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国外幼儿园爱的教育

 兰竹a 2011-07-22
 
 
我感觉现在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至整个社会教育,都在偏离这条基本主线——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自然、爱祖国、爱父母、爱朋友……我们的孩子最最缺乏的也恰恰是爱的能力。
自从孩子在国外入读幼儿园后,也给了我从未有过的体验,让我能够用另一种视角,或者说是以对比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教育。
 
为人母之后,和所有妈妈一样,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成了我最关注的话题。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结构,孩子上亲子班,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的分歧,这些我都曾亲身经历。
面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有着越来越多的迷茫和无奈:现在的孩子有着太过丰厚的物质条件,有着太多亲人的关心呵护,但为什么他们的童年却感受不到我们当年曾有的简单快乐?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时代要在“分分分,学生命根”的紧箍咒中承受这个年纪不应有的压力?为什么很多人寒窗苦读终于名牌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却四处碰壁,在工作中不能与同事相处配合,在家庭中难以同爱人包容磨合?
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全家出动,父母跑前跑后,打扫宿舍,而年轻的新生们则在一旁袖手旁观。这些在外国家长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的现象我们中国的父母却甘之如饴:这有什么,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有出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这样的父母心,不仅可怜,更加可悲。
有人说,现在很多国内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移民。事实上,我在国外也看到不少华人特意将孩子送回中国接受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他们认为国内学生的基本功扎实,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要求严格。中国孩子到了国外读书,在学习成绩方面一般都很优秀。
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在保持这种硬实力的同时,能够再学习吸纳国外教育在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团队精神、抗压能力、独立创新这些软实力方面的先进经验。我想,我们这些中国家长将再也不必为是否要让孩子游走于中西两种教育体制的夹缝之间而困惑纠结。
儿子在国外幼儿园的这一年,于我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受启发的过程。很多外国家长认为稀松平常的事,我却觉得新鲜,原来孩子还可以这样教?!
刚才看了版里另一个妈妈的帖子,里面有句话我想很多家长都有共鸣,一个人怎么去对抗十几亿人!我也有这样的无奈,连家人都常说我的一些想法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在体验国外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常会想到一个词——春风化雨,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一句话,点点滴滴的细微小事,对孩子起到的却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所以,咱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个人的力量的确无法对抗整个教育体制。但如果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开始,也许我们一个家庭的一小步,汇聚起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步。
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与重视情感教育绝对不是互相矛盾,而应是兼容并蓄的。帖子中我提到了外甥女的例子,我总在想,孩子放学后,让他们洗洗自己的衣服,和家人聊聊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饭桌上给长辈盛碗饭……这些其实都是再小不过的事情,又能占用孩子多少的学习时间呢?但如果家长愿意引导孩子去做这些小事,日积月累,就是一种性格的培养、情感的教育。
孩子在学校读书不过十几年,未来还有漫长的人生道路要独自去走。做为家长,我们究竟应该更看重他们一时的分数排名,还是更看重他们一世的健康幸福?做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想想到底何为教育的本质,是将少数学生培养成尖子精英,还是将多数学生培养成有益社会的合格公民?
还有一个中国家庭移民美国之后,先是加入了一个华人团体,结果没多久就退出了。他说,中国人即使到了海外,仍然不忘互相攀比,每次聚会,所有人谈论的都是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车,更要比孩子,是否进了常春藤,以后能成为律师还是医生,心太累了。相反,他参加了几次老美的聚会,大家一起到野外露营,钓鱼烧烤,谈天说地,气氛轻松愉快,尽管各有各的职业,却没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是低人一头。

无可否认,在知识学习方面,国内的教育绝对是超前的,咱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的知识相当于国外小学低年级的内容。我们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也是外国家长无法相比的。
最简单的例子,外国家长来接孩子总是先问:宝贝,你今天在幼儿园玩得好吗?而我们中国家长第一句话准是:宝贝,你今天在幼儿园又学什么啦?
做了父母的人,三句话离不开孩子。中国家长见了面,交流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各种兴趣班,谁家孩子学钢琴了,谁家孩子英语说得好,我家宝宝能背多少古诗,你家宝宝能认多少汉字。甚至连给孩子挑选玩具图书,也一定要有益智功能才行。
可在注重孩子智商培养的同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呢?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结构宛如众星捧月,有多少这样长大的孩子会认为家长的种种辛苦,种种付出是理所当然?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如何懂得感恩,学会珍惜?对父母家人尚且如此,他们以后又如何回报社会,服务他人?
在国外,只要踏出家门,孩子就时刻在学习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电梯里要和邻居问好,出门要向保安问好,上校车要同司机问好,甚至外出旅行,路遇陌生人,大家也会彼此微笑招呼。到了学校更是如此,见到老师、小朋友、园丁、清洁工都要主动问好。

每个班的入口都贴有全班小朋友的照片和姓名,如果哪个孩子今天没来上课,老师都会告诉其他同学,并且在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后面贴上一张“WE MISS YOU”的纸条。
很小的一件事,却让孩子明白班级是一个整体,应该彼此关心。
我每天去接儿子放学,他总会最先报告说,妈妈,今天我们班上谁谁谁没有来,老师说他(她)生病了,WE MISS HIM(HER)。
儿子自己病了,也会在家念叨说,老师和小朋友今天一定很想我。
我真的没有想到老师的一个细微举动,却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了这样温暖的道理:谁也不是孤独的,我们付出关心,也会被人惦记。
 
孩子所在的学校从四岁班一直到高中十二年级,无论是在学校的各种活动或者是校长老师给家长的信件中,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FAMILY”,所有学生、家长、老师、职工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印象最深的是前段时间5岁班(KINDER 5)有一名叫LILY的小姑娘不幸罹患急病去世了,学校不仅举行了悼念活动,而且委派专门的老师对所有幼儿园小朋友进行了长达一周的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们如何认识死亡,如何面对朝夕相处的朋友突然离去。

我想,学校并没有因为孩子年纪幼小,而刻意回避这种“死亡教育”,相反给予了正确的引导,虽然孩子们还不能体会爱能超越死亡这样深奥的道理,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爱笑的小伙伴,即使不能再见,怀念和回忆永留心底。

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学校都会制作一本YEARBOOK,记录下这一年中的各种活动和美好回忆。在今年的YEARBOOK中,特意将最显著的首页留给了LILY,上面的话非常感人: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欢笑和爱。
说到学校制作的YEARBOOK,还有一点令我这个中国家长感触颇深。纪念册中不仅按班级刊登了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照片,还放上了学校全部员工,包括办公室职员、技术人员、保安、厨师、校车司机等等的照片,感谢他们一年来的辛勤工作。

我记得曾经看到时寒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美国何以强大?因为每个人都敬业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
不由想起儿子一直酷爱汽车,有一次奶奶问他:宝宝,你长大想做什么呀?儿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想开清洁车。奶奶很不高兴:不好好学习才去扫马路。
我很不赞同这种说法,但也不好当面反驳老人,就问儿子:你为什么喜欢清洁车呢?因为可以把马路打扫得很干净啊,还会唱歌呢。
在孩子的心中,这是多么神气而有趣的工作啊,可和我的婆婆抱有同样想法的中国家长绝对不在少数。大人不经意的话语,却很容易让孩子们对这些工作产生轻蔑和不屑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