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的音乐

 shuzechi 2011-07-18

每个人的音乐

舒泽池

  柯达伊 1 音乐教育思想的真正核心,我认为不在于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不在于强调民族音乐,也不在于提倡合唱、推行两种唱名法和科尔文手势,而在于这样一句话:“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2

  我们是怎么想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吗?音乐能够属于每个人吗?

  一提起音乐,恐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作为象牙之塔艺术的专业音乐和专业音乐家,神圣而且神秘,那是极少数天才的事,怎么会属于每个人?怎么能属于每个人?——老百姓这样想,音乐教授更是这样想。

  或者,已经成为白领的中上层人物可能会这样想:音乐作为一种修养嘛,古人云“琴棋书画”,一点不懂也太丢面子,所以呀,就好像穿名牌、驾名车一样,一种上了层次不得不支出的消费罢了(是呀,一张音乐会票要好几百呢)!——怎么会属于每个人?怎么能属于每个人?

  你看,一提起音乐,或是专业的技能,或是奢侈的消费,反正不是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或许,一场关于股市的讲座,能比一场音乐的讲座能吸引更多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有谁想过没有:柯达伊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话:“没有伴奏的单音歌曲是音乐表现的唯一形式,传播方式靠口头、听觉和记忆,连中层阶级以上的人也不会识谱和记谱。即使是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也不能流利的读谱和创造音乐。” 3 ——这是说的一百多年前的匈牙利吗?还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不但传统文化悠久辉煌、而且经济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的泱泱大国!

  我这样类比,太过分了吗?——2006年的一份对四个省八所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中显示:97%的大学生不识谱,99%以上的大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只有0.2%的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73%的大学生不知道巴赫(更不用说柯达伊),51%的大学生不知道梅兰芳,71%的大学生不知道小提琴有几根弦,47%的大学生说不出哪怕仅仅一位自己喜欢的中外音乐家…… 4

  我多么希望这份调查是虚构的!

  柯达伊还说过:“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 5 我不想再引下去了。即使上面提到的以音乐为专业技能或高级消费的人,又有几许是将音乐当作精神食粮的?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持续发展,我国绝大多数人民已经达到了基本的“衣食足”,但是又有多少摆脱了柯达伊所说的“精神的贫血症”?5%?10%?20%?

  正如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空气和水一样,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权享受文化、享受艺术、享受音乐。这可不是我的侃侃而谈,而是已经写进了十七大的报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音乐能够属于每个人——迄今为止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只把音乐当作专业技能或者高级消费,是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方法和体系,都有一些毛病。

  每个人的音乐,应该还原给每个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注1-柯达伊(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教育思想之一。

  注2/注5-参见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3-参见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4-资料来源:杨立梅博客(http://blog./userlog/1154/index.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