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园田居》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

 慧舞云霄 2011-07-21

《归园田居》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学语文》2011年第六期

2011-07-15 15:03:1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展示学习目标,课题概述

1、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2、出示一幅对联,内容是写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成功,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学生明确:陶渊明

导学: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文、诗,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陶渊明。

明确:初中学过《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他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义无反顾地脱离了官场,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给田园,从而,赢得了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也使田园诗的诞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1

师:诵读要求注意读音、节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学朗读中有错误的地方。

如“荫”读 yìn去声, “拙”读zhuō一声,如成语“弄巧成拙”

②请结合语义自然地划分诗歌的节奏。

明确:本单元四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读前几句,体会节奏,说明理由。

师:此诗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之后,你能找出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诗句,谈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诗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乐,人格和尊严等,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厌弃。

④三十有的说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表悔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该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沉陷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羁鸟,将田园比作是旧林和故渊,这样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语,突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向往和喜爱。恋,动词表感情,如艾青“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思,读时声音略作延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摆脱官场,重归自然的一种轻松和喜悦。

2)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内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语句表达之外,诗人也通过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的诗句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美在何处?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树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顿感温暖,炊烟袅袅,缓慢飘升,给人宁静、安详之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不仅不给人以嘈杂之感,在狗吠和鸡鸣之声的映衬下,更显田园乡村生活的自然、宁静、和谐,而且还多了一份农家生活气息。

在陶渊明的笔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静、美好的田园画卷呈现出来,这景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情,一种对田园的爱与讴歌?

总之,全文主要有两种情感:对官场的厌弃(“尘网”、“樊笼”等比喻手法),对回归自然的喜爱(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总基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找同学读课文,四人一组,边讨论边读:要求在把握文章总基调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学生边读边点评:

第一组:少无/适俗/韵,221拍,要会归纳总结诵读规律。

第二组:认为读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烟”,读出了炊烟向上飘升的感觉,环境中除了朦胧、宁静外的风和日丽。

第六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速过快不好。

②根据分析、理解,来齐背全诗。

③学生归纳总结诵读、记忆规律。

第三环节:研究性学习

出示学生初中学过的作者诗《饮酒》,请同学根据前面分析的诵读规律,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与初中不同的情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组与组竞赛各自从读音、节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诗。

明确: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归宿。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大家注意体会并把握体现作者感情地词语,如动词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课后作业:自创五言写景诗,诵读交流。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诗之核

              情之媒

思路解说:

一、教学意图

在初中熟悉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方法的总结,结合重点语词,把握感情;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进一步通过文本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并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二、文本解读

本诗是五言诗的开始,对于积累五言诗的相关常识有重要引领意义。五言诗作为从四言古诗到近体诗的中间过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和向新知过渡。

课堂的几个环节清晰流畅,呈递进层次。很好的贯彻了 “以读促解”思想,通过熟读、研读、研透、读出经典的过程,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导演,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尤其是朗读安排的层次性节奏感特别好,既注重了朗读技巧的引导,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能够将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意象、意境、炼字、修辞、情感分析穿插其间,40分钟的时间安排也恰到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诵读,学生的诵读感觉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加深而渐入佳境,这种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诗歌单元的教学。

课后反思:

作者的解读缺乏个性化,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读”中解读欠火候,深层挖掘稍有欠缺。

诗歌阅读教学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读”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怎样让“读”的效率更高?这些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