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等工程教育》2011-1 作者:朱高峰
目前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每年培养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且伴随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实践,应当说,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肩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国际性卓越工程人才的时代重任时,我们的工程教育如何应对?
一、工程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任务:专业教育应强调做人做事的辩证统一。
现在,高等教育界对于教育的通识性与专业性问题探讨得比较多,也比较激烈。对于工程教育而言,将其界定为“专业教育”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不会有太大分歧。争议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是为了教人做人还是教人做事,如果是做人,则要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不应当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就是说,我们既需要让学生学习怎么做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怎么做事。一般来说,如果不会做人的话,他也不容易把事做好,甚至会做错事。所以,工程教育究其实质还应当是专业教育。但它也并不否定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否定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方向。
现在我们一般都承认高等教育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特别是一些重点的高水平大学,都把科研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由此派生的种种现象不由得让人们又关注起一个问题来: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还是做科研?我的理解是,科研需要做,但高校的科研有其特殊目标和使命,它最终要为育人服务。我们高校要做科研没有错,但是我国高校的科研与其他国家的科研有一些区别,因为在我国,整个体制都借鉴原苏联的模式,有着大量独立设置的科研院所。如科学院,顾名思义要做科学研究,但它也搞实用研究,搞技术研究,搞产业化等等,所以真正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应在高校。虽然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科学研究院,但我认为它们主要研究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学界往往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工作。我们的研究内容有多少是科学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大量研究涉及的是技术和工程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服务社会的问题,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指通过培养人来间接服务于社会。
二、工程教育的素质理念内涵:更应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品德的养成
三、工程教育的特性: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
一是实践性。什么叫工程?简言之是人造物,把东西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工程人员的具体工作可能是去搬一块砖或一块瓦,或者是去设计某样东西,设计出来后再去组织工人把它做出来,所以实践性是工程的明显特性。
二是综合性。尽管我们强调工程教育是专业教育,但在造物的过程中,必然要把各种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综合在一起。比如要造一个汽车,汽车的技术基础是机械学还是动力学,抑或流体力学?飞机的基础理论是空气动力学,但是你只用空气动力学能造成飞机吗?肯定造不出来。如果不懂材料,不懂发动机燃烧的过程,不懂电磁学,不懂电子仪器、雷达导航,绝对是造不成飞机的。可见,工程里任何一个东西,都综合了很多要素在里面,必须在一个主体专业的前提下,运用综合的思维,综合的能力,才有可能搞好工程,这跟搞自然科学是不太一样的。
三是经济性。对于工程来讲,没有最佳,只有较佳。一般来说一个方案不够,没有比较,就看不出优势所在,我们可能会制定两三个方案备选,但也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去做方案,因为讲经济就得讲代价。社会资源有限,人的资源(时间、精力)也有限,做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这个思维的转变是很大的问题。
四是创新性。工程都是要做新的东西,要创新,这一点不言而喻。
四、工程教育的“实践”理念:要靠好的带头人、研究队伍和学术组织来落实
实践问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问题,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理念问题。我们不仅要搞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育。我们讲实践教育,必须明确它的理念,就是说,必须从教育的意义上理解实践,实践必须与理论紧密结合,为了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而去实践,当然也要学会实践的技能,而不是简单、表象地增加几个实验环节就行的。
这就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首先要讲人才问题,如果人才观念不清楚,教育观念是无法弄清楚的。社会就复杂在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工程也复杂在需要不同类型的工程师,既有设计工程师,也有生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等等,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工程师。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可分为两大类,一个工程类,一个技术类。同样一个层次里面还有关于创新性和常规型人才的探讨,对这两个类型,美国人称之为动态型和事务型人才。在工程领域,大量的工作是常规性的,生产线建完了,需要维护它的正常运转,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这都是常规性的工作,需要常规型的人才。当然也有一些人才是创新型的,比如,其工作主要是怎么改进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等等。现在我们往往重视创新型人才而不重视常规型人才,其实现在大量缺的是常规型人才,这也是我们跟欧洲教育的差别所在。可以说,现在中国“创新”是说的最多而又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再说,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总是少数。我们大量需要的是常规型人才,否则你的生产就无法维持,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我们往往认为常规型工作是低等的,是低级的,不需要教育学生去做,但这是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能够做好常规型的工作才是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提倡创新的时候,更要时时把对实践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因为只有实践是孕育创新的最好基石。
把工程实践落到实处,必须有合理到位的措施。第一,要有好的带头人。在政府主管部门,在高校,都要有真正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者。这样,就既能形成好的理念引领发展,又会有真正能付诸实施的举措。第二,要大力组建工程教育的研究队伍。在高校,不少高等教育研究院所都开始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逐渐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问题在于有不少研究者是搞教育出身的,他们在教育领域研究得很好,但对工程本身缺乏了解,缺乏工程实践。只有把学教育的和学工程的两批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多有效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第三,要建立相应的学科和学术组织。现在没有工程教育学这个学科,美国也是刚开始有。
五、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必须唱响“全社会各主体共担责任”的主旋律。
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又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大力加强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对高校来说,有助于了解企业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才能。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招收到胜任岗位工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有用人才,所以,产学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随着产学结合的逐步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企业较普遍地认为培养人才不是自己的责任,将学生实习视为负担而不愿接受;缺乏企业跟高校深层合作的机制,如对知识产权问题存在担忧却没有相应的机制来给予保护;高校规模发展得已很庞大,即使是大型企业也没有能力把相关学生的实习全部包揽下来。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建议: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明确培养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教育系统不可能把教育的任务完全承担下来,教育机构只是起主导作用,其他主体也应共担责任。学校层面,要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实践,应该利用所学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且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国有大企业那里,毕竟大企业数量有限,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空间不会太大;而应在99%的中小企业中寻找更广的出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工程人才,不仅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是应该面向全社会的所有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