和运动等都可成为咳嗽症 状加重的诱因 , 尤其多见于特应性体质者 ; 而其肺部 昕诊、 X 线胸部摄片及肺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其 基本病因病机为风邪犯肺 , 肺失宣降 , 邪阻肺络 , 气 道痊孪。近年在临床诊疗中 , 王师大都采用小青龙汤 及射干麻黄汤为主方进行加减 , 酌加地龙、僵蚕、蝉 衣、木蝴蝶等法风解痊的虫类药 , 使风邪外达 , 宣降 肺气 , 解痊止咳 , 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如治李某某 , 女 ,30 岁。 2007 年 11 月 3 日初 诊。患者咳嗽 3 月 , 早晚加重 , 少痰 , 上呼吸道感染 和冷空气刺激后症状加重 , 咽痒 , 失眠。查体 : 双肺 呼吸音清 , 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胸片示两肺纹理稍 增粗 , 肺功能无明显异常。曾在当地医院予静滴抗生 素 , 口服止咳药后 , 咳嗽无明显缓解。舌淡红、苔薄白 , 脉细。证属痰阻肺络 , 肺气失宣。治宜宣肺化 痰、利咽止咳 , 处方 : 麻黄、蝉衣各饨 , 杏仁、 jl| 朴 各 1Og, 地肤子、白苟、当归、炙紫苑、黄苓各 12g, 炙批把叶、前胡、太子参、金银花、三叶青各 15g, 合欢皮 2Og, 野莽麦根 30g, 射干、甘草各 6g 。服药 半月后症状明显减轻 , 后随证加减 , 续服 3 月后病情 基本稳定。
按 : 方中麻黄、杏仁、 jl| 朴、甘草、前胡、炙批 把叶、炙紫苑止咳平喘、降气化痰 ; 射干、金银花、 野莽麦根、三叶青、黄苓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 蝉 衣、地肤子利咽解痊 ; 辅以太子参、当归、白巧、合 欢皮益气养阴之品以防化燥伤阴。王师认为 , 咳嗽变 异性哮喘属内伤咳嗽之证 , 故治疗时须 " 标本兼顾 ", 在清肺止咳、利咽解痊的同时 , 必须益气扶正 , 方能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 胃食道反流症 本病系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出现胸部烧灼 感、胸痛、咳嗽等症状的疾病。胃食道反流症在欧美 等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 , 以往我国的发生 率较低 , 但近年来随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西化 , 喜喝咖 啡及油炸食物等致酸食物的人群日渐增加 , 致使本病 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 胃食道反流症性咳嗽持续的时间为数周到数年 , 常发生于清醒和卧位时 , 部分患者可有进食后咳嗽加 重。中医的治法是理气和胃、降逆止咳。王师在临诊 中一般采用旋覆代筛汤合左金丸加减 , 适当配伍一些 清肺利咽止咳类中药如桑白皮、浙贝、麻黄、黄苓、 野莽麦根、金银花、鱼腥草、蝉衣、木蝴蝶等 , 效果 堪称满意。其实 , 历代医家早就应用本方对咳逆上气 进行治疗 , 此方对肺胃同病者颇具效验。除药物治疗 外 , 还要劝告患者控制体重 , 膳食宜高蛋白低脂食 物 , 睡时头部抬高 , 并要戒烟、戒酒、禁咖啡、浓茶 及巧克力等 , 其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如治段某某 , 女 ,54 岁。 2008 年 1 月 25 日初 诊。患者咳嗽、泛酸、烧心 4 月余 , 咳嗽以白天为 剧 , 进食后加重 , 痰少色白 , 咽痒汗出 , 偶有胸闷气 急 , 有慢性胃炎史十余年。查体 : 咽部无充血 , 双肺 呼吸音清 , 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胸片示两肺心脯正 常 , 肺功能元明显异常。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舌淡红、苔黄腻 , 脉弦。证属肝胃不和 , 肺失
|
Posted: 2009-02-27 10:29 | [楼 主]
|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44 威望: 85 点 金钱: 84 元 贡献值: 913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313(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17 |
清肃。治宜理气和胃、降逆止咳 , 处方 : 旋覆花、蝉 衣各饨 , 锻代精石、炙批把叶、党参、三叶青、金银 花、老鹤草各 15g, 杏仁、制半夏、 jl| 朴各 lOg, 黄 苓、地肤子各 12g, 浮小麦、野莽麦根各 30g, 麻黄 根、甘草各 6g 。服药 7 剂后 , 咳嗽、泛酸、烧心、咽 痒汗出等症状明显减轻 , 去浮小麦、蝉衣、金银花、 老鹤草 , 加用绿梅花、木蝴蝶各饨 , 蒲公英 30g, 佛 耳草 15g 。继续治疗两个月 , 病情趋于稳定。 按 : 本例患者为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咳嗽 , 《内经》 有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 之说 , 对这类慢性咳嗽患 者 , 王师喜用旋覆代筛汤并配伍清肺化痰、利咽止咳 类药进行治疗。