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术史·酒与傅抱石绘画注

 画村 2011-07-21

美术史·酒与傅抱石绘画注

[日期:2009-05-20] 来源:  作者:陈传席 [字体: ]
  抱石的绘画之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他精通美术史。他最早出版的是美术史著作,他去日本留学学的是美术史,回国教了一辈子美术史,他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说:

    “近十年来,可说十分之七的时间用在美术史、画史和画论的考察,很少时间握笔作画。”作画可以说是他的业余,但他却成为领一代风骚的大画家,其中原因值得探索。

    几年前,我曾在一次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古今第一流大画家没有不通美术史的,最早一位有画迹存世的画家是东晋顾恺之,其主要成就也在美术史;其次如荆浩、郭熙、董其昌、石涛,无不是大史论家。古人的情况有很多我们不了解,且举近现代几个例子吧。近现代被公认的大画家有四人: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七十五岁之前,主要成绩在美术史,著名的《美术丛书》就是他和邓实合编的,他在上海也是以教画史、画理为主,他从事编辑工作也是以美术史为主,他至今还有几百万字美术史论著手稿尚未出版。潘天寿二十多岁到国立艺专也是教中国美术史的,他最早写出一本《中国绘画史》的著作,尔后直至去世前,他都没有放弃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教学和著述。傅抱石,我们已介绍过,更是地道的美术史留学生,终生任美术史教授。只有一位齐白石,没有正式教过美术史,可是我们从他的诗文题跋中,可知他对中国美术史是何等熟悉。我的发言过了几年,张大千去世了。有人找我说:“你以前那个讲法并不是绝对真理,张大千就不懂美术史,不也照样成为大画家吗?”张大千的画如何,我们且不评论,但是他是以造假画而闻名于世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他造的假画从六朝张僧繇开始,到宋朝的郭熙、梁楷,一直到清代石涛,他伪造的古代作品遍及全世界,蒙过了多少鉴赏家,他不通美术史行吗?他不但通美术史,而且通得更精更细,他不但要知道画家的朝代行踪,还要知道画家的用笔用墨方法习惯及其艺术风格,甚至连纸绢墨印泥都要细心研究,可以说张大千的功夫主要在美术史。无数人终生手不停笔地学画作画,心无旁骛,甚至拜了名师,直到白头,成功者甚稀,而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美术史上的人却成为大画家。这问题就颇奇且严重了。艺术固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却不是以表现技术为目的,技术不过是表达画家性情的一种工具,而且这种工具还要靠人的知识修养去控制。手不停笔地学画,实际为学技术,那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仅就技术而言,无不每况愈下。从美术史入手,广究各家画法,撷取历代精华,这就不会得其下。而且是从研究入手,不是从临写入手,这不是得其形,而是得其心、得其神。从技术入手,犹如低头看路,看来看去,只不过是巴掌大的一块,且心胸愈窄,眼光愈短;从美术史入手,犹如登上高山之巅,俯视天下,群山万壑,山川大地,无不尽列眼下,心胸愈广阔,眼光愈长远,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其势自不同一般。得于目、会于心不同,应于手、现于纸当然也就不同了。

    美术史是学术而不属于技术,以学术启发技术,即以精神掌握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当即可以进入艺术宫殿。以技术启发技术,结果仍是技术,如果要变成艺术,还必须有一段脱胎换骨的工夫,这工夫还要从技术之外求。所以,历史上,过于早熟的画家最后成功者甚少。

    最重要的是,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蒋骥《传神秘要》有云:“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刘熙载《艺概》云:“钟繇笔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书旨。”艺术就是人的怀抱之寄托,精神的形态流露,心的外现,学问的结晶。这是技术所不能达到的。

    以上问题似可继续探索下去,至少写上二十万字,不成问题,我这里暂时停止。下面再探索抱石“往往醉后”问题。

    真的艺术出于作者之真性,虚伪出不了真的艺术。傅抱石生于清末,饱受贫困和战乱之苦,他经常借酒排遣忧愁。后期他在南京师院美术系任教期间,因为已成为权威,经常遭到错误的政治攻击,心情更加苦闷。他和吴道子一样的“好酒使气”,每作画必以酒助兴,久之成习。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张彦远总结云:“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历代名画记》)傅抱石作画“往往醉后”正与之同。有人解释抱石的“往往醉后”,是对大自然的陶醉之后而作画,其意固美,然绝非抱石的本意。“醉后”就是酒醉之后,人于酣饮(不可过醉)之后,借酒之力,涤荡了胸中的愁闷和不顺之气,尘世中一切浸至人身的非纯、非朴、非素之累,得以暂时的消泯。《庄子》云:“既雕既凿,复归于朴”。所以要雕凿,就是要去除被凡俗所浸附的华伪,使之归于本来的朴,《老子》云:“复归于婴儿。”画家借酒之力,驱除一切华伪,保留了人本性的纯真率直,这时候,美的意识也最容易显现,又借酒之力,开张胆魄,然后援笔挥毫,浩浩沓沓,“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张彦远赞吴道子语),不知然而然。一任真精神之流露,其画必是真画。这就是《庄子·列御寇》所说的“醉之以酒而观其则”。醉了酒,才能露他的真实面目。人在尘世中混得下去,时间长了,必有伪诈,伪诈出于思想,思想本身无法排斥自己,故需借助酒的力量。俗云:“酒后吐真言”。这是“真”的艺术出现之最基本的条件。但出尘离世者却例外,出世者隐于深山丛林,不与世俗打交道,他们看透了人间之丑恶,毅然抛弃了功名利禄,乃至抛弃俗伪的人世,隐居求高,澄怀观道,心无杂念,寄怀抱于笔墨,故其情流露于画也必真。真隐士者作画必清高超逸,以酒使气者作画必狂放磅礴。所以,历史上大画家多为此二种,一是吴道子、梁楷、徐渭、傅抱石一类“好酒使气”者,其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吐”。一是宗炳、王微、王维、倪云林、渐江一类隐居高逸之士,其画“萧散简远,若淡若无”。盖人的气质、思维不同,形之于画亦不同也。

