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语文是“选修”……

 阳光妥妥 2011-07-19
假如语文是“选修”……  (2011-7-16 9:26:00)崔国明

 

假如语文是“选修”……

 

【诱因】虽然2011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对语文试题的评价依然沸沸扬扬,甚至那一片叫骂之声仍不绝于耳。尽管我们不否认这其中可能掺杂着个人喜好和主观色彩,但冷静分析之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考语文也的确并非尽善尽美。一些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可能出现了偏差,如备受争议的高考作文;一些试题可能也在刻意规避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书本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省份的高考语文成绩严重偏低,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据说江苏高考语文人均成绩仅有81分,仅仅为全卷分值的一半。是全省数十万学子的语文水平真就如此低劣,还是阅卷时的人为干预?对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学生怨声载道,教师备受指责。

虽然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这样的结果,多多少少挫伤了教师教语文的激情,也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现状】我们谁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受“考试语文”尤其是高考语文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围着考试转”,是一种被动应对、急功近利式的教学。具体表现为,高考考什么那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那就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都深深打上了考试的烙印。其显性的结果便是将语文肢解,将语文教学弄得支离破碎,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肢解为一个个考试的问题、解答的要点,语文应有的美感荡然无存,使语文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其隐性的结果是,将学生本已有的对语文学习的那一份热情一点一点蚕食殆尽,并且年级越高,这种热情也就消退得越厉害。

即使采取这样的手段去应对高考,其结果依然不能尽如人意。有了前车之鉴,于是语文教学又将再一次“加大马力”,重新陷于下一轮围绕考试“狂轰乱炸”的泥淖。

一个不争而且残酷的事实是,在如今的中学尤其是高中各科教学中,语文受学生重视的程度不仅远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甚至也不能与英语相提并论,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已实实在在地“退居二线”了。

【思考】于是,我就在想,假如语文是一门并非人人必选的“选修”科目,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将会出现一种怎样的景观呢?假如在高考中,“考试语文”也是一门并非人人必考的“选修”科目,那么还有多少学生有主动选择语文参加高考的意愿呢?假如将同样作为交流工具的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都变成高考的“选考”科目,那么更多数的学生会选择语文还是英语呢?……

也许我们都不愿意,也许我们还没有认真而冷静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无疑是极其残酷的,但同时,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这又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不得不冷静思考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也确实到了“语文人”应该思考的时候了。

语文很美。人们通常认为,几乎在所有学科当中,语文是最具美感、最有激情、最为鲜活、最能陶冶人情操的一门学科。的确如此。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或许还不是危言耸听。也许让我们看一看近几年尤其是今年有些省份的高考语文那低得可怜而又可怕的人均成绩,也许让我们看一看今年呈“大滑坡”态势的高考作文命题,也许让我们再看一看在高考这教学“指挥棒”和“晴雨表”作用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那么,“假如语文是‘选修’……”这背后所蕴涵着的答案可能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为如今的语文,无论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各级各类的考试中,都已经逐渐失去了语文本应有的那一份美感和鲜活;因为如今的高考语文也的确令人困惑,学生学得多学得少、用时多费时少,这中间的差别并不明显,难道这其中真的是语文素养在起作用?因为如今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对于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正在逐渐丧失,剩下的更多的可能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应对而无奈的选择。

我想,高考过后,留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伤痛,还应该有反思。既要有对高考语文的反思,怎么考才能真实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更要有对日常语文教学的反思,怎么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毕竟,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无论如何,无论是高考还是日常的教学,都是“伤不起”的。

当然,“假如语文是‘选修’……”只是一种假设,也只能是一种假设,我们同样希望这永远是一种假设。因为毕竟,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断无成为“选修”的可能;因为毕竟,我们都是语文教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