方中旋覆花、锻代茄石、制半夏、党 参、杏仁、炙批把叶、 jll 朴、甘草降逆化痰、和胃止 呕 ; 野养麦根、三叶青、金银花、黄苓、老鹤草、麻 黄根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蝉衣、地肤子、浮小麦利 咽止汗固表。诸药配伍 , 而收佳效。 3 鼻后滴漏综合征 本病又称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 是致慢性咳嗽发生 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 占 20%~87% 。中医治疗鼻后滴 漏综合征 , 主要予清肺利咽、法风通窍等药物。王师 在临诊中 , 常以麻杏石甘汤合辛夷散或苍耳子散等为 主方进行化裁。多选用南沙参、北沙参、杏仁、甘 草、桔梗、桑白皮、浙贝母、麻黄、黄苓、野莽麦 根、金银花、鱼腥草等清肺或宣肺化痰类药 ; 并适当 配伍辛夷、苍耳子、地肤子、白芷、蔓荆子、 )ll 考、 防风、蝉衣、僵蚕、地龙、射干等桂风解痊、利咽通 窍类药。对于鼻后滴漏综合征 , 中医药的效果是令人 鼓舞的 , 但需长期治疗。其发病与环境因素、气候变 化关系密切 , 如不注意保养 , 一旦停药极易复发。 如治陈某某 , 女 ,12 岁。 2008 年 2 月 5 日初诊。 患者咳嗽、咳痰、流腋涕 2 月余 , 咽痒痰黄 , 易汗多 涕 , 受凉尤甚 , 无明显气急 , 曾用西药抗炎治疗病情 未见明显好转。有慢性鼻窦炎病史 2 年。查体 : 咽部 充血 , 双肺呼吸音粗 , 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胸片示 两肺心脯正常。舌质红、苔厚黄腻 , 脉滑数。证属痰 热郁肺 , 宣肃失司。治宜清肺利咽、化痰通窍。处 方 : 麻黄根、甘草各 5g, 黄苓、地肤子、金银花、三 叶青、杏仁各 1Og, 浙贝母、肺形草、炙批把叶、前胡各 12g, 炙紫苑 15g, 蝉衣饨 , 桑叶、辛夷各 9g 。野莽麦根 30g 。服药 7 剂后 , 咳嗽、咳痰减轻 , 版涕 减少 , 去金银花、前胡、炙紫苑、黄苓 , 加用当归 10g, 北沙参、太子参、板蓝根、稳豆衣各 12g, 续服 1 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 : 方中麻黄根、杏仁、甘草、前胡、炙批把叶、炙紫苑、浙贝母止咳平喘、降气化痰 ; 肺形草、 桑叶、野养麦根、三叶青、黄苓、金银花清肺化痰 ; 蝉衣、辛夷、地肤子清肺止咳、利咽通窍 , 病情稳定 后加北沙参、太子参、当归、稽豆衣益气养阴止汗以固本。祖国医学认为 " 肺开窍于鼻 ", 肺鼻易于同病 , 因此对这类患者既要治肺 , 又要治鼻 , 才能达到治疗 的目的。
|
Posted: 2009-02-27 10:44 | 1 楼
|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744 威望: 85 点 金钱: 84 元 贡献值: 913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6313(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7-17 |
“咽痒频咳治从肝风”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笔者在2004年第4期的《国医论坛》上曾撰写有《浅谈因痰生风证》一文。文中在谈到因痰生风证的诸多表现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痒”,即:“咽喉或喉以下一段发痒即咳”,并指出“此非外邪之风,而是由痰所生”。应该说,此类患者,有的还兼有其它风象,如:面青、目下青暗、脉弦,或浮而兼滑,巅顶及头侧面胀痛,小儿久咳患者还会出现咬牙(或磨牙)及夜卧不宁等。 关于此肝风的起因,有人主要强调的是因久咳伤肺、肺阴虚所致,或因平素木火偏旺。而我则认为,痰湿也是可以生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宜忽略。 我在临床上遇到的咽痒,频咳而伴有痰较多或痰多又不易咳出者不少,且其多兼有滑脉的特征。《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滑曰风”;《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因此,其治疗,既要从肝风论治,同时还应考虑使用化痰、清热、补肺、养阴、甚至降气平喘等治法,综合运用。笔者即常用下方治疗顽咳、久咳而伴有咽痒者,效果多较满意,即:蝉衣10g 丹参20g 炙麻黄3g 炙紫菀20g 炙枇杷叶30g 炙甘草10g 杏仁15g 枯芩20g 沙参(或泡参)30g 炒瓜篓仁20g 炒苏子15g 法半夏(或胆星)15g 鱼腥草30g 丝瓜络10g 本方既有蝉衣祛风,麻黄宣肺,又有杏仁、苏子降气,瓜篓、紫菀、杷叶、法夏止咳祛痰,还有沙参补肺,丹参活血,丝瓜络通络,枯芩、鱼腥草清湿热,炙甘草和胃,共同组成一首有较强理肺止咳作用的处方,屡用有验。 需得指出的是,该方中,蝉蜕一药不可或缺,应为平肝祛风之首选,黄宫绣即认为蝉蜕专入肝经,兼入皮肤。又因古人云“久病及血”,“治风先治血”,故丹参亦为治此证的关键药。另外,炙麻黄只用3g,而枇杷叶和沙参则需重用各30g,而紫菀、甘草、麻黄及枇杷叶须蜜炙,这不仅可增强润肺止咳功效,而且还有健补脾胃的功效,补土以生金。前贤有云:“脾不伤,不久咳”也。 总之,咽痒,频咳治从肝风,值得临床医者重视,不过要找到产生肝风的具体病因,不要局限于阴虚的一面。我要再次强调的是:善治痰者能治百病,善治风者必善治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