    以上说的是“往往醉后”指酣饮之后,酒足胆张,伪去真存之时,但若酒量太过,连“真”也被麻醉,又不行矣。所以,酒也不能无限制地饮。抱石曾给黄苗子谈过他在重庆“金刚坡下山斋”中大醉作画的事:有一年除夕,抱石晚饭后开始饮酒,一面饮一面摊纸作画,画的是一幅山水,直到深夜,他觉得这一次画得非常成功,山峦云树的皴染得心应手,而且层次越染越分明,大幅度的泼墨更是淋漓尽致得未曾有,于是他在天明前方入睡,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看一看自己这一幅“平生得意之作”,可是桌上、墙上、地上到处找,都找不到了,他一直为这幅“杰作”的丢失痛苦懊恼。忽然有一天,在打扫卫生时,他在纹帐顶上发现了这幅画,不过是一片黑墨而已。原来他大醉之后,越抹越黑,最后被他揉成一团,扔到蚊帐顶上去了。

    酒的作用能抑制人的思想中的伪诈以及理智,而使人的本性更好地显露出来。如果连本性也麻醉,感觉就完全失去控制,“真”也就模糊了。

    关于非饮酒不能作好画(以及吟诗)问题,西方学者更作过科学的研究。美国KENNESA WASTATE学院的教Patinickl·Taglor·Ph·D曾邀我一起参观傅抱石纪念馆,他对我的研究颇有兴趣,并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西方学者认为,人的右脑是负责形象和感觉的,左脑是负责语言和理性理智思维的,但理性太强则能掩盖抑制感觉。而酒又是麻醉左脑的,使左脑处于抑制状态,也就是抑制理性。理性受到抑制,感觉得到解放,右脑的功能就会提高,形象的东西感觉的东西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所以,诗和画非酒不精,非酒不放,豪放派诗人和画家的作品中都有一股酒气。Patinickl·Taglor·Ph·D声明这不是假说,也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有科学根据的,美国科学家Josephe、Bogca和Roger Sperrg曾经以实验证实了这个问题,并获得1982年诺贝尔奖金。他不过将医学上的研究成果移用于绘画艺术而已。其实,感觉特好的画家早发现了这一现象,康定斯基曾把画倒过来看,发现颜色笔触更鲜明,因为这时候,完全是右脑起作用;正过来看,画面上形象情节便会引起左脑的思维,右脑的活动就受到干扰。

    西方学者的研究和我的解释并不相悖。理性和理智中包涵有伪诈的内容,甚至美国人的礼貌,见到人就客气地问候祝愿,这种文明的表现,有人也认为是一种虚伪。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中,只有“本我”属于人的原始本性,“自我”和“超我”,而使“本我”真实地显现出来,即《庄子》的“醉之以酒而观其则”。上面说的抱石大醉作画反而失当,即是连“本我”都迷失了之故。

    抱石作画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他本性真率、直爽等,皆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在上面或隐或现地写了不少。而且我还把抱石和唐代画圣吴道子并提。张彦远评吴道子画云:“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吴道子的画是封建社会兴盛时的产物,傅抱石的画则是民族即将复兴的气势之显露,可谓“合造化之功,假抱石之笔”。吴道子与傅抱石皆出身贫穷,历经磨难,作画时皆酣酒助势,画风皆气势磅礴,不可一世。傅抱石的画是“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他的精神里融会着时代风云突变的精神,他的生命涵溶着民族奋发的跃动的生命。他历览大江上下,飘泊西南东北,支离东洋西欧,胸中蓊蒙苍郁的丘壑,依靠他的精神鼓足干劲,借助他的笔端喷薄而出。他的画,初时还不为守旧派欣赏,被讥为“没有传统”、“不是中国画”。但不久即被整个时代认可,正是民族审美心理一致所向的结果。

    我在《中国山水画史》一书中说到:中国近现代的山水画振起于黄宾虹,黄画苍厚浓密,到了傅抱石,其画又奋跃飞动,二股力量彻底摧毁了“四王”的阵垒,完全改变了明清以降所谓清柔淡疏、静谧冷寂而实则甜俗萎靡的气氛,显示了民族振奋跃动的活力。从黄宾虹到傅抱石的山水画,正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趋势。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